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江南富商借种生子引发奇案,小妾公堂献证大义灭亲
发布时间:2025-09-19 02:45 浏览量:5
明朝万历年间,江南水乡有个名叫清河县的地方,这里河道纵横,商贾云集。县里最富有的商人叫赵德昌,祖上三代经营绸缎生意,家中良田百亩,铺面十余间,可谓家财万贯。
赵德昌今年四十有五,娶了一房正妻王氏,另纳了三房小妾,却至今无子。这成了他最大的一块心病。每每看到别人家儿女绕膝,赵德昌便长吁短叹,觉得自己纵然家财万贯,若无子嗣继承,也是枉然。
这年开春,赵德昌又要前往苏杭采购绸缎。临行前夜,他特地来到最年轻的小妾柳氏房中。
柳氏年方二十,原是书香门第之女,因家道中落才被迫嫁入赵家为妾。她生得眉目如画,又通文墨,深得赵德昌宠爱。
"我这一去又要半年,"赵德昌握着柳氏的手叹道,"家中已安排妥当,你缺什么只管与夫人说。"
柳氏轻声应道:"老爷放心去便是,只盼老爷早日平安归来。"
赵德昌凝视着柳氏姣好的面容,忽然悲从中来:"我年事已高,至今无子,偌大家业无人继承。我走之后,你去城西送子观音庙多上几炷香,求菩萨赐我们一子半女。"
柳氏闻言脸红如霞,低首应下。
次日清晨,赵德昌带着十多个伙计,押着几辆马车启程了。
赵德昌一走,赵夫人王氏便将柳氏叫到跟前。王氏年近四十,相貌端庄却眉宇间常带严厉。她出身官宦之家,当年带着丰厚嫁妆嫁入赵家,至今也未能生育。
"方才郎中来请平安脉,说我体质寒凉,怕是难以生育。"王氏冷冷道,"老爷年岁已大,若再无子嗣,赵家香火就要断了。"
柳氏垂首不语,心中忐忑不安。
王氏继续道:"我思来想去,唯有一个法子。我娘家有个远房侄子,名叫李文斌,今年二十有五,刚中举人,相貌品行都是上乘。不如请他到府中暂住,名义上是教导赵家子侄读书,实则..."
柳氏惊得手中的团扇落地:"夫人,这、这如何使得?若是老爷知道了..."
"老爷那边我自有交代。"王氏打断她,"你莫非想让赵家绝后?这事就这么定了,明日我便差人去请李文斌过来。"
柳氏还想争辩,但见王氏面色冷峻,只得噤声。
三日后,李文斌果然来到赵府。他是个温文尔雅的读书人,眉清目秀,举止谦和有礼。王氏安排他住在东厢房,离柳氏居住的西厢房颇远。
起初几日相安无事,柳氏总是避着李文斌。有时在花园偶遇,也只是匆匆行礼便离去。李文斌也恪守礼数,平日多在书房读书,很少外出。
然而王氏却暗中谋划。这日,她特意设宴,说是为李文斌接风洗尘。宴席上,王氏命丫鬟不断给柳氏和李文斌斟酒。柳氏本不善饮,几杯下肚便已头晕目眩。李文斌作为客人,也不好推辞,不多时也醉眼朦胧。
宴席散后,王氏让丫鬟将醉醺醺的二人扶到早已准备好的客房...
