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寺碑楼有多牛?砖雕、书法与晋商的传奇人生全在这

发布时间:2025-09-10 16:00  浏览量:7

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处角落似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着有心人的探寻。那一次,从运城市区前往绛县的途中,听闻乔寺村有一座独特的碑楼,我毫不犹豫地拐了过去,没想到就此开启了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初至乔寺村,虽正值寒冬,眼前的景象仍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村庄,山水相依,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秀美的画面。不难想象,若是夏日来访,那“三面荷花一面柳”的盛景,定会让人恍惚以为身处江南水乡。村口,一座碑楼静静矗立,它便是承载着周氏家族兴衰荣辱的乔寺碑楼。

乔寺碑楼,是周氏家族为纪念资政大夫周万钟而建的功德碑楼,建于清道光年间。它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高约15米,宽17米,厚2.6米 。这般规模,使其成为现存古代旌表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单体纯砖石仿木碑楼,被人们称作“天下第一碑楼”。这座碑楼,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历经岁月的风吹雨打,依旧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向世人展示着往昔的荣耀与沧桑。

走近碑楼,其砖雕和石雕的精美令人惊叹。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将砖石化作了艺术的载体。仿木结构的雕琢逼真至极,每一处斗拱、每一根梁枋,都仿佛是从真正的木建筑上复刻而来,让人不禁对古人的匠心独运赞叹不已。浮雕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有二龙戏珠的威严庄重,展现着祥瑞之气;有农夫骑牛的悠然自得,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息;还有官宦行走的气派场景,以及小桥流水的宁静风景。这些浮雕,或许正是旧时乔寺村生活风貌的生动写照,透过它们,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年村子里的热闹景象,感受到先辈们的生活点滴。

除了精美的雕刻,碑楼的书法也是一大看点。正面的三副对联和五个匾额,笔锋刚劲有力,字体端庄秀丽。这些文字,皆是对周万钟的赞颂之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他的功绩与品德。一笔一划,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呈现,更是对周万钟一生的高度概括,让后人能够透过这些文字,领略到他的非凡魅力。

怀着对周万钟的好奇,我查阅了他的生平,一段传奇故事就此展开。据说,他曾用一碗茶救下小阎王义军,小阎王感恩之下,托他保管财宝。后来义军败退,周万钟凭借着这笔财富,开始了他的商业征程。他置田买地,北上经商,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很快发家致富,成为名震一时的晋商。但他并未忘记自己的根,致富后慷慨解囊,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富裕之路。他的善举赢得了乡亲们的敬重与爱戴,乔寺碑楼便是对他功绩的最好见证。

然而,世事无常,周家的辉煌并未延续下去。周家后代没能继承周万钟的格局与品德,生活中肆意挥霍,为人傲慢无礼。最终,周二世因得罪国舅爷而惹怒同治帝,周家从此一蹶不振,走向了没落。曾经的富贵荣华如过眼云烟,只留下这座碑楼,在岁月中默默诉说着家族的兴衰。

站在碑楼前,看着这座孤傲挺立的建筑,心中感慨万千。它是周万钟的骄傲,见证了他的奋斗与成功;它也是周氏家族的心酸史,目睹了家族的兴盛与衰败。起起伏伏,才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周万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善良,创造了家族的辉煌,而他的后代却因自身的骄奢与无知,亲手毁掉了这份荣耀。这也再次验证了“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保持谦逊、勤奋和善良的品质,都是家族传承与发展的根基。

乔寺碑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它以砖石为纸,以雕刻和文字为墨,记录了周氏家族的兴衰荣辱,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每一次抚摸那冰冷的砖石,每一次凝视那精美的雕刻和书法,都仿佛能与历史对话,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与厚重。离开乔寺村时,我频频回望那座碑楼,它依旧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那段被岁月尘封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