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薛宝钗比王熙凤聪明?原因有4

发布时间:2025-09-09 18:49  浏览量:5

我们知道,能够管理宁国府这样一个大家庭,王熙凤没有两把刷子,那是万万不能的。

她在管理宁国府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丫鬟、仆人等,比如对待迟到的人,她推出的“打二十板子,革一月银米”政策,极大的提高了时间管理的效率。

在向上管理方面,她懂得察言观色,语言的应变能力也是非常强,比如在初次见到黛玉的时候,她用一句“嫡亲孙女”将文字功底发挥到了极致,这直接讨好了贾母、黛玉及三春,拉近了与黛玉的关系。

通过原著或者电视剧《红楼梦》来看:只听凤姐与来升媳妇道:“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的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这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

她的这种向下管理的手段略显的不近人情,同时,还夹杂着她自己的私利,比如受贿三千两的事迹,直接逼死了张金哥情侣,有些自私自利。

她的这种管理方式也直接导致了虽然她制定了规章制度,仅短期有效,长期却失效,她的管理全靠威权,这是她管理上的弊端,这最终也导致了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结局。

反观薛宝钗,在管理大观园方面,她创新的提出“承包责任制”将田地分给婆子去经营,这既节省了开支,又提高了经营者的积极性,这极具管理上的创新智慧。

她用自己的学识,用学问提着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注重苛责处罚下人,用这一种更加人性化、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自然深受下人的爱戴。

还有她用“金蝉脱壳”计转嫁小红疑心至黛玉,避免了自己沾染污名,体现了她高度的智慧。

她又借“燕窝送黛玉”之举,既示好黛玉,又淡化了“金玉良缘”的竞争感。

你看,她处处充满了管理方面的智慧。

王熙凤“知书识字少”,吃了不少文化亏,这导致她在管理方面、决策上,不够长远,充满了短视思维。

她为了敛财,不惜拿着贾府的钱财,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去放高利贷,这看似利润高,但风险也是极高的,控制不住的话,就会直接带来血本无归。

这也是直接导致贾府走向衰败,经济崩盘的主要原因。

而薛宝钗则出身书香商宦世家,学识渊博,她博古通经,知晓历史,善于采用典故来化解矛盾,让其他人心服口服,又给她树立了饱读诗书的才女身份。

同时,她懂得在封建社会中,唯有考取功名,才能过得比别人好,所以她极力的劝宝玉考取功名,她比其他人都更加有远见。

还有就是她的《螃蟹咏》中“眼前道路无经纬”诗句更是多了几分讽刺官场的意味,展现出她虽为女儿身,但对于政治上具有极强的洞察力,换做她是男性,估计能做大官。

从这点看,王熙凤与薛宝钗就是学渣与学霸的区别。

虽然王熙凤懂得用恩威并施的方式来管理人,前面也提过,她的这种恩威并施的方式只是在其位的时候有用,一旦她不在位了,那就很快土崩瓦解,她的权威具有极强的脆弱性。

比如,对平儿偶有温情,但大多数关系的建立是利益的威慑上,这导致赵姨娘恨其刻薄,下人畏其严苛,最终导致她悲催的结局。

而薛宝钗则表现得比较理性,也更加懂得共情。

比如就算是剧中的边缘人物赵姨娘,她都考虑到了,给她赠礼,这为她带来了“难怪老太太夸”的赞誉,也赢得了赵姨娘的好感。

还有就是她替湘云举办螃蟹宴,塑造了自己“好姐姐”的人设,对贾母,则投其所好,生日宴上点软烂食物,热闹戏文等,博得老太太的芳心。

原著中,宝钗笑道:“妈妈们也别推辞了。这原是分内应当的。你们只要日夜辛苦些,别躲懒,纵放人吃酒赌钱就是了。不然我也不该管这事。你们一般听见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说: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闲儿,别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倘或我只顾恶小分,沽名钓誉,那时醉酒、赌博,生出事来,我怎么见姨娘?你们那时后悔也迟了,就连你们素日的老脸也丢了。”

她对所有人都能表现出一种亲和力,而这种亲和力是一种高情商的为人处世方式。

王熙凤在明知秦可卿托梦“树倒猢狲散”的情况下,非但没有醒悟,还沉迷钱财,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一从二令三人休”,导致最终被休弃,惨死草席裹身,结局何其悲惨。

这种结局是其认知上的缺陷导致的。

而薛宝钗则是清醒的生存主义者,她进京参选秀女的目标是“金玉配玉玺”(嫁入皇室),落选后虽寄居贾府,仍以“宝二奶奶”为退路。

她早知贾府“必致后手不接”,扔冷静经营退路,虽然因为压抑对宝玉的情愫以符合礼教,守寡终老,但守寡后仍能维持生计,体现了“活着便有转机”的生存智慧却远比王熙凤强。

王熙凤侧重理财角色定位,而薛宝钗更加契合管家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