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三千年蟒蛇精
发布时间:2025-09-08 16:15 浏览量:6
大唐开元年间,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在江南道一个名为青石村的小村庄里,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派祥和景象。村子背靠云雾缭绕的苍茫山,面朝蜿蜒流淌的清溪河,村民们多以打猎、采药和农耕为生。
村东头住着个年轻的樵夫名叫李青山,约莫二十出头,父母早逝,独自一人居住。他每日清早便上山砍柴,晌午时分挑到十里外的镇上贩卖,换些米面油盐度日。虽不富裕,但为人忠厚老实,颇得乡邻喜爱。
这年盛夏,天气异常炎热,连续两月未降滴雨。清溪河水位骤降,露出龟裂的河床,庄稼蔫在田里,村民们愁容满面。村中长者说,这是百年不遇的大旱,唯有向苍茫山深处的龙王庙祈雨,或有一线生机。
七月初七这日,李青山照例上山砍柴。因天气炎热,他比平日更早出发,想趁凉爽多砍些柴火。山路崎岖,他沿着熟悉的小径向上攀登,不知不觉已过了平日砍柴的地方。
正午时分,烈日当空,李青山汗流浃背,水囊早已空空如也。他四处张望,寻找水源,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潺潺水声。循声而去,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眼前豁然开朗——一处隐蔽的山涧中,清泉汩汩流淌,汇成一个小潭,潭水清澈见底。
李青山大喜,快步走到潭边,俯身捧水畅饮。泉水甘甜清凉,顿时消解了满身燥热。他索性脱去上衣,将清凉的泉水泼在身上,好不痛快。
正当他享受这难得的清凉时,忽然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细微的呜咽声,似有动物受伤。李青山心生怜悯,循声找去,在潭边灌木丛后发现了一只白狐。白狐后腿被猎人的铁夹夹住,鲜血染红了雪白的皮毛,眼神中满是痛苦与恐惧。
“莫怕,我来帮你。”李青山轻声安慰,小心翼翼地上前。
白狐似乎听懂人言,不再挣扎,只用一双灵动的眼睛望着他。李青山费了好大力气才掰开铁夹,取出随身携带的伤药为白狐敷上,又撕下衣襟为它包扎。
“好了,小心些,别再被夹住了。”李青山摸摸白狐的头,转身欲走。
不料白狐却咬住他的裤脚,向前拖行几步,又回头望他,似在引路。
李青山心生好奇,便跟着白狐向前走去。穿过一片古木参天的密林,眼前出现一个隐蔽的山洞。洞口藤蔓缠绕,若不细看,极难发现。
白狐率先钻入洞中,李青山犹豫片刻,也弯腰跟了进去。洞内初时狭窄,越走越宽敞,竟别有洞天。石壁上镶嵌着发光的奇异矿石,照亮前路。走了约莫一炷香时间,眼前豁然开朗——竟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墓!
墓门以青石砌成,上刻繁复纹路,门前两尊石兽威严矗立。白狐走到墓门前,用前爪轻叩三下,石门竟缓缓开启。
李青山既惊且疑,壮着胆子走入墓中。墓室内出奇地整洁,并无寻常墓穴的阴森之感。正中石台上,端坐一具白骨,身着华美服饰,虽历经岁月,仍可见其生前不凡气度。
白骨手中捧着一个玉盒,隐隐泛着青光。白狐跳到石台前,用鼻子轻推玉盒,又回头看看李青山。
“你是要我取此物?”李青山问道。
白狐点头,似通人性。
李青山上前小心取过玉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枚鸽卵大小的明珠,流光溢彩,触手生温。盒底还压着一卷帛书,字迹古朴。
正当他欲展卷细读时,墓外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白狐惊恐地窜到他身后,瑟瑟发抖。
