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曲塘镇志:海安市双楼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12 14:41  浏览量:6

双楼医院,坐落在曲塘镇刘圩村12组(原双楼镇镇政府所在地),杏林春满,仁心济世,药到病除,妙手回春,是一代人,甚至好几代人对古镇刘圩最深刻的印象,也是双楼医疗人对优良医德医风医技最好的继承与发展。

解放初期,刘家圩子一带名医辈出,专治跌打损伤的吉同,在疮疖医治上堪称圣手的徐又笺,还有喉科见长的孙宏祥,他们玄妙独到的医术,触手生春的疗效,不独曲塘胡集一带有名,海安全县,乃至泰东一带都如雷贯耳。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在刘家圩一带行医,为远近求医问药的患者诊治疾病,履行救死扶伤的医者职责。这里虽处僻壤,担架抬着的,独轮车推着的,慕名到刘家圩子就医的人络绎不绝。

一、历史沿革

1.医院的创建

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封闭落后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2年,海安第一个农业互助组织成立。1955年2月,全县召开农业互助合作代表会议。翻了身的农民懂得,要克服农业生产中的困难,取得农业生产的丰产丰收,还得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于是各种农业互助组、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合作形式也由初级逐渐发展到高级。

与农业互助组、合作社的成立一样,原本个体单干、独立行医的医生也组织起来,你一张桌子,我一台药柜,他一把椅子,包括药碾子、戥子等中医用具都跟随着他们的主人聚集到了一起,在村镇间成立了联合诊所,当时除了刘圩庄上的联合诊所外,双楼域内还成立有罗町、新河、南楼等几个联合诊所。

1956年,因应当时的发展形势,联合诊所已经难以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双楼乡在刘家圩子沈汉波、黄亚萍(两人系夫妻,从部队转业)联合诊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双楼乡农民医院。新成立的农民医院完全是白手起家,连房子也没有一间,当时租住在刘圩庄上一户叫刘贻典的农民家中。因为农民医院的服务能力极为有限,农民医院成立后的两三年里,其他联合诊所依然坚守乡间行医,以弥补医疗资源的匮乏。

2. 名称变化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双楼乡更名为双楼人民公社(其间曾短期并入曲塘人民公社),双楼乡农民医院随之更名为“双楼人民公社医院”。

1968年,双楼人民公社更名为“向阳人民公社”,医院亦随之更名为“向阳人民公社医院”,1981年恢复双楼名称。

1983年10月,乡镇实现政社分开,医疗体系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一部分卫生防疫职能附设到乡镇医院。是年,医院更名为“双楼乡卫生院”。

1992年5月,双楼撤乡建镇,双楼乡卫生院更名为“双楼镇卫生院”。

2002年,我县开展乡镇医院民营化的医疗体制改革,卫生防疫职能从乡镇民营医院撤出,“卫生”两字随之从乡镇医院名称中删除。加上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双楼镇撤并到曲塘镇,改制后的双楼镇医院更名为“双楼医院”。

3. 创业历程

从初创时的农民医院,到今天的双楼医院,医院四易其址,经历了艰苦的创业历程,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与汗水。

1965年,创建双楼乡农民医院,地无一寸,房无一间,从租借镇上一户人家的房子里艰难起步,是名副其实的白手起家。

1958年,更名为双楼人民公社医院,才转移到公社食堂,但房子也不是自己的。

1962年,食堂实在过于逼仄,无法开展诊疗活动。经过协调,医院搬到了邻近的浴室,并在浴室前面盖了五间平房,以补办公之需。在这里,房子依然不是自己的。

1972年,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公社革委会决定划给医院一块建设用地,用于建造医院院舍。

这是怎样的一块地啊!这里原本是一片乱坟岗,杂草丛生,坟茔累累,坑洼不平。院领导发动医院职工,利用工余时间,清除杂草杂物,平整土地,协调有主的坟主调茔迁坟,将无主的请出去异地安葬。白天忙不完,晚上接着干。终于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建起了崭新的向阳人民公社医院。老同志们回忆,从浴室旧址搬过来的时候,除了破旧的桌凳和几张病床之外,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就是一台化验用的显微镜。

从搬迁到新址,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诊疗场所之后,医院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不久之后,医院有了第一台X光机。现在已经逐步淘汰出局的X光机,那时候可是个高科技玩意。机器买回来,安装调试,两个过来看稀奇的熟人,提出上机试一试,看看这个大家伙的眼睛是不是宣传的那样能看透人的五脏六腑。结果开机一照,一个查出了食道肿瘤,一个发现贲门癌变,到上级医院复查后,很快确诊。两个人平时根本没感觉,幸亏试机发现早,治疗及时,鬼门关前捡回了一条命。这个事情,也为医院新添置的检查设备做了一个活广告。

后来医院盖了门诊楼,添置了B型超声仪,还有了CT机,很多过去大医院才有的现代化检查设备,现在的双楼医院都有。

4.院长更迭

王宝贤,1956-1957年,组织委派。

沈汉波,1957-1966年,转业军人,曾任刘家圩联合诊所负责人。

蒋宗汉,1966-1967年。

刘厚德,1967-1970年,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兼任。

吉传林,1971-1983年。

李利根,1984-2000年。

黄明华,2000至今。2002年,医院民营化改革后,继续担任院长职务。

4. 党组织书记任职情况

吉传林,1971-1983年。医院党组织自1971年开始建立,医院党支部建立前,医院的党员在教育支部活动。

李利根,1984-2002年12月。

黄明华,2002年12月至今。

二、医院现状

在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下,医院取得辉煌的发展成果。依托位于南通泰州两市交界、扼守南通、海安西大门,服务区域内企业集聚、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综合优势,医院发展水平始终稳居全市前列。

