中国历史上“浪子回头金不换”的15位人物:1周处,2刘渊,3陆羽
发布时间:2025-09-08 15:22 浏览量:5
西晋的周处,年轻时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主儿。他出身江东名门,父亲早逝,没人管得了他。他仗着自己力气大、武功好,在家乡横行霸道,欺男霸女,老百姓又怕又恨,把他和南山上的猛虎、长桥下的蛟龙并称为地方 “三害”。
有一天,他看见乡里人愁眉苦脸,就问:“现在天下太平,年成也不错,你们为啥还不高兴呢?”有位老人没好气地说:“‘三害’没除掉,有啥可高兴的!”周处一愣,问:“哪三害?”老人直接说:“南山白额虎,长桥下蛟龙,再加上你周处!”
这话像一把刀子,狠狠扎进了周处心里。他震惊之余,感到了巨大的羞愧。他二话没说,立刻进山射杀了猛虎,又跳下河与蛟龙搏斗了三天三夜。乡里人看他没回来,都以为“三害”同归于尽了,纷纷庆祝。
当周处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看到大家正在庆祝他的“死亡”时,他彻底醒悟了。他决定洗心革面,离开家乡,去找当时的名士陆机、陆云兄弟求学。他发自肺腑地对陆云说:“我想改过自新,可是年纪大了,怕来不及了。”陆云鼓励他:“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就怕不立志,何必担心好名声不传扬呢?)
从此,周处发奋图强,刻苦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忠臣良将,为国效力,留下了美名。
这位的“浪子回头”有点特别,他不是品行不端,而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刘渊是匈奴贵族,作为人质在洛阳长大。他从小就聪明伶俐,酷爱读书,尤其痴迷《春秋左氏传》和《孙吴兵法》,文武双全。
但在当时很多匈奴贵族看来,这小子“不务正业”。你是匈奴人,未来的单于,整天读汉人的书,学那些弯弯绕绕的干啥?咱们靠的是骑射和勇武!所以,年轻时的刘渊,在族群里显得有点“另类”,像个沉迷学习的“书呆子”,跟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然而,正是这段“折节向学”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他不仅学到了深厚的汉文化知识,更深刻地理解了天下大势和治国之道。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他趁势回到匈奴部族中,起兵反晋。
这时,他早年积累的学识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不再是那个只知冲杀的部落首领,而是一个有战略眼光、懂得建立制度的政治家。他称汉王,追尊蜀汉刘禅,巧妙地利用“汉”的旗号来争取民心,建立了十六国中的第一个政权——汉赵(前赵)。
他从一个被族人视为“异类”的学子,最终成长为一代开国君主。
陆羽的出身就是个悲剧,他是个弃儿,被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在湖边捡到,抚养长大。寺庙里本想让他念经诵佛,可他偏不对佛法感兴趣,反而渴望外面的世俗生活。他经常偷偷跑出去玩,还不好好干活,在寺里人看来,这就是个不服管教、不务正业的“问题少年”。
十二岁那年,他索性逃离了寺庙,跑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去学演戏。他虽然其貌不扬,还有点口吃,但却非常幽默,演丑角很成功,还顺便写了三卷笑话集《谑谈》。
他人生的转折点,是遇到了贬官到此的官员李齐物。李齐物非常赏识他的才华和志向,赠他诗书,推荐他到火门山邹夫子那里去系统学习。从此,陆羽埋首经典,走上了正规的求学之路。
在学习期间,他经常为老师煮茶,对茶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此后,他走遍大江南北,考察茶事,潜心研究和实践,最终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他将喝茶从一件日常小事,提升为一种文化和艺术,被后人尊为 “茶圣” 、“茶仙”。
他从一个寺庙的逃徒、戏班的伶人,最终回归学问,找到了自己毕生的事业,并成为了一个领域的千古圣人。
皇甫谧年轻时,那可是宗族里有名的“败家子”。他过继给叔父,到了二十岁还游手好闲,不爱学习,整天东游西荡,惹是生非。大家都觉得这孩子算是废了,把他看成个傻子。
有一次,他不知从哪弄来一些瓜果,孝敬叔母任氏。叔母没有高兴,反而流着泪痛心地说:“孩子,你以为拿点瓜果来我就高兴了吗?《孝经》上说,‘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你都这么大了,还不务正业,不走正道,我真是白疼你了!这都是我从小没教育好你的罪过啊!”说完,饭也不吃了。
叔母的眼泪和这番话,像一记重锤,狠狠敲醒了皇甫谧。他感到无比羞愧和震动,从此像变了一个人。他拜师苦读,变得无比勤奋,甚至到了“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的地步。因为读书太用功,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 “书淫” ——意思是沉溺于书本的人。
他不仅成了著名的文学家,更在中年因患病而自学医学,最终写出了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针灸甲乙经》,成为了举世公认的医学大家。
朱买臣的故事,是典型的“莫欺少年穷”,但他前半段也确实有点“浪”。他是西汉吴县(今苏州)人,家里穷得叮当响,偏偏又酷爱读书,不会经营生计。只好每天上山砍柴,卖了钱换粮食。