“何方妖孽,胆敢扰我清修!”一声怒吼自洞外传来,震得整个墓穴簌簌落灰。
李青山大惊,忙将玉盒揣入怀中,紧握砍柴斧,凝神戒备。只见一道黑影窜入墓室,化作一黑袍道人,面色青黑,双目赤红,周身散发阴冷气息。
“区区凡人,也敢盗我宝物?”道人冷笑一声,伸手便抓向李青山。
李青山挥斧格挡,却被道人轻描淡写地震飞,重重撞在石壁上,喉头一甜,喷出大口鲜血。怀中玉盒跌落,明珠滚出,散发出柔和光芒。
道人见明珠,眼中贪光大盛,正要上前夺取,那白狐却突然跃起,口吐人言:“妖道休得猖狂!”言毕化作一白袍老者,挡在李青山身前。
“老狐狸,你自身难保,还想护这凡人?”道人狞笑,袖中飞出一道黑气,直取老者。
白袍老者袖中飞出白光相迎,两气相撞,震得墓室摇摇欲坠。李青山被气流掀翻在地,勉强爬起,见二人斗法,方知皆非人类。
“少年速走!此乃三千年蟒蛇精,若得明珠,必祸乱苍生!”白袍老者勉力支撑,急呼道。
李青山闻言,强忍伤痛,抓起明珠向外奔去。身后传来蟒精怒吼:“哪里逃!”一股吸力自身后传来,将他向后拖去。
危急关头,李青山忽想起怀中还有一包盐巴——本是预备山中用餐所用。急中生智,抓出盐巴向后撒去。
盐巴触及黑气,竟发出“嗤嗤”声响,蟒精惨叫一声,吸力顿减。李青山趁机冲出墓穴,拼命向山下奔去。
回到村中,李青山已精疲力竭,昏倒在地。村民发现后将他救起,明珠之事却不曾对外人提起,只深藏于家中。
当夜,李青山高烧不退,梦中见白袍老者遍体鳞伤,气息奄奄:“少年郎,老夫本是苍茫山狐仙,受南山真人临终所托,守护降魔明珠已三百余年。今蟒精脱困,必来寻仇。此蟒修行三千载,神通广大,唯有明珠可克制。然欲发挥明珠威力,需往南山寻真人师弟玄镜道长...”
言未尽,老者身影渐淡,最终消散无踪。
李青山惊醒,怀中明珠微微发烫。想起老者嘱托,心知责任重大,翌日清晨便辞别乡邻,只说外出访友,带着明珠匆匆上路。
依狐仙梦中指引,李青山一路向南,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七日后,终至南山脚下。但见山势险峻,云雾缭绕,不知玄镜道长身在何处。
正彷徨间,忽见一青衣小道童自林中走出,揖礼道:“奉师命在此等候多时,请随我来。”
李青山又惊又喜,随道童上山。山路蜿蜒,直至峰顶,见一道观矗立云中,匾额上书“玄天观”三个大字。观内一老道须发皆白,仙风道骨,正在庭中打坐。
“弟子李青山,受狐仙指引,特来拜见玄镜道长。”李青山躬身行礼。
老道睁眼,目光如电:“明珠可带来了?”
李青山忙取出明珠奉上。玄镜道长接过细观,长叹一声:“师兄终是未能渡过天劫。这蟒精本是他三百年前镇压的妖物,如今脱困,恐祸乱人间。”
原来那蟒精本为苍茫山中一巨蟒,修行千年,能化人形。时常掳掠村民,吞噬牲畜,为害一方。南山真人与之斗法七日,终将其重伤,但因蟒精修为深厚,难以彻底消灭,只得将其镇压在古墓附近,以明珠为阵眼,设下禁制。
“如今明珠离位,禁制已破,蟒精彻底自由。不过...”玄镜道长话锋一转,“这也正是彻底消灭它的机会。当年师兄未能成功,是因时机未到。如今明珠认你为主,或是天意。”
李青山愕然:“小子一介凡人,怎能降妖?”
玄镜道长微笑:“明珠既选择你,自有道理。你且留在观中,老道传你法咒,待月圆之夜,蟒精必来寻仇,届时便是决战之时。”
接下来的日子,李青山在观中学习法咒,熟悉明珠用法。起初进展缓慢,但不知为何,那些晦涩的咒语他很快便能掌握,与明珠的感应也日益增强。玄镜道长见状,暗自点头:“果然是天选之人。”
月圆之夜,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道观周围忽然涌来无数蛇类,大小不一,色彩斑斓,将道围得水泄不通。
玄镜道长面色凝重:“来了。”
话音刚落,一道黑风席卷而至,化作黑袍道人,正是蟒精。此刻它气势更胜从前,双目赤红如血:“老道士,速交出处子和明珠,饶你不死!”