今天的海安双楼医院为一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农医保合作定点医院。医院拥有内外、骨伤、中医、妇、急诊、全科等中高级各类医疗人才近40人,功能科室齐全,医技科室拥有五分类自动分析仪、免疫荧光分析仪、数字彩色B超、DR、16排32层螺旋CT、胃肠一体机等现代化医疗设备,医院软硬件综合实力在本地区同级别医疗单位中处于前列。

医院坚持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努力把医院办成双楼人民的医院,以群众需求为奋斗目标,以人民满意为工作标准,定位辖区群众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功能,年门诊量在2.5万人次,住院治疗3000人次左右,能很好解决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常年开展骨科及下腹部手术,群众满意度高。

三、人物谱

在刘家圩子这方土地上,双楼医院肩负人民群众健康保障的责任,为双楼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一批受当地人民爱戴,被双楼人民传颂的名医大家,医德楷模。

吉同,骨科名家,对跌打损伤的治疗闻名遐迩。专治伤筋断骨,尤其是对颌脱臼、肘脱臼、肩脱臼,完全可以用手到病除来形容。那时候,没有X光机,也没有其他辅助检查手段,骨伤骨折全凭双手诊断,也没有石膏绷带固定,手法复位后,轻的就能下地行走,重的则以硬纸板或木板固定,用布带缠绕,其对骨骼筋络的熟悉程度,仿佛庖丁解牛一般。那时候劳动水平不高,医疗资源也很有限,方圆几十公里内,跌打损伤找吉同,是对他医技人品的最好诠释。经省里批准,李利根、陈家凤成为他的嫡传弟子。

徐又笺 行二,人称“徐二先生”,虽然没有进过专门学校,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医学培训,但钻研中医理论,熟读中医经典,对中医理论有独到的研究与感悟,并善于将中医理论应用于病患诊治之中,坊间评价其极有理论水平。各科皆通,犹擅内科和中医外科,特别是对当时常见并且要命的疮疖,既长于汤贴消散,又敢于操刀破除,常常是药到病除,妙手春回。先后收孙学进和谢友鹿为徒,悉心教授,率先垂范。

王 鉴 中共党员,浙江医学院(今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1958年蒙冤遣返原籍(1981年平反),进入双楼医院,分配在新河诊所工作,是医院第一位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1966年,在新河诊所工作期间,遇到一些儿童高烧、头痛,伴有皮疹。经退烧治疗后,没有效果。他联系自己的专业所学,警觉到这可能是凶险异常的流行性脑膜炎,当即陪同家长将患儿送至县人民医院诊治,经人民医院确诊,患儿罹患的正是流行性脑膜炎。随后当地发病的近二十名脑膜炎患儿,由于判断准确,送医及时,均治愈出院,没有一例死亡或残疾,几十年之后,当年的患儿已成爷爷,还带着自己的子孙前来表示感谢。

四、特色工作及荣誉

双楼医院于2003年底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由原来的公有制卫生院改制成为民营医院。医院所有制性质改变了,但医院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不变。改制不改色,院长黄明华改制之初就强调,民营民营,就是要坚持为民经营。离开党的领导,离开人民群众这片沃土,不管公营还是民营,都将失去生命力。

改制20年来,医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建不动摇,创新党建不放松,以新型社会组织党建要求为指导,统筹推进改革发展、医疗服务、医德医风等各项工作,确保党的卫生健康方针政策部署落到实处,努力建设组织信任、患者放心、人民满意的现代医院。

2016年,获评海安县卫计委“卫生改革先进单位”。

2016年, 获评曲塘镇党委“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单位”。

2020年, 被授予五星级基层党支部、南通市党建工作示范点。同年,支部书记黄明华同志获得海安市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高级任职资格、党建工作先进个人,被曲塘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2020年,支部党员业务院长周建军被江苏省卫计委授予“省基层骨干医生”“南通市骨干人才”。

2021年,支部党员殷仁芳被海安市卫健委授予“援宁援扬

勇士”荣誉证书,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

2024,支部继2003年获评县五星级党支部后,再次被市委组织部授予五星级基层党支部称号。

五、规划与目标

发扬传统,打造优势学科。立足基本,做优、做精、做强基础医疗,把传统骨伤科做出特色。

医养融合,拓展服务内涵。根据辖区群众养老实际需求,规划医养深度融合项目,前期规划审批已经到位。

中西结合,塑造美好生活。积极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将中医理念与现代西医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全面、个性化服务。

深藏曲北的刘家圩子,附着于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上官运盐河通向下河的焦港线上,古来洪水侵袭不断,刘姓人家筑圩抗洪,后来高筑的圩子也用来防寇御匪,远的不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刘家圩子都曾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要贡献,是海安老区中写满红色记忆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今天的双楼医院在刘家圩子这片红色沃土上,必将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优良传统,在海安市委市政府和曲塘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进,笃行不怠,为健康海安建设,为双楼人民的健康福祉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致 谢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曲塘镇志编写组领导的精心指导,得到医院老领导、老同志的鼎力支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帮助,谨致谢忱!

2024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