关键是他还特“迂”。一边挑着柴担子走,还一边大声背书。他老婆跟着他后面,觉得太丢人,几次让他别念了,他不听。他老婆觉得这日子实在没盼头,就要求离婚。朱买臣还笑着说:“我年到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你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我五十岁能发达,现在四十多了。你跟我受苦久了,等我富贵了报答你。)他老婆又气又怒,说:“跟你这种人,最后都得饿死沟里,还能富贵?”坚决离他而去。
离婚后,朱买臣依然故我,一边砍柴,一边念书。有一次,他背着柴在墓地里边走边读,碰上了前妻和她新任丈夫。前妻看他饿得可怜,还喊他吃饭。
后来,他得到同乡严助的推荐,见到了汉武帝。凭借满腹才学,他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会稽太守。当他穿着官服,回到故乡时,正好看见前妻和丈夫在修路。他将夫妻二人接到官署招待,前妻看到这一切,又羞又悔,一个月后上吊自杀了。
朱买臣的经历,是典型的因痴迷于“无用之事”(读书)而被视为浪荡,最终却凭借此道大器晚成的故事。
6. 管仲:从败军之将到春秋第一相(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说起管仲,那可是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功臣。但您可能想不到,他年轻时可是个“失败专业户”。
他和好友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本钱大部分是鲍叔牙出的,但赚了钱,管仲总是给自己多分一份。鲍叔牙不以为意,说:“他不是贪财,是因为家里穷啊。”他几次想当官,几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说:“他不是没才能,是没遇到赏识他的主公。”他甚至当过兵,结果打仗时三次临阵逃跑,鲍叔牙又替他解释:“他不是怕死,是家里有老母需要奉养啊!”
最严重的一次,当时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管仲辅佐公子纠,还一箭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差点要了他的命。后来小白赢了,成了齐桓公,要杀管仲报仇。
这时,鲍叔牙站了出来,极力推荐管仲,说:“您要是只想治理好齐国,用我就够了;但您要想称霸天下,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真是有大气量,听了这话,居然真的不记那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
管仲深受感动,尽心竭力辅佐齐桓公,在国内推行一系列改革,发展经济,充实军备,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最终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他从一个人人嫌弃的“失败者”,完美逆袭为千古名相,这离不开鲍叔牙的知人之明,更离不开他自己的真才实学和齐桓公的容人之量。
7. 百里奚:五张羊皮换来的贤相(约公元前700年—公元前621年)百里奚的逆袭路,那才叫一个坎坷。他胸怀大志,但早年颠沛流离,甚至一度靠乞讨为生。后来好不容易在虞国做了大夫,结果虞国国君贪图小利,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回师的路上,顺手把虞国也灭了。百里奚就这样成了亡国之臣,还被掳去当了奴隶。
后来,秦穆公向晋国求娶公主,晋国就把一批奴隶作为陪嫁送去秦国。心高气傲的百里奚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在半路上偷偷逃跑了。他一路逃到楚国宛地,结果被当地人当作奸细抓起来,派去养牛。他养的牛又肥又壮,名声居然传到了秦穆公那里。
秦穆公知道他是个人才,想重金赎回他,又怕楚人不放。于是灵机一动,派人对楚人说:“我国有个陪嫁的奴隶跑你们那了,我们愿意用五张黑羊皮把他赎回来治罪。”楚人一看,为了个老奴隶,五张羊皮挺划算,就答应了。
百里奚被带到秦国时,已经七十多岁了。秦穆公亲自为他解开绳索,和他畅谈三天三夜。百里奚倾囊相授,提出富国强兵之策。秦穆公大为敬佩,立刻拜他为上大夫,因为是用五张羊皮换来的,所以人称“五羖大夫”。
他执政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帮助秦国崛起于西陲,为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汉的开国功臣马援,年轻时可不像个靠谱青年。他十二岁时父母双亡,虽然哥哥们对他很好,但他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心思根本不在读书上,总想着去边郡闯荡,放牧田猎。
哥哥马况很了解他,说:“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你是大器晚成的料,好的工匠不会把半成品给人看,你就先按自己的喜好去吧。)后来,他真就当了个郡督邮(监察官)。有一次押送囚犯,他因同情重犯而私自将其释放,自己也只能逃亡到北地郡(今甘肃一带)。遇上大赦,他就留在那里搞起了畜牧业。
