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古今历史名人典故

发布时间:2025-08-19 19:30  浏览量:6

在江南的温婉怀抱中,太仓,这座历史悠久的小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拥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从古老的春秋时期起,太仓就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历经岁月的洗礼,孕育出了无数杰出的人物 。这些名人犹如繁星点点,在太仓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们的故事和成就,成为了太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尽的光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太仓的历史,探寻那些名人的传奇人生。

王锡爵,这位生于嘉靖十三年(1534 年)的太仓才俊,字元驭,号荆石 。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过目成诵,被塾师赞为神童。嘉靖四十一年,王锡爵在科举中大放异彩,中会元、榜眼,自此踏上仕途,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他历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万历十二年,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成为次辅 ,万历二十年,更是升任首辅,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巅峰,同时担任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王锡爵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信念,在朝堂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 “国本之争” 中,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当时,神宗皇帝对于立太子一事犹豫不决,朝廷上下为此争论不休。王锡爵秘密请示皇上做出决断,皇上派内侍把亲笔诏书交给他,想等待皇长子出生后再做决定。王锡爵虽担心违背皇上旨意,但又顾虑外界议论,于是上奏提出让皇后抚育皇长子,使其成为嫡子的建议,这一想法虽有其考量,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足见他在复杂政治局势中的艰难权衡。

王锡爵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政治决策上,还在民生关怀中。万历二十一年,中原地区遭遇特大水灾,洪水肆虐,百姓流离失所。王锡爵心急如焚,多次上疏减免赋税、捐俸救灾,他的奔走努力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灾民,深受百姓爱戴。他的这些善举,充分展现了他的爱民情怀和担当精神 。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生于 1526 年,卒于 1590 年,是明代文坛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王倬曾任留都南京兵部侍郎,父亲王忬是蓟辽总督和右都御史,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的文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世贞年少成名,1543 年考中举人,1547 年考中进士,年仅二十二岁,便在科举场上崭露头角。他的文学成就斐然,是后七子的核心人物。在文学复古的浪潮中,他高举大旗,继承并鼓吹复古理论,主张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从自身情境出发,在学习汉唐前人作品的基础上,也可借鉴宋诗,以达到博学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

他的代表作《艺苑卮言》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批评著作,在书中,他对历代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赞赏戏曲和小说,打破了传统文学观念的束缚,为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文学创作涵盖诗、文、戏曲等多个领域,《弇州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等作品,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气势磅礴,情感真挚;文章则结构严谨,辞藻华丽,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王” 之首王时敏

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他出生于显赫的官宦世家,祖父王锡爵权重朝野,父亲王衡官至翰林编修,亦善书法。这样得天独厚的家庭环境,为他的艺术启蒙和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王时敏对宋元时期的名家作品情有独钟,尤其热衷于 “元四家” 中的黄公望。他的绘画风格早中期比较工细清秀,画面细腻入微,线条流畅婉转,色彩淡雅清新,仿佛将江南的温婉细腻融入其中;晚年则多苍劲浑厚之趣,笔墨更加豪放洒脱,用墨大胆泼辣,展现出一种雄浑大气的艺术境界。他主张摹古,认为通过对古人作品的临摹,可以汲取传统绘画的精髓。他的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构图虽较少变化,但却能在简洁中展现出深邃的意境。他的山水画作深受董其昌和黄公望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开创了山水画的 “娄东派”,与王鉴、王翚 、王原祁并称 “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 “清六家”。他的绘画艺术在清代影响极大,许多画家纷纷追随他的风格,学习他的技法,他的学生王翚、吴历等人,都继承了他的绘画技艺和风格,成为清代画坛的重要力量。

2. 吴门画派张复

张复,字元春,号苓石,江苏太仓人,是明末一位杰出的山水画家。他的绘画风格独特,兼收并蓄,融合了五代北方山水画派的荆浩、关仝,南宋画派的马远、夏珪,元代的黄公望以及明代的沈周等众多名家的特点。

