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为何跪拜13世祖陆贽?相隔三百年藏着啥传承?
发布时间:2025-09-21 03:47 浏览量: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点赞”“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诚邀您在评论区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观点和想法,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L
编辑/L
——正文——
南宋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68岁的陆游拄着拐杖,在山阴老宅的祠堂前焚香祭拜。祠堂正中挂着一幅画像,画中人身着唐代紫袍,面容清癯,正是他的13世祖——唐代名相陆贽。陆游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起身时眼眶泛红,对着画像轻声说:“公之奏议,孙儿每日诵读,不敢忘陆家风骨。”
这一幕并非虚构,在陆游的《家世旧闻》和《剑南诗稿》中均有记载。很多人会疑惑:陆贽是唐代中期(754-805年)的宰相,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1125-1210年,生于北宋末),两人相隔370多年,怎么会是祖孙关系?翻开《吴郡陆氏宗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宋史·陆游传》等史料会发现,从陆贽到陆游,陆家的世系脉络清晰可查:陆贽为第1世,经陆简礼、陆师德等12代传承,到陆游时正好是第13世。
更让人意外的是,陆游一生都以这位13世祖为“人生标杆”——不仅在祠堂供奉其画像,还在诗文中37次提及陆贽,甚至把陆贽的《陆宣公奏议》当作“家训”教给子孙。为什么相隔三百年的13世祖,能让陆游如此崇敬?陆贽的“宰相风骨”到底给了陆游哪些影响?这段跨越千年的“祖孙传承”,藏着中国古代名门望族“薪火相传”的核心密码。
要弄清陆贽与陆游的祖孙关系,首先得看懂“吴郡陆氏”的家族谱系。吴郡陆氏是从东汉延续到唐宋的名门望族,祖籍今江苏苏州,历史上出过陆逊、陆抗等名将,陆贽与陆游都出自这一宗族,且世系传承有明确史料佐证,并非“攀附名人”的虚言。
1. 陆贽:吴郡陆氏“北迁支系”的“一代名相”
陆贽出生于唐代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属于吴郡陆氏的“北迁支系”。他的先祖陆元之在隋代时,因出任洛阳令举家北迁,到陆贽父亲陆侃时,任溧阳县令(今江苏溧阳),但陆贽幼年丧父,家道中落。《新唐书·陆贽传》记载,陆贽“少孤,母韦氏教之,力学不倦”,18岁登进士第,历任华州郑县尉、监察御史,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拜相,成为唐代中期著名的“救时宰相”。
陆贽任相期间,面对“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财政枯竭,提出“均节赋税”“选拔贤才”“安抚百姓”等一系列治国方略,其《陆宣公奏议》被后世誉为“唐代第一奏议”。但他因刚正不阿,得罪权臣裴延龄,贞元十年(公元794年)被罢相,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被贬为忠州别驾(今重庆忠县),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病逝,享年52岁,葬于忠州翠屏山。
从世系看,陆贽是吴郡陆氏“北迁支系”的核心人物,《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明确记载其为“吴郡陆氏第46世”(此为以陆氏得姓始祖陆通为第一世的大宗谱系算法),后世族人将其视为“北迁支系”的“标杆人物”。
2. 12代传承:从陆贽到陆游的“家族脉络”
根据《吴郡陆氏宗谱》(南宋嘉定年间编修,现藏于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记载,从陆贽到陆游,陆家的传承脉络清晰:
1. 第1世(陆贽):唐德宗宰相,贬忠州别驾;
2. 第2世(陆简礼):陆贽次子,任太子中舍人;
3. 第3世(陆师德):陆简礼子,任秘书郎;
4. 第4世(陆宗元):陆师德子,唐末避战乱南迁苏州;
5. 第5世(陆孟儒):陆宗元子,任苏州司户参军;
6. 第6世(陆载):陆孟儒子,五代时隐居不仕;
7. 第7世(陆德迁):陆载子,北宋初年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举家南迁越州;