他脑子活,很快就成了大牧场主,手下有几百户人替他干活,牛羊马匹数以千计,粮食谷物堆满仓库,富得流油。但他突然把钱粮全部散给了兄弟朋友,自己只穿羊皮袍子。他说:“财富这东西,贵在能施舍救济他人,否则就是守财奴了!”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他最终选择了投奔光武帝刘秀。从此,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西破陇羌,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平定岭南,留下了“马革裹尸”和“老当益壮”的豪言。最终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成为东汉开国的传奇名将。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是个天才,也是个“怪才”。他年少时就极具才华,有过目不忘之能。著名学者蔡邕当时是文坛领袖,家里宾客盈门。有一次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他倒穿着鞋就跑出去迎接,满座宾客见是个身材矮小、容貌不佳的少年,都很惊讶。蔡邕说:“这是王公(王畅)的孙子,有异才,吾不如也。”
但王粲也有年轻人的毛病,就是“性躁竞”,比较急躁,爱争强好胜,而且因为自己聪明,可能不太注意礼节。他先是跑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这人很看重相貌风度,见王粲其貌不扬,又行为不拘小节,就不太看重他,让他很不得志。
这段怀才不遇的经历,对他是个打击,也是个磨砺。后来曹操南征荆州,刘表之子刘琮投降,王粲就此归顺曹操。曹操唯才是举,根本不看重外貌和细行,对王粲非常赏识,重用他参与制度创建。
王粲如鱼得水,充分发挥了自己博闻强记、精通典章的特长,为曹魏政权草创制度法规,成为了“建安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的一位。他的文学创作也达到高峰,其《七哀诗》、《登楼赋》等都是千古名篇。
唐朝中期的名相裴度,年少时有一段极为传奇的经历。他身材瘦小,相貌平常,在功名路上也不顺利,屡考不中,一度颇为困顿。
有一次,他到一个寺庙里闲逛,碰上一个懂相术的高人。那人仔细端详了他很久,说:“郎君你的形貌,跟别人大不相同啊。如果不发迹,就会饿死。不过我现在还看不准,你明天再来,我仔细给你看看。”
第二天,裴度又去了。那人一见他,神色肃然起敬,说:“你的气色完全变了!一定是做了某件巨大的善事,拯救了数人的性命吧?前途不可限量了!”裴度很疑惑,说没有啊。高人提醒他再想想。
裴度想了半天,说:“我昨天捡到一条玉带,价值千金,我等了很久才等到失主,是个妇人,她说要用这玉带救她深陷牢狱的父亲,我就还给她了。”高人感叹道:“这就是了!此乃阴德,你将来必位极人臣,寿数绵长。”
果然,此后裴度时来运转,不仅考中进士,仕途也一路畅通。后来他力主削平桀骜不驯的淮西藩镇吴元济,并亲自督师,最终成功,成就了“元和中兴”的大业,官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他从一个被预言可能“饿死”的落魄书生,因为一念之善而改变命运,最终成为再造大唐社稷的栋梁之臣。
说起苏洵,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但一提“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大家就明白了。他就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唐宋八大家之一。
可您知道吗?这位文学巨匠,年轻时可是个“问题学生”。他出身书香门第,但从小就不爱读那些刻板的经书,喜欢游山玩水,结交豪杰,对科举功名没什么兴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躺平”了。他的哥哥早就考中了进士,他却依然漫无目的,游手好闲,家里人都拿他没办法。
直到他二十七岁那年(古人这年纪,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四十岁了),一件小事触动了他。他的妻子程氏(一位非常贤惠有见识的女性)对他苦口婆心,而更重要的是,他看到自己的哥哥、身边的亲友都功成名就,自己却一事无成,突然感到无比的羞愧和惊醒。
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过去写的几百篇文章一把火全烧了,然后翻出《论语》、《孟子》等圣贤书,谢绝所有交际,闭门苦读。他发愤的程度,据说到了“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的地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十年的苦读让他脱胎换骨,文章气势磅礴,论理精辟。虽然他后来科举之路仍然不顺,但他的才华得到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极度赞赏,并将他的文章推荐给朝廷,名动天下。更了不起的是,他培养出了苏轼、苏辙两个天才儿子,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成就了千古美谈。
祖逖年轻的时候,是个豪爽洒脱的侠义性子,轻财好施,专门喜欢打抱不平,但就是不爱读书学习。他整天四处游荡,结交江湖朋友,家里兄弟们都为他将来发愁。