张复少年时师从钱榖学作山水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刻苦钻研,勤奋临摹名家作品,从荆浩的雄浑大气、关仝的峻伟奇拔,到马远的简洁空灵、夏珪的苍劲豪迈,再到黄公望的平淡天真、沈周的浑厚稳健,他都一一汲取精华。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他逐渐博采众长,至晚年则自成一家。他的山水画气韵深远,如诗意一般,文雅而又宁静。他的作品中,没有过多的技巧炫耀,而是把气韵作为画面的主要审美追求,用简洁而有力的线条、淡雅而丰富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幅宛如世外桃源般的美景。他的《西林园景图册》完整地记录了无锡世家望族安绍芳私家园林 “西林” 的景观风貌,画面中亭台楼阁、山水树木错落有致,充满了生活气息;《雪景山水图》中山峦起伏跌宕,绵延不绝,山形复杂多样,圆峰、尖峰、方平之峰、峭拔之峰交错变化,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他不仅书画俱擅,还能治印章,多取法汉印,再承元代大家赵孟頫,其印章风格古朴典雅,与他的书画作品相得益彰。

吴健雄,1912 年出生于太仓浏河,她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科学的浩瀚宇宙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她在 β 衰变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 “东方居里夫人”“核物理女王”“物理学第一夫人”,是美国物理学会(APS)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会长,也曾参与曼哈顿计划,是世界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

吴健雄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执着。她自幼便对科学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在父亲吴仲裔的鼓励下,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吴仲裔提倡男女平等,创办了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为吴健雄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在苏州女师毕业后,吴健雄担任小学老师,但父亲鼓励她继续深造,这一决定造就了一代科学家的求学之路。后来,吴健雄在回忆人生路程时,对父亲满怀感恩。进入中央大学读书后,她成为了胡适的得意门生。她早在《新青年》上就拜读过胡适的文章,对他十分仰慕,而她天资过人,课程满分,自然得到胡适的格外关注和期许。胡适后来曾说:“我一生到处撒花种子,绝大多数都撒在石头上了,其中有一粒撒在膏腴的土地里,长出了一个吴健雄,我也可以万分欣慰了。”1934 年,在施士元的精心指导下,吴健雄撰写了题为《证明布喇格定律》的毕业论文,获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并于同年离开母校,受聘到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不久进入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而后得以进入美国进行深造学习,正式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开始做原子核物理实验 。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吴健雄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当时的物理学界几乎是男性的天下,女性在这个领域中往往受到歧视和偏见。但吴健雄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华,冲破了重重阻碍,在 β 衰变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1956 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但这一理论缺乏实验验证。吴健雄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她设计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最终证实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设想,为他们赢得诺贝尔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她的贡献却在当时被忽视,直到后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她的实验对于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性 。

吴健雄一生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奖项,包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中国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 16 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90 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 2752 号的小行星命名为 “吴健雄星” 。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科学梦想,为科学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她的成就不仅为太仓赢得了荣誉,也为整个中国科学界增添了光彩。

朱屺瞻,1892 年出生于太仓浏河镇的一个富商家庭,他是中国画坛的传奇人物,其 105 年的漫长人生见证了中国画坛的百年变迁 。他自幼酷爱书画,14 岁时进入宝山县学堂读书,课余经常绘画。1909 年,他考入邮船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受到表叔、校长唐文治的指点,走进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殿堂 。1912 年 11 月,他考入上海图画美术院就读,随后留校执教,开始接触西方绘画。1917 年,朱屺瞻赴日本留学,进入川端美术学校,师从日本油画家藤岛武二,深受后印象派、野兽派画家,如凡・高、塞尚、马蒂斯等人的影响 。

朱屺瞻的绘画生涯充满了探索和创新精神。他早年学习油画,在西方绘画的世界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其作品吸收了后印象派的特点,注重色彩和形式的表达。然而,他并没有被西方绘画的风格所束缚,而是始终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五十年代,他毅然回归中国画,开始了他独特的艺术探索之旅 。