8. 第8世(陆昭远):陆德迁子,任大理寺评事;
9. 第9世(陆遹):陆昭远子,任尚书屯田员外郎;
10. 第10世(陆珪):陆遹子,任奉直大夫;
11. 第11世(陆佃):陆珪子,北宋著名学者,师从王安石,官至尚书左丞,是陆游的祖父;
12. 第12世(陆宰):陆佃子,任京西路转运副使,南宋初年辞官归隐,是陆游的父亲;
13. 第13世(陆游):陆宰子,南宋诗人,官至宝章阁待制。
这段世系并非孤证,陆游在《家世旧闻》中也明确记载:“先大父(祖父陆佃)言,吾家自宣公(陆贽)以来,十三世未尝仕金,皆守宋节。”意思是从陆贽开始,陆家13代人都未在金国为官,始终坚守宋朝气节,间接印证了“13世传承”的真实性。此外,北宋学者陆佃(陆游祖父)所著《埤雅》的序言中,也提及“吾家宣公(陆贽),以奏议名世”,进一步确认了家族传承关系。
3. 南迁背后:乱世中“家族文脉”的坚守
从陆贽到陆游,陆家经历了两次关键南迁:第一次是唐末第4世陆宗元,为避黄巢起义战乱,从北方迁回苏州;第二次是北宋初年第7世陆德迁,因出任越州通判,举家迁至越州(今浙江绍兴),此后陆家便在越州定居,直到陆游这一代。
两次南迁,陆家放弃了北方的田宅家产,却始终带着两样东西:一是陆贽的画像和《陆宣公奏议》抄本,二是“读书修身、忠君爱国”的家训。陆游在《书巢记》中回忆,父亲陆宰归隐后,“每雨雪夜,必取宣公奏议,命吾兄弟诵读,曰:‘此陆家传家宝也’”。可见在乱世中,陆贽的奏议和精神,成了陆家维系“家族文脉”的核心纽带,这也是陆游后来崇敬陆贽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13世祖孙”是血缘上的联结,那么陆贽的“宰相风骨”——清廉、直言、忧民,才是让陆游终身追随的“精神内核”。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以陆贽为镜,在为官、作诗、治家三个方面,践行着13世祖的“遗训”。
1. 为官学“直言”:像陆贽一样“敢说真话”
陆贽最著名的特质,是“直言进谏”。任相期间,他哪怕面对唐德宗的怒火,也敢坚持己见。比如唐德宗想增加赋税充实国库,陆贽直言劝谏:“百姓困于重赋,若再加征,恐生叛乱。陛下当以安民为先,而非聚敛。”《新唐书·陆贽传》记载,他先后上呈《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论裴延龄奸蠹书》等200多篇奏议,几乎篇篇都有“逆耳忠言”。
这种“直言风骨”深深影响了陆游。陆游一生坚持抗金,反对议和,哪怕得罪权贵也从不妥协。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29岁的陆游考中进士,在殿试中写下《御试策》,直言“陛下当亲贤臣、远小人,练兵备、复中原”,触怒了主张议和的宰相秦桧,被除名。秦桧死后,陆游重新入仕,仍不改“直言”本性:
①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他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任职,上书建议“出兵汉中,收复关中”,因与朝廷“议和”政策冲突,被调职;
②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他任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因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得罪上级,被弹劾“擅自动用官粮”,罢官回乡;
③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他任礼部郎中,因反对宋光宗“追封外戚”,再次被罢官。
每次罢官,陆游都以陆贽自勉。他在《感事》诗中写道:“宣公(陆贽)谪忠州,犹抱忧国心。我今归山阴,何敢忘此身?”意思是陆贽被贬到忠州,仍心系国家,自己就算归隐,也不能忘记报国之志。这种“宁折不弯”的直言风骨,正是对陆贽精神的最好传承。
2. 做人学“清廉”:像陆贽一样“不贪一钱”
陆贽的清廉,在唐代官场堪称“标杆”。他任相时,唐德宗曾派人给他送“内库钱五百万”,他坚决退回,说:“陛下赏臣,当以功论,而非私赠。臣若受此钱,何以面对百姓?”地方官员送他礼物,哪怕是一支笔、一方砚,他也一概不收。《新唐书·陆贽传》记载,他被贬忠州后,生活清贫,当地百姓想送他粮食,他只取“每日一餐之量”,绝不多要。
陆游一生都以陆贽的清廉为准则。他为官四十余年,始终两袖清风,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①任宁德县主簿(今福建宁德)时,当地盐商想送他“盐引百张”(可兑换百担盐,价值不菲),他当场拒绝,说:“吾13世祖宣公,不持一钱归,吾敢辱没家风?”
