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兵之歌(连载之128)
发布时间:2025-05-19 22:37 浏览量:10
王老将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湖南省人,1924年参加工作,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参加长征,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祖国解放初期曾率领部队挺进边疆,戍边治乱,历任军区司令员、兵种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名誉会长等职务,是一位深受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当王老将军出现在西山煤矿俱乐部剪彩广场时,整个矿区沸腾到了极点,“感谢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向王老将军致敬!”的欢呼声彼此起伏,一浪高过一浪。王老将军神采奕奕地健步走上主席台,笑容满面向群众挥手致意!
十时整,投产典礼大会在庄严的《国歌》乐曲声中开始。
在西山矿投产典礼上,王老将军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古西矿务局西山煤矿的建成投产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建设西山煤矿的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01支队102团、103团的全体官兵和改制后的古西矿务局第二工程处、第三工程处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
十一时三十分,在雄伟的原煤仓前,欢乐的人群聚集在铁道两旁,王老将军神采奕奕移步前往剪彩后,满载原煤的列车一声长鸣,轰轰隆隆,徐徐开动,风驰电掣地迈上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征途。我国利用国际资金建设的第一个现代化矿井--西山煤矿的快速建成,为我国探索利用外资搞建设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取得了经验,为加快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得到了亚洲开发银行专家和国际友人的大力赞扬。
与刘文书一起入伍,共坐运输煤炭到广东煤罐车北上的战友,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增长,周大学、黄雨霏夫妻以及其他几位干部身份的战友,在部队撤改整编前被批准转业到了深圳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阵地上写下了人生新的一页,创造出了人生新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成了特区建设、成长、发展和繁荣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同时他们在仕途上不断取得成就后,不忙战友之情,帮助了不少战友从外地、从家乡调进了深圳等发达地区工作,留下了许多人情味浓郁、人人称赞的好声誉,赞美之词常挂战友之口和家乡父老乡亲的心目之中。刘文书在部队撤改整编时被古西矿务局第三工程处党委任命为工程科科长,从部队的军务股工作岗位上回到了原来的专业管理工作岗位上,杨莉莎同时被任命为工程处职工医院的副院长。
战友中的小部分除在部队撤改整编前退伍回乡外,其余大部分都在部队撤改整编中留了下来,在古西矿区干了几年以后才开始有先有后、陆续不断地通过地方商调的形式回到了家乡工作。他们回到家乡后有的在县直机关和乡镇政府任职,有的在企事业单位工作,有的则是自主创业,积极发挥优势,繁荣市场经济。回到地方后,他们慢慢地或成为了当地乡镇党委政府、县委县政府机关的主要领导,或成为了国有企事业单位第一把手,或成为了民营企业的厂长经理或老总、企业家。他们当中有的官味十足,油润圆滑,军人的棱角渐渐消失;有的腰缠万贯,挥金如土,盛气凌人;有的富甲一方,富而不忘养育自己的一片热土,积极回报家乡的慈善事业,美誉留芳。这些都是后话,提前说说而已。
刘文书、杨莉莎夫妇在部队撤改整编留下的当年冬天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刘杨钰,取他们的复姓“刘杨”,名“钰”。为何取“钰”字,是因为他们很多的浪漫爱情故事都发生在龙门口,龙门口又有另外一个叫玉门口的别称,所以就取了那个“玉”字的同音字“钰”,即宝物也,并意为他们将共同回忆在那龙门口时的峥嵘岁月和美好时光。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哺育抚养着他们的爱情结晶,每天下班回来后他们就抱着、牵着小杨钰漫步在金牛桥头、汾河水岸,古西矿区那热闹的繁华处、幽静的山坡上、凉爽的树阴下处处都留下了他们一家三口的欢声笑语和快乐嬉戏的留影彩照。
刘文书夫妻俩在撤改一年后就向组织开始申请调回家乡工作,但由于工程处刚刚成立不久,原来部队的大批骨干已经转业,工程处缺少懂业务的技术力量,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批准。因此,他们只好把家在古西矿区西山煤矿安稳了下来,接着又干了两年。后经过不断地申请和要求,他们终于双双商调成功,在部队撤改三年后的冬天终于踏上了启程回家乡工作的路程。他们告别了曾经战斗生活了六七年的古西矿区,告别了关心培养爱护自己、支持帮助自己成长的老首长、老领导和老战友,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挥泪惜别。
他们的回程没有选择太原——石家庄——广州的快捷线路,而是走了太原——西安——郑州——广州的较远路程。在他们启程之前,太原——西安线路中的山西省河滨县——陕西省龙城县的那段当年没有开通的线路刚刚开通不久,所以他们就选择了此线路来故地重游。当他们乘坐的快速列车经过那千古黄河的龙门口峡谷的黄河铁路大桥时,桥下那奔腾咆哮的水声在耳边响起,一排排栈桥的钢梁铁架在身边一闪而过,他们在窗内展望那宽广、旷野、多情的黄河沙滩,看看铁路旁边那高高的白杨树和绿油油的芳草地,刘文书紧紧地把杨莉莎拥入了他的情怀之中!昔日往时,眼前的那山山水水、那一草一木,让他们追忆回味、触景生情,让他们留恋和缠绵……
豪华舒适的卧铺列车与当年运输煤炭的煤罐车、即“猪笼车”相比,让人的感觉真是截然的不同,天壤之别。坐在那豪华舒适的卧铺列车上,让人们惊叹我们伟大的祖国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生产力的不断解放,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这个东方的文明古国一下子就焕发了青春和活力,神州大地到处呈现勃勃生机、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祖国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这祖国的大好形势,国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刘文书感到这里面有一份是他们八九十万基建工程兵用青春和热血所换来的,因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经过几天的行程,刘文书一家三口终于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在他一位亲戚的引领下当晚住进了县委的干部招待所。第二天刘文书杨莉莎分别到县委组织部和县人事局报到,刘文书被安排到其老家的所在地新华镇政府工作,任镇党委副书记;杨莉莎被安排到县卫生局工作。刘文书去镇政府报到时,当他走在往镇政府的路上时忽然眼前一亮,他正面遇到了昔日的女朋友,现在的副镇长李爱华。在那一瞬间,两个人的眼神都同时发出了一种别人都无法理解的光泽,他大步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了她那双柔软的纤纤玉手,四目相视致意,互祝安好!
刘文书夫妻俩各自到工作单位报到后,刘文书被镇党委分工为分管党群、教育、卫生工作;杨莉莎被卫生局任命为业务股的副股长。他们在回来之前已经托人在县城租用了两间房子,办完各种手续后他们就把家在县城安顿了下来。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春风的吹拂下,刘文书投入到了家乡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开始踏上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征程。(之128,全文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