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济南育英中学”的事例谈谈师生的边界感
发布时间:2025-09-20 23:45 浏览量:4
最近,因“济南育英中学”的田老师体罚学生从而引起家长不满的事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也引起了学校老师和家长们的众说纷纭:老师们会感慨于今的老师是越来越难当,对学生的教育和惩戒究竟如何把握,尺度在哪里;家长们则是恐慌又愤怒,孩子在学校里是否安全,能不能放心把孩子交给老师……其实,大家都不用那么偏激,学校终归还是为学生学习而设置的,老师们大部分都是爱生敬业的。个人认为:体罚学生是教师职业的大忌,对体罚学生的教师就该一票否决,没有理由犹豫。
从心理咨询师的视角来看:作为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这应该是教师职业的准入标准。作为教师,能把握好师生关系的边界感和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做好教师以及班主任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学校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教师不等同于管理者或领导者
学校的核心功能是教育而非管理。教师固然需要维持秩序、制定规则,但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社会化的发展。教师应避免权威化、控制式的管理模式,而是以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学校规则与边界应清晰、合理、可协商,而非单纯强调服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批判性思维,而非驯化。
二、老师不是领导,学生不是下属,这是师生边界感的核心原则。
教师既不是家长,又不是上级,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应基于教育责任而非情感依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而非执行指令的对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避免用职位权力压制其表达;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师生问题多源于角色错位,如教师扮演“拯救者”或“控制者”,这会阻碍学生的心理分化与独立。
三、班主任是学校的灵魂,又是独特的灵魂工程师
班主任的角色兼具教育者、组织者、心理支持者三重身份:灵魂工程师意味着班主任需要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建构与人格养成,而非仅关注成绩;班主任的边界感应体现在公平性:不偏袒、不标签化学生;
四、老师像妈妈但绝不是妈妈
这一比喻揭示了教师应有的温情与边界的平衡:·“像妈妈”:指教师应具备共情、关怀、包容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安全与接纳;“不是妈妈”:强调教师必须保持客观性与教育目标导向: 不将个人情感需求投射到学生身上;不替代学生承担其本该自己面对的责任;还要注意与学生避免形成“双重关系”,如过度亲密或私交,以免影响公正性与教育效果。
最后想说:健康的师生关系是一段有温度的有限关系,它因教育目标而存在,因专业边界而清晰,因人文关怀而温暖。
学生的视角
校园墙角的花
学生的爱戴源于教师的敬业
雪中师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