②任荣州知州(今四川荣县)时,下属想为他“修缮官署豪宅”,他制止道:“宣公在忠州,居茅屋而安,吾何需豪宅?”最终只住在简陋的官署厢房;
③晚年归隐山阴,家中仅有“薄田十亩,茅屋三间”,靠种地和卖字画为生。有一次,儿子陆子聿想向当地官员“求一薄职”,陆游立刻制止:“陆家子孙,当靠读书立身,不可攀附权贵。”
陆游在《闲居自述》中写道:“身如野鹤闲云,心似冰壶秋月。不学贪夫争利,只效宣公守节。”这首诗,正是他一生清廉的真实写照,而“效宣公”三个字,道破了他坚守清廉的动力来源。
3. 作诗学“忧民”:像陆贽一样“心系百姓”
陆贽的奏议,核心是“民为邦本”,他在《论两税之弊疏》中写道:“治国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减赋。”这种“忧民情怀”,成了陆游诗歌的重要主题。陆游一生写了近万首诗,其中近三分之一都在关注百姓疾苦,比如《农家叹》《秋获歌》《筑城行》等,字里行间满是对百姓的同情。
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江西发生旱灾,陆游刚被罢官,却主动奔走,向当地官员建议“开仓放粮”,还拿出自己的积蓄,在村口设“粥棚”,救活了上千百姓。他在《悯农》诗中写道:“岁凶谷价高,老农食糟糠。我愿罢官去,与汝同耕桑。”这种“宁愿罢官,也要救民”的情怀,与陆贽“宁被贬谪,也要谏阻加赋”的精神,一脉相承。
更难得的是,陆游把陆贽的“忧民思想”教给了子孙。他在《示儿》(其十)中写道:“读汝13世祖宣公奏议,须知‘民为根本’四字。他日为官,若能安一方百姓,便是陆家好子孙。”他的儿子陆子聿后来任溧阳知县,在任上“减赋税、修水利”,深受百姓爱戴,当地百姓称他“小陆公”(陆公指陆贽),算是对陆游“传家”的最好回报。
作为诗人,陆游最擅长的,是用文字搭建起与13世祖陆贽的“跨越时空对话”。他不仅在祠堂供奉陆贽画像,还通过作诗、解读、教子三种方式,让陆贽的精神在南宋“重获新生”,甚至影响了后世的文人与官员。
1. 作诗“致敬”:让陆贽的事迹传遍江南
陆游在诗文中提及陆贽37次,每一次都饱含崇敬之情。这些诗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通过“咏史抒怀”,让陆贽的事迹和精神被更多人知晓。
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陆游在四川嘉州(今四川乐山)任知州,偶然得到一部《陆宣公奏议》善本,欣喜若狂,写下《得宣公奏议稿》:“鸾台凤阁少人知,一卷遗文见所思。今日山翁茅屋里,静读宣公翰苑诗(《陆宣公奏议》亦称《翰苑集》)。”诗中把陆贽的奏议比作“鸾台凤阁”(指朝廷重器),表达了对13世祖治国智慧的推崇。
他还常把陆贽与历史上的贤臣对比,突出其独特价值。在《纵笔》诗中写道:“萧何能荐将,韩愈善论文。不及宣公奏,一言安万民。”意思是萧何能推荐韩信这样的武将,韩愈擅长写文章,但都比不上陆贽的奏议,一句话就能让万民安定。这种对比,让读者更容易记住陆贽“以文治国”的特点。
这些诗作在南宋文人圈广泛流传,让原本因年代久远而逐渐被淡忘的陆贽,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当时的诗人杨万里、范成大等,都曾在诗中回应陆游,表达对陆贽的敬佩。杨万里在《读陆宣公奏议》中写道:“陆子(陆贽)当年一片心,百年谁识此时音?幸逢放翁(陆游)能咏叹,令我临风泪满襟。”可见陆游的诗,确实让陆贽的精神在南宋“活”了过来。
2. 解读“传扬”:让《陆宣公奏议》走进南宋
陆游不仅熟读陆贽的奏议,还常常结合时局为身边人解读。《陆宣公奏议》原文多为唐代公文,语言晦涩,普通百姓甚至部分官员都难以读懂。陆游便用南宋人易懂的语言,拆解奏议中的治国理念、历史背景,还常联系当时的社会现状,说明陆贽的主张“如何解当下之困”。
比如陆贽在《均节赋税疏》中提到“两税法之弊”,陆游便常对同僚和子弟说:“今南宋也行两税,百姓苦不堪言。宣公说‘减赋先减吏’,这话太对了——只要官吏不贪墨,百姓的赋税自然就轻了。”这种“以今释古”的解读,让《陆宣公奏议》从一部“尘封的古代公文集”,变成了可参考的“治国启示录”,不仅文人学者爱读,连不少地方官员也常借陆游的解读理解奏议,用以改进政务。
陆游对奏议的这些解读,虽未整理成独立注本,却散见于他的诗作、《老学庵笔记》《家世旧闻》等著作中。后世学者研究陆贽思想时,常从这些文字里捕捉陆游的理解,明代学者王阳明就曾说:“读《陆宣公奏议》时,结合放翁(陆游)的议论,才真正懂了宣公为国为民的深意。”可见陆游的解读,为传承陆贽思想搭起了重要桥梁。
3. 教子“传家”:把《陆宣公奏议》当作“家训课本”
陆游把《陆宣公奏议》当作“陆家传家宝”,亲自教子孙诵读。他在《家训》中写道:“吾家有二宝:一为宣公画像,二为宣公奏议。子孙当每日焚香拜画像,诵读奏议一篇,知吾家世代忠良,不可堕了家风。”
