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夫儿子身染怪病,被神秘老者相救,老者:我是他外公

发布时间:2025-07-05 19:37  浏览量:12

大清光绪年间,直隶河间府献县有一屠夫,姓胡名三,生得虎背熊腰,满脸横肉,一柄屠刀使得出神入化,人称“胡一刀”。胡三虽以杀生为业,却本性不坏,常给孤寡老人送些碎肉,只是性子粗豪,与岳家关系不睦。岳丈本是前朝秀才,嫌他职业污秽,至死不肯认这女婿,其妻王氏为此常暗自垂泪。

胡三有一子,名唤栓柱,年方五岁,生得粉雕玉琢,甚是可爱。栓柱自幼怕见血腥,见了屠刀便啼哭,胡三虽觉怪异,却也由着他。谁知这年入秋,栓柱忽然身染怪病:先是连日低烧,而后四肢冰冷,面色青灰,夜里常惊悸啼哭,喊着“有红毛鬼抓我”。

胡三夫妇遍请名医,皆言“脉息微弱,气血两虚”,开了补药却毫无效果。半月下来,栓柱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眼窝深陷,气息奄奄。胡三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砸了不少银钱,甚至去城隍庙烧香许愿,依旧无用。

这日黄昏,胡三从镇上抓药回来,见家门口蹲着一位老者。老者身着蓝布长衫,须发皆白,手持龙头拐杖,面容清癯,眼神却炯炯有神。他见胡三走近,缓缓起身道:“你可是胡三?”

胡三皱眉:“正是。老丈何人?在此作甚?”

老者叹了口气:“我知你儿子身患怪病,特来相救。”

胡三闻言,先是一喜,随即警惕:“老丈是何方神医?我儿的病连县太爷的御医都看不好,你……”

“非是神医,只是略通岐黄。”老者微微一笑,“可否让我看看令郎?”

胡三虽疑,但见老者气质不凡,不似歹人,又念及儿子危在旦夕,便点头应允。老者随他进屋,见栓柱躺在床上,嘴唇发紫,浑身颤抖,竟似寒冬腊月般冰冷。老者伸出枯瘦的手指,搭在栓柱腕上,闭目沉吟片刻,脸色渐渐凝重。

“老丈,我儿如何?”胡三急切追问。

老者睁开眼,看向胡三,眼神复杂:“令郎之病,非药石可医。此乃‘屠门阴寒症’——你杀生太多,煞气缠身,累及子孙,被阴邪之物趁虚而入。”

胡三一愣:“煞气?阴邪?老丈莫要吓我!”

“吓你作甚?”老者指着栓柱心口,“你看他胸前,可有淡青色纹路?”

胡三凑近一看,果然见栓柱心口有若隐若现的青色纹路,形如爪痕,心中大惊:“这……这如何是好?求老丈救命!”他扑通一声跪下,“只要能救我儿,胡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老者扶起他,叹道:“罢了,也是你我有缘。今夜子时,你备下三牲祭礼,于院中设坛,我自会施法驱邪。切记,过程中无论见到何物,都不可出声惊扰。”说罢,老者从怀中取出一张黄符,“此符贴于令郎床头,可保他一时平安。”

胡三接过黄符,只觉入手温热,连忙道谢。待他转身欲挽留老者用餐时,却发现屋内已空无一人,唯有窗外晚风拂过,吹得窗纸沙沙作响。胡三惊疑不定,却也只能按老者所言准备。

夜深人静,胡三在院中设下祭台,摆上猪头、鲤鱼、雄鸡三牲,点起香烛。子时一到,忽有一阵阴风刮过,烛火明明灭灭。胡三只见那老者不知何时已站在祭台前,手持桃木剑,口中念念有词。

“阴邪退散,正气归位!”老者猛地将剑插入祭台,黄符燃起,化作一道青烟直冲天际。刹那间,栓柱的房间里传来一声凄厉的尖叫,似人似兽,胡三吓得浑身发抖,却强忍着不敢出声。

老者转身指向房间,厉声道:“孽障!胡三虽杀生造孽,然其心未泯,岂容你等作祟!”说罢,桃木剑凌空一劈,只见一道金光射入房中,尖叫之声戛然而止。

胡三冲进房间,见栓柱身上的青色纹路已消退,呼吸也平稳了许多。再看那老者,已坐在床边,脸色苍白,额头冒汗。

“老丈,您……”

老者摆摆手,看着栓柱,眼中竟闪过一丝泪光:“总算救回来了……”他转向胡三,欲言又止,最终长叹一声,“你好自为之吧。”说罢,起身欲走。

胡三急忙拉住他:“老丈大恩,尚未报答,如何能走?敢问老丈高姓大名,家住何方?”