直到他十四五岁时,知识储备还很少,这让他的哥哥们深感忧虑。但后来,他不知为何突然开了窍,意识到乱世之中,空有一身侠气不足以报效国家。于是,他开始广泛阅读书籍,经常往来于京师之间,见识和学问都增长很快。人们都说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他和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时,两人志同道合,感情深厚,甚至共被同寝。半夜里听到荒野鸡鸣,他就把刘琨踢醒,说:“此非恶声也!(这不是什么坏声音!)”意思是鸡叫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贪睡。于是两人就起床到院子里舞剑练功,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历。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皇室南渡。祖逖也带着亲族宗党南下。面对偏安一隅、不思北伐的东晋朝廷,他主动向晋元帝请缨,要求带兵收复中原。他带着当年和他一起“闻鸡起舞”的那股劲头,自己招募士兵,自己铸造兵器,率领部众渡江北伐。
在江北,他浴血奋战,收拢义军,纪律严明,深受百姓爱戴,很快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让石勒的后赵军队不敢南侵。他从一个游侠少年,成长为心怀家国、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民族英雄,虽然最终壮志未酬,但他的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陈平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刘邦的重要谋士,“六出奇计”帮刘邦定了天下。但他年轻时,名声可不太好听。他家里穷,却偏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黄老之学。他不事生产,哥哥种地养他,嫂子很有怨言,外面就传出了他和嫂子关系不清不楚的流言,即所谓“盗嫂”。
后来,他娶了一个富户的孙女,因为人家看中了他的才华,认为他不会久居人下。有了钱,他交际更广了。陈胜起义后,他先投奔魏王咎,不受重用又改投项羽,还是觉得不得志,最后才跑去投奔刘邦。
刘邦很欣赏他,立刻重用他。这下刘邦的老部下周勃、灌婴这些人不乐意了,跑到刘邦那里打小报告,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但品行不端。听说他在家时和嫂子私通;出来做事,又反复无常,先后侍奉魏王、楚王,现在又来投奔您;而且我们还听说他‘受金’,接受将领的贿赂,谁给的钱多就给谁好差事。这可是反复乱臣啊,大王您可要仔细考察!”
刘邦一听,也起了疑心,就把推荐陈平的魏无知叫来质问。魏无知说:“我推荐的是他的才能,陛下问的是他的品行。现在楚汉相争,我需要的是能出奇谋助您取胜的人,您管他私德好不好呢?”刘邦又亲自问陈平,陈平回答得坦坦荡荡,说:“我离开魏王和项羽,是因为他们不采纳我的计谋。我来到您这里,身无分文,不接受点钱财就无法办事。我的计策如果您觉得有用,就用;如果没用,钱还在,我封好送还,我自己辞职回家。”
刘邦听后,反而更信任他了。此后,陈平用他的奇谋妙计,离间项羽和范增,解荥阳之围,计擒韩信,最终成为安邦定国的丞相。
宋武帝刘裕,是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号称“南朝第一帝”。但他出身极其寒微,年轻时干的都是底层活儿,种过地,砍过柴,捕过鱼,还因为欠了当地豪强刁逵的赌债还不起,被绑在马桩上示众,可谓受尽屈辱。
这段经历让他看清了世态炎凉,也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后来,他选择了从军这条路,加入了北府兵。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军队里,他作战勇猛,胆识过人,很快脱颖而出。
在对孙恩起义军的作战中,他经常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以少胜多,屡立奇功,从小军官一路升为高级将领。后来,他更是掌握了东晋王朝的实权,率军北伐,灭南燕、后秦,收复长安、洛阳,这是东晋南朝历史上北伐最辉煌的成绩。
最终,他取代东晋,建立了南朝第一个政权——宋。他出身寒微,深知百姓疾苦,在位期间勤俭节约,整顿吏治,削弱士族势力,重用寒门,堪称一位有为的君主。他从一个还不起赌债的乡下穷小子,通过自身的勇武和谋略,一路逆袭成为开国皇帝,这人生剧本,堪称传奇。
在高允之前,我们说的浪子回头大多是二三十岁。而北魏的高允,则告诉我们,只要你想改变,四十岁也不晚。
高允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器识,但他早年却做了一件惊人的事:出家当和尚,法名“法净”。但没过多久,他就还俗了。回家后,他并没有立刻去求取功名,而是继续博览群书,钻研经史百家,尤其精通天文和数学。就这样,他一直“宅”在家里读书,到了四十多岁,依然是个没有任何功名的白身。
后来,他因为才华出众,被当时掌权的太武帝的舅舅、阳平王杜超征召为从事中郎(幕僚)。当时各地刺史府有很多文人,但很多都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只有高允恪尽职守,辅佐杜超,得到了很好的评价。此后,他才被朝廷征召为中书博士,正式开始了他的仕途。
虽然他“出道”极晚,但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谏,历经太武帝、景穆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五朝,都深受敬重,官至中书令(宰相),封咸阳公。他活到了九十八岁高龄,一生清廉自守,是北魏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
- 上一篇:洪秀柱回台,民进党的威胁不敢落实,尴尬的还有国民党人士
- 下一篇:光影传情 师恩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