次日清晨,柳氏醒来发现身边躺着的竟是李文斌,顿时羞愤交加,匆忙穿衣离去。自此之后,她终日以泪洗面,更是躲着李文斌不见。而李文斌也自觉羞愧,整日闭门不出,甚至向王氏提出要告辞回家。
王氏却好言相劝:"事已至此,你若一走,岂不更惹人猜疑?不如且住下,从长计议。"
一个月后,柳氏突然身体不适,请来郎中一看,竟是有喜了。王氏大喜过望,立刻修书一封,派人快马加鞭送给赵德昌。
又过了五个月,赵德昌匆匆赶回。一进门就直奔柳氏房中,见她腹部隆起,喜不自胜。
"好!好!赵家终于有后了!"赵德昌抚掌大笑,当即赏了全府上下三个月的月钱。
当晚,赵府张灯结彩,大摆宴席。赵德昌特意请李文斌同席。酒过三巡,赵德昌举杯向李文斌敬酒:"多谢李公子这些时日对赵家的照应。"
李文斌面色尴尬,连称不敢。柳氏坐在一旁,脸色苍白如纸。
宴席散后,赵德昌扶着微醺的李文斌往厢房走。行至花园池塘边,赵德昌忽然脚下踉跄,竟将李文斌推入池中。李文斌不善水性,在池中扑腾几下便沉了下去。
"来人啊!李公子失足落水了!"赵德昌大声呼救。
家丁们闻声赶来,七手八脚将李文斌捞起时,人已经没了气息。
柳氏得知消息,当场晕厥过去。醒来后,她变得沉默寡言,常常抱着尚未出世的孩子独自垂泪。
又过了四个月,柳氏顺利产下一子,赵德昌为其取名赵继祖,疼爱有加。但柳氏总是郁郁寡欢,对儿子也若即若离。
这天,县衙突然来人,说李文斌的老母亲状告赵德昌故意杀害其子。原来李母得知儿子死讯后悲痛欲绝,总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变卖家产,誓要为子讨回公道。
知县胡大人是个清官,接到状纸后立即开堂审理。
公堂上,赵德昌辩称那日多喝了几杯,脚下不稳才误将李文斌撞入池中,实属意外。几个家奴也作证说老爷确实喝醉了。
然而胡知县细察之下,发现几个疑点:一是池塘边地面平整,并无绊脚之物;二是赵德昌虽称醉酒,却能清楚描述事发经过;三是李家提供的李文斌家书中,曾提到"赵夫人有蹊跷安排,吾心难安"等语。
胡知县决定微服私访。他扮作郎中来到赵府附近,恰遇柳氏的贴身丫鬟小翠外出抓药。胡知县借机搭话,小翠唉声叹气地说家中夫人近来心神不宁,夜不能寐。
胡知县心中生疑,次日又以风水先生的身份进入赵府。赵德昌不在家中,王氏接待了他。胡知县假意为赵家看风水,行至花园池塘边时,故意道:"此地阴气较重,怕是曾有祸事发生?"
王氏脸色微变,强作镇定道:"先生看错了,府上一向平安。"
这时,胡知县注意到远处廊下,柳氏正抱着孩子发呆,神情哀戚。
又过了几日,胡知县终于找到突破口:一个那夜当值的更夫说,曾看见赵德昌在事发前独自在池塘边徘徊良久。
胡知县再次升堂,传唤赵德昌和所有相关人等到堂。公堂上,胡知县突然问赵德昌:"那夜你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裳?"
赵德昌不假思索:"深蓝色长衫。"
胡知县转向更夫:"那夜你看到的人穿着什么?"
更夫答道:"月色明亮,小人看得清楚,是墨绿色锦袍。"
赵德昌脸色顿变。胡知县猛地拍下惊堂木:"大胆赵德昌,还不从实招来!你根本没醉,那夜你是故意将李文斌推入池中的!"
赵德昌仍强辩道:"那日确实喝了酒,记错了衣着也是常情。"
这时,堂外忽然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民妇有证据呈上!"
众人回头,只见柳氏抱着婴儿步入公堂。她跪地呈上一封书信:"这是李文斌生前留给民妇的绝笔书,其中详细记述了赵夫人的计划和那夜真相。民妇一直藏在身边,今日特来呈交大人。"
赵德昌和王氏顿时面如死灰。
原来李文斌那夜并未完全醉倒,事后察觉有异,写下这封信交给柳氏,嘱咐她若自己遭遇不测,便将此信公之于众。信中详细记录了王氏如何设计"借种"之事,以及李文斌的羞愧与不安。
胡知县看完信,厉声问道:"赵德昌,你可是早已知晓借种之事?"
赵德昌长叹一声,终于承认:"那日我提前归来,本想给家人一个惊喜,却在窗外听到夫人与丫鬟的谈话,才知道柳氏怀孕的真相。我一时愤恨,便设计了那场'意外'。"
案件真相大白,赵德昌因故意杀人被判充军边疆,王氏因设计害人被判监禁三年。柳氏带着孩子离开赵府,用李文斌留下的一些银两开了个绣庄,独自抚养儿子长大。
而那孩子赵继祖,长大后考取功名,成为一方清官,终身勤政爱民,清廉自守,颇受百姓爱戴。
看官您说,这借种生子的悲剧,究竟是谁之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