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先祖,“名不见经传”,又凭什么可以与诸葛亮同入文武二庙?
发布时间:2025-05-21 01:10 浏览量:2
中国历史上同时位列文武二庙的,仅有杜预和诸葛亮,杜预更是第一个入列的。声名不显的杜预究竟是何人,能与忠臣与智者的象征诸葛武侯并列?
诸葛亮雕像
杜预,出自大族京兆杜氏,可以说杜预的出身足够出众,爷爷杜畿(jī)是曹操的亲信,又在曹丕登基后被封了侯,当上了尚书仆射,政绩斐然一世清名。按说有这样的祖父,杜预入仕不是难事,然而杜家在杜预父亲这一代出现了问题。
杜预像
杜预父亲杜恕真诚耿直,不喜欢结交朋党一心为公,结果遭人陷害险些丧命。不仅如此,杜恕又得罪了当时掌权的司马懿,这就间接给儿子挖了个大坑,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杜预得不到征调,就更别提出将入相建功立业了。
94版三国演义司马懿
251年,司马懿病死,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轮番执掌曹魏朝堂。等到司马师眼疾复发而死,司马昭接过大权。京兆杜氏名声不小,加之杜预确有才能,司马昭为了加强自身力量,就把自己妹妹嫁给杜预,并征调他入朝为官,为杜预恢复了他祖父受封的侯爷爵位,杜预转瞬成为了司马家的自己人,得到重用的杜预为大舅哥司马昭建言献策。
263年,曹魏实际掌舵者司马昭发兵近二十万,以钟会、邓艾等人为帅三路讨伐蜀国,司马昭安排杜预为统领主力大军的钟会的长史,又以卫瓘为监军。司马昭此举大有以防不测之意,事实上后来发生的事也确实印证了这一点。
同年十月,邓艾以偷渡阴平之策灭亡蜀汉,立下奇功的邓艾在蜀地擅自任命官员。蜀汉刘禅命名将姜维放弃抵抗,不得已之下姜维向钟会投降。钟会诬陷邓艾造反,姜维趁机怂恿居功的钟会谋反,结果邓艾、钟会、姜维三人悉数惨死(一计害三贤),机智的杜预身为钟会长史却幸免于难。
等到司马炎篡魏建晋,杜预成为了晋臣。270年,西北边陲鲜卑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抗晋廷,杜预被派往边关平叛,结果又被与之不和的上司石鉴算计,驸马身份让杜预保存了性命。而后杜预在掌管国家税收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七年,期间杜预发明了八磨、连机碓等工具,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得到了上至皇帝下到百姓的赞誉。
司马炎虽为开国之君,但他的功业照比他爷爷、伯父、父亲相差甚远,司马炎建晋后就准备对尚存的东吴开刀,建立自己的威望。此时江东在暴君孙皓手下已是内外离心,力主伐吴的羊祜被任命镇守荆州,经过羊祜多年治理荆州富庶,于是他多次向司马炎上书陈请灭吴,优柔寡断的司马炎始终没有下定决心,朝中也仅有杜预、张华等人支持羊祜灭吴之言。
三国杀:孙皓
278年,羊祜病重,司马炎问询后事,羊祜推举杜预接替他的位置,司马炎便以杜预为镇南大将军出镇襄阳。到任后杜预积极筹备,先是以一招借刀杀人之计,诱使吴主孙皓临阵撤换阵前主帅,使得东吴军心不定,后见机上书司马炎出兵伐吴。结果司马炎又犯了老毛病,在一众反对派的声音中再度犹疑不定错失良机,将全面伐吴的战略推迟至下一年。
前线的杜预一看,马上又给司马炎写信,司马炎还是举棋不定。杜预火上眉梢,再度上书详细陈述伐吴天时地利人和,这一次中书令张华借着与司马炎下棋之际,向司马炎恳请采纳杜预建议,司马炎终下定决心。
司马炎像
转年,司马炎依当年羊祜水陆并进,六路灭吴之策,挥师二十万直扑江东,杜预被任命为西线指挥,战斗目标江陵、荆州。战事一开,杜预虚张声势声东击西,活捉敌将巧取敌城,又趁势攻下江陵,平定长江上游,收复荆南多地,为西晋水师大军深入东吴腹地创造条件。
之后杜预挥师东进,配合其他五路大军直捣东吴都城建邺。灭吴一战杜预斩杀、擒获敌将数人,成语势如破竹就此诞生,天下重归一统。
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杜预传》
战后杜预受封侯爵镇守荆州,因他在荆州亲政爱民改善民生,被百姓尊称为“杜父”,与同样造福荆襄,被称“羊公”的羊祜齐名。几年后,63岁的杜预在征调入京任职的途中病逝。
杜预
杜预在明朝以前,是唯一一个进文武二庙的,后世诸多声音认为杜预并不是很匹配,尤其是武庙。其实不管是文是武,杜预确有非凡之处。
说文,杜预是一名著名的律学家,是法系代表人之一,他注解的《晋律》,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有着很非常重要的地位;杜预撰写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成为过后世王朝的教科书,更是现存最早的《春秋左氏传》的注释。
论武,虽然史书说杜预没什么武艺,甚至骑马都不太会,但他曾任伐蜀的高级将领,更是在灭吴之战中贡献不小,还有定策之功,助推了晋灭吴天下一统。当然灭吴之功,司马炎曾哭说都是死去的羊太傅(羊祜)的。杜预灭吴的功劳,较之率领舟师攻克数城,率先杀入建业俘虏孙皓的王濬,东线主战场主帅之一、击败东吴主力的王浑是不如的。
再有杜预得入文武二庙,还有很大的政治色彩。杜预身为晋之重臣,忠君爱国,居功不傲,任劳任怨,造福一方,百姓爱戴,这一系列潜质,不正是君王所需树立的正面典型的形象吗?
还有就是京兆杜氏后人成材率极高,入朝为官的不在少数,位至宰相的就有数人,杜氏还与李唐王朝联姻。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修《晋书》的房玄龄共掌朝政,与之并称“房谋杜断”的杜如晦,诗圣杜甫、小李杜里的杜牧等等,这些京兆杜氏的后人挥毫泼墨,对先祖的赞誉注定是少不了的。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