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门口拦截教师节礼物,是对还是错? | 新网师一周观察(306)
发布时间:2025-09-16 13:46 浏览量:4
本期编辑:张翠琴
教师节当天,湖北某小学门口上演这样一幕:校长亲自站岗,逐一检查学生书包,将学生准备的鲜花、贺卡和小礼物统统拦在校门外。
这一幕被家长拍下上传网络后,迅速引发热议。
很多人为这位校长的做法点赞,认为这种做法应该全国推广。
因为这种做法避免了家长们教师节送礼的焦虑,也有利于消除教师不当的“收礼之风”。
现实当中,的确有部分教师收受家长的贵重礼品,并因此对送礼的学生另眼相看,多加优待。
但在我看来这种做法有些欠妥,作为管理者,不应将孩子亲手制作的贺卡与贵重礼品等同视之。
更有害的是,这种行为传递出一种扭曲的价值观:一切物质表达皆可疑,所有情感流露都需要被警惕。
当我们告诉孩子“你精心为老师准备的礼物是‘不恰当’的”,我们也在告诉他们:情感表达是危险的,感恩之心需要被审查。
中国自古有“束脩以上”的传统,表达对师者的尊敬本是中华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不应以“清廉”之名,割断这种尊师重道的良好文化传承。
当教师节变得只剩下形式化的口号和强制组织的活动,那就失去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珍贵的情感流动。
真正健康的教育环境,应该建立在师生互信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手工制作表达心意的礼物,表达对自己喜爱老师的感谢。
我们还可以在学校开设特别活动,让学生公开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或者是建立透明机制,让教师能够安心接受学生的小小心意而非担心被误解。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而不是规则与规则的碰撞。
当我们把所有学生的礼物都拒之门外时,我们可能也把教育中最重要的人性温度一起拒绝了。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成了奉献、清贫、无私的代名词,似乎当了老师就不食人间烟火,就不能有七情六欲,更不能追名逐利。
这种对教师的神圣化倾向,非但不能凸显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价值,反而导致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情感需要和物质需求被忽视和扭曲。
老师是人,不是神。
老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敬业的精神,较强的责任意识。
但是这不意味着老师只能是默默吐丝的春蚕,是燃烧自己的蜡烛,是无限付出的太阳。
教师节设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之心,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风气。
学生的一个贺卡,一束花,一份自己心爱的零食,把这些礼物送给自己心爱的老师,校长却要将学生这份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拒之门外,是不是有悖人之常情?
今天的教师已经够累了,教师节品尝一点礼物的甜蜜,感受到一点职业的幸福,体验到教师的一点价值,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
真正的问题或许不是校长是否应当站在门口拦截礼物,而是我们到底该如何构建一种纯正又不失温度的教育机制。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粗暴禁止,而在于创造性地引导。在校门这个象征边界的地方,我们需要的不是更高的围墙,而是更明亮的灯塔。
- 上一篇:女人越“野”,越有人爱
- 下一篇:【工会会客厅】段昌晚:“硬核”书记领航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