他教子孙读奏议,从不让死记硬背,而是逐句讲解背后的“做人做事之道”。比如读到陆贽“直言进谏”的段落,他就指着文字对孩子们说:“做人要像宣公这样,宁做敢说真话的直臣,不做讨好权贵的佞人;将来做官,宁肯丢了官爵,也不能丢了本心。”读到陆贽“忧民”的论述,他干脆带子孙去田间,让他们看着农夫劳作的辛苦,说:“宣公说‘民为根本’,你们看,这些百姓才是天下的根基,他日你们若为官,千万不能忘了他们。”
陆游的孙子陆元廷,后来也成了一名官员,在任上“清廉直言,多为民请命”,当地百姓称他“有宣公遗风”。据《山阴陆氏家谱》及地方志记载,陆元廷在任上“每遇决策,必取《陆宣公奏议》读之,曰:‘不敢违先祖之教’”。可见通过陆游的“传家”,陆贽的精神已经融入陆家的“家族基因”,跨越了近千年的时光。
从陆贽到陆游,这段跨越370年的13世传承,最动人的不是血缘上的“祖孙名分”,而是“精神上的接力”。陆贽作为唐代名相,留下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直言、清廉、忧民”的风骨;陆游作为13世孙,继承的也不是高官厚禄,而是对这种风骨的坚守与传扬。
这种“精神传承”,正是中国古代名门望族得以延续的核心密码。很多家族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衰落,但只要“精神内核”还在,就能在乱世中坚守本心,在盛世中再创辉煌。陆家从唐代到南宋,虽然官职有高有低,家境有富有关,但“读书修身、忠君爱国”的精神始终未变,陆贽的画像和奏议,不过是这种精神的“载体”而已。
陆游在晚年时,曾给子孙留下一句遗言:“吾死后,可将宣公画像与吾合葬,吾此生追随先祖,死后亦当相伴。”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尽了他对13世祖的崇敬,也道尽了中国古代文人“薪火相传”的情怀。如今,在浙江绍兴的陆游故里,仍能看到祠堂里并列悬挂的陆贽与陆游画像;在重庆忠县的陆贽纪念馆,也能看到陆游题诗的复刻碑刻,这两幅跨越时空的“画像”,仿佛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家族传承,从来不是血缘的简单延续,而是精神的代代相续。
放到今天,这段“祖孙传承”也给我们带来启示:一个人、一个家族,想要走得远、站得稳,最需要的不是财富与地位,而是值得坚守的“精神底色”。就像陆贽与陆游,虽然相隔三百年,却因共同的“风骨”,成了彼此“最熟悉的亲人”,也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关于“传承”的佳话。
参考出处
1. 《吴郡陆氏宗谱》(南宋·陆子遹编修,现藏于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详细记载从陆贽到陆游的13世系传承脉络。
2. 《新唐书·陆贽传》(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记载陆贽的生平、仕途及奏议核心内容。
3.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收录吴郡陆氏的宰相世系,明确陆贽的宗族地位。
4. 《宋史·陆游传》(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记载陆游的生平及对陆贽的推崇。
5. 《剑南诗稿》(南宋·陆游著,中华书局1976年版):收录陆游提及陆贽的37首诗作及相关题跋。
6. 《家世旧闻》(南宋·陆游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陆游回忆家族往事,提及13世祖陆贽的传承细节。
7. 《老学庵笔记》(南宋·陆游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收录陆游对《陆宣公奏议》的解读与议论。
8. 《吴郡陆氏研究》(王建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系统考证吴郡陆氏的世系传承及迁徙历程。
9. 《陆游年谱》(于北山著,中华书局1961年版):明确陆游与陆贽的13世祖孙关系及相关时间节点。
10. 《忠州直隶州志》(清·吕绍衣修,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记载陆贽在忠州的事迹及陆游对其的追慕。
11. 《山阴陆氏家谱》(清·陆鼎翰编修,绍兴市档案馆藏):记载陆游子孙陆元廷的任职及行事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