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嘲讽:中国真是“人傻钱多”,花17亿美元买美国的一片荒地
发布时间:2025-09-15 19:05 浏览量:15
说起这个事儿,得从2013年那会儿开始聊。美国先锋自然资源公司放出风声,要卖掉他们在德克萨斯州西部二叠纪盆地沃夫坎普页岩区的部分权益。
这地方在地图上看就是一大片干巴巴的土地,表面上啥都没有,风沙大,植被少,典型的西部荒漠地带。
当时全球能源市场正热闹,页岩油气开发热火朝天,美国企业想拉外资进来分担成本,顺便加速开发。中国中化集团瞅准机会,出手17亿美元,拿下40%的权益。
这笔交易一公布,就有美国一些能源专家在媒体上阴阳怪气,说中国企业这不是人傻钱多嘛,花这么多钱买一片啥资源都没开发的荒地,简直像在扔钱玩儿。
先说说背景吧。那时候,美国刚从2008年金融危机缓过来,能源行业需要资金注入。先锋公司手头有这片沃夫坎普资产,净面积约20.7万英亩,相当于840多平方公里。
表面上看,这地儿确实荒凉,传统勘探没发现多少常规石油天然气,其他国家企业来转悠一圈,测了测数据,就觉得不值当,纷纷撤了。
中化集团不一样,他们看中了页岩层潜在价值。页岩油气需要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才能挖出来,中国企业那时技术也跟上来了,觉得值得赌一把。
2013年1月30日,双方签协议,中化付5亿美元现金,另外承担12亿美元的未来钻探费用。先锋保留60%权益和运营权。交易到5月31日正式完成,国家发改委也批了。
当时美国专家的嘲讽,主要集中在媒体访谈和行业报告里。他们觉得这片地开发风险高,成本不确定,中国企业一上来就砸这么多钱,像是没算过账本。
有的专家直言,这地方地下资源不确定,花17亿买权益,等于是买了张彩票,还不一定中奖。网上也传开类似说法,说中国“人傻钱多”,买了美国的一片荒地。
其实这嘲讽有点站不住脚,因为先锋自己也在大力开发,他们知道潜力,只是需要伙伴分担风险。
中化不是盲目跟风,他们派团队实地勘察过,用先进设备测过数据,判断页岩层有油气迹象。只是外界不了解中国企业的战略布局,就爱戴有色眼镜看事儿。
交易完成后,双方就开始干活了。2013年计划钻86口水平井,2014年120口,2015年165口。中化团队和先锋合作,共享数据,逐步推进生产。
到2016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出报告,沃夫坎普页岩蕴藏约200亿桶可采石油,还有16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总价值按当时油价算,超过9000亿美元。这下子,资产价值翻了好几倍,中化持有的40%权益,自然水涨船高。
那些当初嘲笑的专家,也没再吱声了,因为事实摆在那儿,这笔投资回报率高得惊人。沃夫坎普成了美国最大连续油气资源区之一,产量稳步上升,每天几万桶石油出来。
到2017年,生产更稳了,技术优化后,采收率提高。2018年,油价回升,收益更可观。中化继续持股,没啥纠纷。
2020年疫情闹腾,开发也没停,工人戴口罩接着干。2021年,全球能源需求反弹,沃夫坎普产量峰值。2022年,钻机越来越多,管道铺开,石油通过系统输送出去。
2023年,先锋公司整体表现好,资产估值更高。2024年5月3日,埃克森美孚以595亿美元全股交易收购先锋,中化那40%权益随之转移到新合资中。
8月30日,中化计划卖掉这部分,估价20亿美元左右,找巴克莱银行当顾问。整个过程,没见美国政府干预或反悔,一切按合同走。
这事儿背后的逻辑挺简单。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能源,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远布局。那时候,中国石油需求大,进口依赖高,海外找资源是必须的。
中化选沃夫坎普,是因为技术匹配,二叠纪盆地是全球热点。嘲讽的人忽略了,中国勘探技术进步快,水平井和压裂法用得溜。
结果呢,投资回报超预期,帮中国企业积累经验,还稳定了能源供应。相比之下,美国企业拉外资进来,本来就是双赢,先锋用中化的钱加速开发,大家分红利。
说实话,这笔交易接地气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啥高大上阴谋论,而是实打实的市场行为。中国企业花钱买权益,不是买土地主权,美国法律管着呢。
专家嘲讽“人傻钱多”,其实反映了当时对华投资的偏见。不少美国媒体爱炒作中国企业“盲目扩张”,但数据证明,这投资聪明着呢。
从17亿到价值翻倍,中间四年勘探努力没白费。沃夫坎普现在是 Permian盆地核心,产量占美国页岩油大头。
总的来说,这事儿告诉我们,投资别怕别人笑,关键看自己算盘。17亿买权益,当时荒地一样,现在金矿一般。专家的话,听听就好,别全信。
接地气点说,中国企业这回没傻,钱花得值,赚了里子面子。后续中化卖股,估计还能再赚一笔。能源世界就这样,转折多,谁笑到最后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