老者挣开他的手,走到门口,回头深深看了胡三一眼,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我……我是栓柱的外公啊……”说罢,身影竟化作一道淡影,消失在夜色中。

胡三如遭雷击,呆立当场。他想起亡妻的父亲,那位至死不肯认他的老秀才,心中百感交集,泪如雨下:“爹……原来是您……”

自那晚之后,栓柱的病竟奇迹般好了起来,能吃能睡,气色也渐渐红润。胡三心中感念岳父救命之恩,又愧于当年未能让他老人家安心,便将家中屠刀收起,改行做了卖肉包子的营生,不再杀生。

一日,胡三带着栓柱去城隍庙还愿,栓柱忽然指着墙角一位卖字画的老者,喊道:“爹,你看那位爷爷,好像那晚救我的老爷爷!”

胡三望去,见那老者正是之前的外公,心中激动,连忙上前:“爹!”

老者抬头,见是胡三,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苦笑:“你这莽夫,怎的如此称呼?”

“您救了栓柱,又是他亲外公,我如何不能叫爹?”胡三憨笑道,“爹,您为何不肯认我们?当年……”

“当年之事,不必再提。”老者摆摆手,“我本是前朝秀才,一生清高,嫌你杀生造孽,有辱斯文,至死未能释怀。死后魂魄难安,常在你家附近徘徊,见栓柱被阴邪所侵,实在于心不忍,才现身相救。”

胡三这才明白,岳父死后因执念未消,未能转世,一直默默关注着他们。他羞愧道:“都怪我当年不懂事,让您老操心了。如今我已改行,不再杀生,还请您老安心离去,早登极乐。”

老者摇摇头:“我虽救了栓柱,然你杀生多年,煞气深重,非一时能消。栓柱虽病愈,但若不加以护持,恐再生祸端。”他从怀中取出一枚玉佩,“此乃我生前佩戴的‘文昌佩’,你让栓柱贴身佩戴,可保他百邪不侵。”

胡三接过玉佩,只见玉佩温润洁白,上面刻着“忠孝节义”四字,知是岳父心爱之物,连忙道谢。老者又叮嘱道:“你需教栓柱多行善事,远离血腥,日后送他读书,莫要再走你的老路。”

“爹放心,我记下了。”胡三连连点头。

从此,胡三果然悉心教导栓柱,送他去私塾读书。栓柱天资聪颖,又肯用功,深得先生喜爱。那枚文昌佩他一直贴身佩戴,从未离身。说来也怪,自佩戴玉佩后,栓柱再未生过病,且性情温和,乐于助人,与胡三的粗犷截然不同。

数年后,胡三的肉包子铺因用料实在、价格公道,生意越来越好,他也攒下了些银钱,在镇上买了新房。而那位老秀才的魂魄,自那次之后,便再未出现过,想必是见胡三痛改前非,栓柱也平安顺遂,终于放下执念,安心转世去了。

栓柱十八岁那年,考中了秀才,成了胡家几代以来第一个读书人。发榜那日,胡三看着儿子的名字,老泪纵横,特意备了酒菜,来到岳丈的坟前祭拜:“爹,您看到了吗?栓柱中秀才了!他没给您老丢脸……”

一阵清风吹过,坟前的野草轻轻摇曳,仿佛是老者在欣慰地笑。胡三知道,这是岳父在天之灵保佑着栓柱。

后来,栓柱继续苦读,最终考中进士,做了官。他为官清廉,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每当有人问起他的身世,他总会说起那个救了他命的外公,说起父亲胡三放下屠刀、改行从善的故事。

献县的人都说,胡三能有如此贤子,全靠他岳父在天之灵的护佑,更靠他自己迷途知返,积了善德。从此,献县的屠夫们若有了子女,也常常会去城隍庙烧香,祈求孩子平安,更有不少人受胡三影响,改行做了别的营生。

而栓柱一直佩戴着那枚文昌佩,直到老年。临终前,他将玉佩传给了自己的孙子,叮嘱道:“这不仅是外公的遗物,更是胡家改恶从善的见证。记住,无论何时,都要心存善念,莫造杀孽。”

如今,献县的老人说起这段往事,总会指着城隍庙旁的老槐树,说当年胡三的岳父,那位老秀才的魂魄,就常在那树下看书,直到看到胡三一家走上正途,才含笑离去。而那枚文昌佩,也成了胡家代代相传的宝物,散发着温润的光芒,诉说着一个关于救赎与亲情的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