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鸮

发布时间:2025-09-19 16:51  浏览量:5

凤凰展翅飞翔,百鸟随之起舞,共同营造出一片和谐美丽的景象。在周王的身边,众多贤士汇聚,他们忠诚地献上智慧,爱戴天子,不敢有违。自古以来,“鸟儿”因其自由与美丽被人类视为上天的使者,引发了深邃的文化崇拜现象。

远古时期,人们对那些既能翱翔于天空又能栖息于山野的鸟儿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他们视这些自由的鸟为上天的使者。因此,“鸟崇拜”这一文化现象逐渐形成,并深刻影响了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这种崇拜在古代的鸟形玉器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此藏品为李先生收藏)

鸮鸟图腾,作为阳鸟图腾的代表,在殷商时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该时期最主要的部族图腾之一。这一图腾承载着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与人文传说。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关于玄鸟的传说。

据《诗经·商颂·玄鸟》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同时,《史记·殷本纪》也描绘了有娀氏之女简狄,作为帝喾的次妃,因吞食鸟卵而怀孕,最终生下商朝始祖契的动人故事。这些传说共同铸就了阳鸟在商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始祖地位,使得阳鸟图腾成为商氏族的重要徽铭。直至夏商周三代的漫长岁月里,阳鸟图腾始终受到尊崇,其形象在青铜器、玉石以及陶器等众多器物上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鸮头面部的结构特征和其作为捕鼠能手的重要性,导致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鸮,作为鸱鸮科各种类的统称,在古代有着多种别名,如“鸱”、“鸱鸺”等。其头部似猫,因此也被俗称为“猫头鹰”。鸮习惯在黄昏或夜间活动,民间又称其为“夜猫子”。它们的喙和爪都弯曲呈钩状,锐利无比,而嘴基则覆盖着一层蜡膜。两眼生于前方,四周羽毛成放射状排列,形成所谓的“面盘”。这种独特的面部结构使鸮在夜间活动时能够更好地捕捉猎物。

玉鸮最早见于红山文化,发展至商代仍保留红山文化的风格,形态仍然是写实与写意并存,玉鸮多为圆雕作品,鸮身常琢有典型的商代纹饰,制作工艺十分考究。

商人在以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大量礼器、实用器、装饰器中,都刻画出鸮的形象,成为殷商时代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些鸮形玉器,不仅代表了商周时期玉文化发展的面貌、展现了商周时期琢玉工艺的特征,更蕴含了商周时期独特的社会思想与文化内涵。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历经了八百年周朝对于殷商文化的推倒洗牌之后,可怜的猫头鹰因为周朝人的“恨乌及乌”,承担起了被污蔑和憎恨的厄运。因为后世的文化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周朝礼制的影响,所以对猫头鹰的恨意是如此绵长,经过了三千年的文化塑造,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鸮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负面形象或许还未完全消除。

在商代晚期以及西周初期的艺术品中,鸮类题材是很盛行的,无论是写实的雕塑艺术品,还是以青铜器为主体的装饰艺术品,大多制作精工而造型优美,反映出枭类在中国古代曾受到人们的崇拜与喜爱,同后世那种对它的鄙视与厌恶,形成强烈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