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致思》情境教育读

发布时间:2025-09-11 09:37  浏览量:6

【原文】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译文】

子路、子贡和颜回跟着孔子北游农山。孔子四处观望,几乎被周围的美景陶醉了,终于感叹地说:“在这样美好的地方,有所思虑,大概都能心想事成吧。你们何不说说各自的志向,让我听听呢?”

子路第一个回答:“在那旌旗遮天、战鼓动地的战场上,如果让我率领一支军队,一定能够击败强敌,为国家开拓千里疆土。这只有我能做到,子贡与颜回大概只能做我的副手吧。”孔子赞道:“真是个勇士!”

子贡接着说:“如果碰上像齐、楚这样的两大国在广阔的野外交战,正当两军列好阵势,大战一触即发之际,我素衣白帽地来到两军之间,为他们分析战争的弊害及和平的利益,使两国捐弃前嫌,言归于好。这只有我能做到,子路与颜回可以做我的随员。”孔子赞道:“真是个辩士!”

颜回却退在一边不吱声,孔子道:“颜回呀,你也说说看,难道唯独你没什么愿望么?”颜回答道:“一文一武,他们两人都说到了,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孔子道:“你心中一定另有想法,何不说出来听听呢?”颜回这才说:“我听说芳香的和腥臭的东西不会放在同一个器皿中收藏,尧和桀也不会在同一个国家中掌权,因为他们的本质完全不同。我希望能够遇到像尧那样圣明的天子来辅佐,用礼乐伦常来教化百姓,使普天之下不必修城郭,不用挖沟池,熔化剑戟而制成农具,牛马自在地放牧于野外,家家户户不再担心生离死别,永远没有战争的威胁。那么,子路就没有机会施展其勇力,子贡也没有机会表现其辩才了。”孔子听了,郑重地说:“好啊,真是个仁德之士。”

子路举手问:“老师,如果换了您,会选择哪一种志向呢?”孔子答道:“我喜欢那种不耗费财用、不伤害人民,不用喋喋不休说个不停的方式,那大概是颜回的吧。”

【评析】

在课堂以外的世界里,学生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大得多,因为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伸展自己的生命灵性,活跃于经过优化的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也就更加可靠、坚实和富有生命价值。因此,李吉林老师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乃至野外活动之中,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看看孔子,他的教育教学绝不仅仅局限于杏坛,率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十多年不说,即使在父母之邦鲁国,他也经常将自己的课堂设在野外,而且他还深知:风景越是优美,教学效果也就越好,当自己的教育理念渗透于情景交融之中时,弟子们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德智体美诸育都得到提高与升华,不也顺理成章吗!

从三国时魏人王肃编撰的《孔子家语·致思》的这一段中,我们看到:孔门师生显然已经登上农山之颠了,虽然没有对景观的正面描述,而从孔子的“四望”一“叹”中,农山之美景已跃然纸上。在如此美妙的人间仙境中,大概都能心想事成吧,你们何不说说各自的志向呢?情景交融之中,老师似乎于不经意中提了一个很普通的问题;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出了一份试卷。而从弟子们的答卷中也不难看出,孔子的情境教育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为实现自己的志向,弟子们都在努力营造自己的情境:愿为国家开疆拓土而英勇杀敌的子路,仿佛已经置身于“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的宏伟战场。能言善辩、一心欲施展外交才华的子贡,描述了大战在即的肃杀气氛:“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而“缟衣白冠”这一道具则暗示着战争是凶丧之事,必将毁灭无数生命,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颜回则向往着“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的大同美景,并希望能够遇到像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而辅佐之。孔子应该感到欣慰,因为这三个弟子都心口如一,虽然他们的理想未必都能实现,却一直在为理想而努力奋斗。子路后来担任卫国蒲地的大夫,将蒲地治理得很好,卫国发生内乱时,子路迎难而上,不幸以身殉职;颜回虽然短命早逝,却是最好学、最优秀的学生,经常得到孔子的赞扬。而子贡呢,当齐国欲进攻鲁国时,他受孔子派遣,出使齐、吴、越、晋诸国,凭借其杰出的外交才能,既保全了父母之邦鲁国,又使齐国乱、吴国破、晋国强而越国霸。十年之间,齐、鲁、晋、吴、越五国的变化都与子贡的一番出使有关。

李吉林老师在构建情境教育的四大基本原理——暗示诱导原理、情感驱动原理、角色转换原理、心理场整合原理时,也从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意境说”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我们从《致思》中也不难看出四大基本原理的影子:孔子借农山美景激起弟子们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投入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这种通过边缘方式感知情境、默会其意蕴,不正是暗示诱导原理吗?而凭借情境所具有的独特的陶冶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驱动作用、激活作用和浸润作用,使子路、子贡与颜回都坦率地抒发了自己的志向,是情感驱动原理。“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产生顿悟”的角色转换原理就更明显了:子路的角色是三军统帅,子贡的角色是外交家,颜回的角色则是一位学者型的政治家。至于心理场整合原理,是指师生在情境中产生的多向折射、良性循环的动力场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促使学生不断产生热烈的情绪、真切的感受和灵动的顿悟。让我们对这一原理作一番剖析:

在这场不定时期、不拘形式的抽考中,毫无疑问,超级好学生颜回又考了第一名。子路与子贡的答卷虽然未臻理想,却也得到老师的称赞,一则因为他们的答卷各具特色,二则孔子对学生一般总是以表扬为主的。在孔子门中,师生关系也是比较平等的,老师能考学生,学生也可以考一考老师,或者请老师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因此,就有了子路的提问。《致思》中的这个故事,在西汉刘向编著的《说苑·指武》篇中有大体相似的记载,而孔子的回答则略有不同:“子路举手问曰:‘愿闻夫子之意。’孔子曰:‘吾所愿者,颜氏之计,吾愿负衣冠而从颜氏子也。’”如果说,《致思》中孔子仅仅是称赞了颜回的志向,而《指武》中则更进一步,愿意扛着行李,跟随着颜回,做他的助手了。这种谦虚精神恰与其弟子们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子路名仲由,子贡名端木赐,他们都自负地说:“唯由能之”,“唯赐能之”,至于你们两个师兄弟呢,对不起,只能“从我焉”,当我的副手或随员吧。而颜回呢,表面上比较谦让,其实也是颇有锋芒的:一旦我的政治理想实现了,那就“由无所施其勇”,“赐无所用其辩”,你们两个师兄弟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有施展的余地了。此时此刻,深受学生们尊敬与爱戴的老师孔子,却声称愿意扛着行李去给某位学生当助手,能不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促使他们反思吗?这种高超的心理场整合,能不使学生们受益终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