朱屺瞻擅山水、花卉,尤精兰、竹、石,其创作继承传统,融会中西,致力创新。他的作品笔墨雄劲,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他的绘画风格经历了多次转变和突破,每个阶段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他的笔下,山水、花卉、兰竹等自然元素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20 世纪 80 年代,90 岁高龄的他以泼色法实现了其艺术创作的 “耋年变法”,墨彩淋漓、色墨交融的新画风将中国画推向了新的高峰,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

朱屺瞻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大学艺术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美术顾问等,并于 1991 年获首届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1995 年,他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举办 “当代中国画 —— 朱屺瞻的艺术” 展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他出版有《朱屺瞻画集》《癖斯居画谭》《朱屺瞻画选》等,这些作品和著作不仅是他艺术生涯的总结,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宝贵财富。

唐文治,1865 年生于太仓,是我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开拓者和先驱、国学大师、教育家 。他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文治自幼饱读诗书,6 岁识字,接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8 岁便有 “愿为伊尹” 的远大志向,16 岁中州试秀才,后广拜名师,肆力攻读。清光绪 18 年,28 岁的他进士及第,列为二甲一等,以此开始了 14 年的为官之路,历任清朝户部江西司主事、总理事务衙门章京、商部右丞、左待郎,至清光绪 32 年任农工商部署理尚书 。然而,在他达到宦海生涯的巅峰时刻时,却突然抽身退出官场,最终选择了投身教育。

1907 年,唐文治出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原南洋公学)监督一职,随即着手调整学科,停办商科转向工程教育,接连创设铁路、电机两个工程专科。1909 年春,他请示邮传部在不改变学校办学方向上,另增设船政专科,并极力辅助商船学校正式成立 。1911 年,邮传部电嘱在吴淞炮台湾建商船学校,他亲往相度地势,命工师绘图,克日兴工,并于同年 8 月竣工,定名 “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仍由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管理,他兼任学堂监督,至此,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高等航海学府诞生 。

在交通大学主校长达 14 年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改革,奠定了交大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开创了以工为主,工管结合以及教学上工文并重的高等教育先例,为交通大学今天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他提出了一系列办学理念,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认为应该 “以道德端其规模,以规律束其身心”;重视国学和西文教育,把国文作为一门主课与理工科并重,同时在正课之外添设西文补习课;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特别关心学生体质,亲自主管体育,悉心提倡 。

1920 年,唐文治在前后递交过七次辞呈后,终于辞去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校长职务,返回无锡定居。这年年底,他受邀出任新成立的无锡国专校长 。无锡国专以延续民族文脉、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教导学生居仁由义。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该校被迫内迁,历经艰难而弦歌不辍 。唐文治认为,国学是开物成务的基础,可以包容西学和洋务;如果没有这样的根底,工科实学也只是无根之物。他相信,国学西学可以兼容并蓄,但在西学盛行、国学式微的时代风潮下,他更愿意在一个安静的地方,默默守护传统文化的根基 。

唐文治的教育思想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具有鲜明的融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人文性特点 。他重视经典学习,认为经典是经学教育的基石,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注重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置于教育之首,强调学生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实现人格的完善;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注重将经学知识与现代科技、现代社会相结合,以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主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唐文治一生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为发展教育事业勤奋工作近半世纪,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后来的经学教育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许多人成为了国学研究、文史教育和其他领域的高质量人才,他们传承着唐文治的教育理念和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太仓的名人,宛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他们的故事和成就,是太仓最宝贵的财富。从古代的王锡爵、王世贞,到近现代的吴健雄、朱屺瞻、唐文治,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中发光发热,展现出了太仓人勇于进取、敢于创新、心怀天下的精神风貌。他们的精神,如同火炬,照亮了太仓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太仓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太仓的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觉得小编讲的还可以的点点关注收藏吧!下集继续努力更新中!关注小编讲历史说地理论人文看华夏各地奇观[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