玄镜道长冷笑:“妖孽,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蟒精大怒,口吐黑烟,化作无数黑蛇扑来。玄镜道长拂尘一挥,金光闪现,黑蛇纷纷溃散。二人斗法,光芒四射,地动山摇。
李青山依道长指示,藏身殿内,手握明珠,默念法咒。明珠逐渐发光,温暖气流顺臂而上,流遍全身。他忽觉体内涌出一股陌生力量,与明珠共鸣。
此时外界斗法已至白热,玄镜道长渐感不支。蟒精修行三千年,妖力深厚,非常人可敌。
“就是现在!”玄镜道长大喝一声。
李青山应声跃出,掌中明珠大放光华,如旭日东升,照亮夜空。光芒所及,小蛇纷纷化为青烟,蟒精亦被照得惨叫连连,现出原形——一条巨蟒,长约十丈,鳞甲黝黑,双目如灯。
“可恶!”蟒精狂吼,巨尾扫向李青山。
李青山不躲不闪,口诵真言,明珠飞至空中,化作光罩护住全身。蟒尾击在光罩上,火花四溅,竟不能伤他分毫。
玄镜道长见状,咬破指尖,以血画符,大喝:“天地无极,乾坤借法!诛邪!”
血符化作金光,射向蟒精。蟒精躲闪不及,被击中七寸,惨叫一声,跌落在地。
李青山福至心灵,高举明珠,所有力量灌注其中。明珠光芒大盛,化作一柄光剑,直刺蟒精头颅。
蟒精发出最后哀嚎,身躯剧烈扭动,终渐渐不动,化作黑烟消散,唯留一颗黑色内丹漂浮空中。
玄镜道长以内丹,长舒一口气:“三千年道行,终烟消云散。”
此时乌云散尽,明月当空,繁星点点。忽见一道白光自远方飞来,落地化为白袍老者,正是狐仙。此刻他身影透明,似随时会消散。
“多谢二位诛杀妖孽,老夫心愿已了,可安心离去了。”狐仙微笑揖礼。
李青山不舍:“仙长何不留下?”
狐仙摇头:“老夫元神已伤,轮回在所难免。今生能助二位除妖,亦是功德一件。”又对李青山道,“少年郎,你本有仙缘,明珠既认你为主,好生修行,将来必成正果。”
言毕,狐仙身影渐淡,最终化作点点白光,升空而去。
玄镜道长叹道:“他也是情深义重之辈,为守承诺,甘愿耗尽修为。”转身对李青山说,“如今蟒精已除,你可携明珠归去。此地旱灾不久将解,你好生生活,莫负这一身仙缘。”
李青山拜别道长,踏上归途。回到青石村时,惊喜地发现天降甘霖,旱情已解。村民见他归来,纷纷前来问候。
此后李青山仍以砍柴为生,但暗中依玄镜道长所授法门修行,并时常用明珠为乡邻治病救灾,深受爱戴。三年后,娶得贤惠妻子,生活美满。
又十年,李青山已成当地有名善人。这年寒冬,他在山中救下一冻昏老者,接回家中照料。老者醒后,见他家中明珠,笑问:“可还记得故人?”
李青山细观之,惊觉老者竟是玄镜道长所化,忙要行礼。
道长扶住他:“不必多礼。今见你善用明珠,造福乡里,甚感欣慰。今有一事相托:西北有妖物作祟,百姓受苦,老道年迈,需你前往降妖。”
李青山毫不犹豫应下。三日后,辞别妻儿,随道长离去。此后游走四方,斩妖除魔,成为一代传奇人物。
青石村后人为纪念他,在村口立碑,刻“仙樵故里”四字。而那枚明珠,据说仍在李家世代相传,护佑一方平安。
苍茫山中的古墓,如今已成为当地名胜。每逢清明,总有白狐现身墓前,世人皆云是当年狐仙转世,归来探望故地。
三千年蟒蛇精的故事,也由此代代相传,成为父母告诫子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典范。而那场惊天动地的人妖之战,经过口耳相传,越发神奇,成为大唐无数奇闻异事中,最引人入胜的篇章之一。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您已经看完故事,麻烦您点个关注点个赞,举手之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本故事纯属虚构!谢谢观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