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穷秀才三考落榜,神秘人赠题高中状元,真相竟毛骨悚然
发布时间:2025-09-20 08:10 浏览量:3
北宋宣和三年深秋,山西大同城外的破土地庙里,蒋明华把最后半块冷硬的麦馍塞进嘴里,就着檐角滴下的雨水咽了下去。
油纸包里裹着的,是他第三次乡试落榜的榜单复印件 —— 红纸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从头数到尾,始终没有 “蒋明华” 三个字。
他蹲在满是蛛网的神龛前,盯着自己磨破袖口的青布长衫,眼泪混着雨水砸在地上。
三年前他揣着老娘攒的半袋碎银离开大同府,满心想着 “一举成名天下知”,可三次赴考,每次都栽在最后一轮。
如今老娘重病在床,家里早已断了炊烟,他连回去的路费都凑不齐,只能窝在这破庙里苟活。
庙后有片荒坡,坡上孤零零立着座无主坟,坟头草长得比人还高。
前些天蒋明华去砍柴时,听附近村民说,这坟里埋的是前朝秀才苏墨,当年也是连考五次落榜,最后在坟前一棵老槐树下自缢了。
“可怜呐,听说苏秀才的文章写得比状元还强,就是没那个命。” 村民的叹息,像根针戳在蒋明华心上。
当晚,蒋明华摸出怀里最后一小块腊肉,又从庙外摘了把野菊花,恭恭敬敬摆在坟前。
“苏兄,小弟蒋明华,也是个屡试不第的苦命人。今日叨扰,愿与你共话寒窗。” 他倒了杯随身携带的劣质米酒,洒在坟前,絮絮叨叨说起自己的遭遇。
蒋明华把自己从年少苦读说到老娘的期盼,越说越哽咽,最后竟趴在坟头哭了起来。
不知哭了多久,一阵冷风卷着雨丝吹过,蒋明华忽然听见身后有人轻唤:“兄台,夜深露重,莫要伤了身子。”
他回头一看,只见月光下立着个青衫男子,面容清俊,手里提着盏油纸灯,灯芯跳动着暖黄的光。
男子自称苏墨,说是附近的读书人,路过此处见他悲伤,特来相劝。
蒋明华见他谈吐文雅,又与自己同姓苏(此处为苏墨刻意隐瞒身份),便邀他在庙中避雨,两人就着一盏油灯聊起经义。
苏墨对历朝考题的见解,让蒋明华惊为天人。他不仅指出蒋明华前几次应试文章的疏漏,还详细讲解了 “策论如何切中时政”“律诗如何对仗工整”。
蒋明华越听越敬佩,只觉眼前这人的才学,比京城的翰林学士还要高明。
从那以后,苏墨每晚都会准时来破庙找蒋明华。他从不提自己的住处,也从不在白天出现,每次来都穿着那件青布长衫,身上总带着一股淡淡的霉味,即便在暖春时节,指尖也透着寒气。
蒋明华虽觉奇怪,却被他的才学吸引,并未深想。
转眼到了宣和四年春,离乡试只剩三个月。一晚,苏墨突然从袖中取出一张纸,递给蒋明华:“兄台,此乃今科乡试考题,你且拿去好生准备。”
蒋明华惊得站起身,手里的油灯差点摔在地上:“苏兄,这…… 这可是欺君之罪!”
苏墨却淡淡一笑:“兄台之才,本不该埋没。我不过是借‘天机’,助你一次罢了。你只需记住,答题时需紧扣‘民生疾苦’,莫要空谈义理。”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万不可对外人提及。”
蒋明华虽心中忐忑,却还是把考题藏了起来。接下来的三个月,他按照苏墨的指点,日夜苦读,把可能考到的知识点都烂熟于心,文章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苏墨点头称 “可”。
乡试那天,蒋明华打开考卷,瞳孔骤缩 —— 考题竟与苏墨给的分毫不差!他强压着激动,提笔挥毫,胸有成竹地完成了答卷。
放榜那日,他挤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榜单顶端的 “蒋明华” 三个字 —— 他竟中了头名解元!
狂喜过后,蒋明华第一个念头就是找苏墨道谢。可他连着在破庙和荒坡等了三天,都没见到苏墨的身影。
村民告诉他,那座无主坟前的老槐树下,不知何时多了块木碑,上面刻着 “前朝秀才苏墨之墓”。
蒋明华疯了似的跑到坟前,只见木碑上的字迹工整,正是苏墨平日写字的笔法。
他想起苏墨总在夜晚出现,想起他身上的寒气,想起他说 “借天机助你”,一股寒意从脚底窜上头顶 —— 原来这三个月来与他朝夕相伴的,竟是个鬼魂!
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坟头草轻轻晃动,仿佛有人在他耳边低语:“兄台,如今你得偿所愿,我也了却一桩心事。往后为官,需清正廉明,莫负了这寒窗苦读,也莫负了百姓期盼。”
蒋明华对着坟墓深深一拜,泪水再次夺眶而出。后来他赴京参加会试、殿试,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高中状元。
衣锦还乡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修苏墨的坟墓,立了块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 “恩友苏墨之墓”。
就任江南巡抚后,蒋明华始终牢记苏墨的嘱托,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深得百姓爱戴。
有人问他为何总能切中民心,他总会想起破庙里的那盏油灯,想起坟前的低语:“不是我天资过人,是有人在暗处,用自己的遗憾,照亮了我的路。”
只是没人知道,每逢清明,蒋明华都会独自一人回到大同城外的荒坡,在苏墨的坟前摆上一壶米酒、一篇自己写的文章,像当年那样,絮絮叨叨说上一下午。
风吹过坟头草,仿佛总有个清俊的青衫男子,在月光下静静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