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军政兼优”的符竹庭

发布时间:2025-09-21 12:49  浏览量:7

在临沂客户端讯符竹庭(1912-1943),原名符宗仔,江西广昌人,家境贫寒,7岁时父母双亡,靠祖母帮人做针线活的微薄收入和一亩薄田维持生计。11岁时,曾进夜校学习3个月,后因生活所迫,只能到头陂镇的一家洋货店里当学徒。1927年8月中旬,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经广昌县头陂镇宣传革命,15岁的符竹庭毅然投身革命,参加地方游击队,加入了共青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红军独立二团任政治交通员。

符竹庭

1929年后,符竹庭历任独立二团大队党代表,红三军第一纵队大队政委,红三军第七师特务团政委,第七师二十一团、十九团政委。1933年6月,红军缩编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政委。率部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在雪山岽、猫嘴峰、鸡公山等阵地,他率团顽强战斗,打退数倍于己的敌人。该团被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顽强守备团”光荣称号,他个人荣获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2月,符竹庭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政委,与团长杨得志率部在江西黎川县西南部进行了闻名全军的“三岬嶂战斗”。2月23日起,国民党第九十四师在飞机、大炮的轮番猛烈轰炸下,向红军阵地展开了多次进攻,均被红一团奋勇打退。其间,符竹庭率二营在主阵地顽强抗击敌人,战斗打得异常残酷,全营后来仅剩100余人,干部伤亡三分之二,我军阵地仍屹立不动。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在突击部队的援助下,他们击溃敌人一个师,取得了“三岬嶂战斗”的胜利。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称赞“三岬嶂战斗”是红军牵制部队抗击和击溃数倍敌人的光辉战绩,并在《红星报》撰写《把第一团顽强抗战的精神继续发扬起来》的社论,号召军团指战员学习红一团英勇顽强、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红军总司令朱德在福建长汀大田屋亲切接见和检阅了英雄红一团。

1934年秋,符竹庭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主任,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团主任。1936年6月至12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高干科学习。毕业后调任红四军政治部副主任,成为有文化、有理论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我军高级军事指挥员。“七七事变”后调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随后同杨勇等到晋东南扩军近3000人,成立第三四三旅补充团,任政治委员。

1938年7月,陈士榘与罗荣桓、符竹庭、陈光等在115师政治部纪念“七七”抗战一周年大会期间。

1938年10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与萧华(司令员兼政委)一道率部挺进敌后,开辟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津南、鲁北两个民主专员公署和15个县的民主政权,武装力量发展到2万余人。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部队分散开展活动,符竹庭率政治部和部分武装活动在阳信、惠民、商河一带,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其间,领导创办了《挺进报》《挺进月刊》,指导边区党委创办了《烽火报》。

1939年底,符竹庭调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部主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与杨勇、萧华一起创建、扩大和巩固了鲁西、鲁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任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政委。1941年春率部东进滨海地区,与旅长曾国华一道指挥青口战役,激战6日,拔除日伪据点8处,毙伤、俘虏日伪军1600余人,解放了从赣榆到柏汪的大片地区,创建了滨海抗日根据地,打通了从海上与华中、胶东的交通线。同时,他组织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为解决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大生产运动和节约运动的开展,滨海地区的供应很快得到了改善。当年,教二旅全体人员每人发了2套新军装、6双新鞋、2双袜子、2条毛巾,还有一顶又大又结实的苇笠,每星期还能吃一顿猪肉白面水饺。

1942年春,驻兖州日寇石田旅团长指挥滨海、鲁南等地区的大批日伪军,对滨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蚕食”和“扫荡”。符竹庭指挥反“蚕食”战役,6天内歼灭俘获日军近千人,收复了被日军“蚕食”的三个半区。

1943年1月,为了配合苏鲁边区反“扫荡”,教导二旅接受了攻打日军在鲁南的主要兵站基地郯城的任务。符竹庭率旅主力负责攻城,经过周密的战前准备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攻克了郯城,毙伤日伪军千余人,生俘日军指挥官多田幸雄,缴获了大批粮食、布匹、武器,摧毁了日寇的兵站基地,有力配合了冀鲁边、青河区的反“扫荡”斗争。这次战斗是运用“翻边”战术(即敌人打到我这里来,我翻过来打到敌人那里去)的范例,郯城县成为我军以攻坚战的方式攻克敌占区的第一座城池。郯城大捷后,他率部又接连攻克了周围日伪据点18处,彻底粉碎了日伪军对滨海区的“扫荡”。

1943年4月,中共滨海区党委和滨海军区成立,符竹庭任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他与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发展壮大了滨海根据地,将滨海、滨中、滨北连成一大片,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滨海区的重要出海口和集镇均为我军控制,为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进驻滨海领导人民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3年11月,符竹庭与陈士榘共同制定了“主攻部队外攻,地下工作内应,共同解决赣榆城”的三套攻城方案。19日深夜,他率领突击队和6000名战士埋伏在赣榆城外,城内地下工作者打开城门后,他带领突击队冲进城内,迅速攻占了伪警察局和伪军三营营部,俘虏伪军300余人。城中敌人指挥系统尚未打掉,敌人在继续顽抗。他命令战士使用了罗荣桓司令员特地批给的3发九二步兵炮弹。第一发炮弹发射后,符竹庭向敌人喊话,限3分钟内投降;3分钟刚过,他又下令打出了第二发炮弹,稍后敌副官举着白旗出来投降,但未见旅长出来投降。他即刻下令打出了第三发炮弹,并指挥部队集中各种火力进行攻击。在我军强大火力的威慑下,敌伪第七十一旅旅长李亚藩带领团长张星三等官兵2000余人向我军缴械投降。20日下午,赣榆城宣告解放。此战粉碎了日寇企图打通海(州)青(岛)公路、“蚕食”我滨海抗日根据地的阴谋,策应了鲁中等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这一仗是我军以极小代价换取极大胜利的范例。

日伪军在赣榆城惨败后,十分恼怒,于11月26日晨纠合新浦、青口的日伪军600余人,偷袭滨海军区机关驻地——赣榆县西北的黑林乡马旦头村。符竹庭在带领警卫员检查下属部队工作时,与日军援兵遭遇,不幸身负重伤,抢救无效牺牲,年仅31岁。

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华(右一)、 政治部主任符竹庭(左三)、王振华(右二)在南宫合影。

在革命战争时期,符竹庭先后任大队政治委员,团、旅、师政治委员,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区政委兼区党委书记等职,是冀鲁边、鲁西和滨海区等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曾与徐向前、杨得志、宋任穷、罗荣桓、萧华、杨勇、陈士榘、谷牧、曾国华等同志并肩战斗,深受领导、战友们的赞扬和战士们的爱戴。刘少奇曾夸奖他“军政兼优”,罗荣桓称赞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优秀干部”,战士们把他看作是力量的象征和胜利的象征。

在符竹庭工作过的地方,人们都称赞他是关心群众、爱护战士的模范。他经常说:“没有群众就没有革命。”“爱护群众要如同爱护自己的眼睛。”因此,他时时考虑人民的利益,处处关心群众的疾苦。有一次,部队请来一位老百姓作向导,在行军途中发现这位老百姓一边走路一边摘树上的枣子吃。经了解,原来这位向导在吃饭时未能吃饱。符竹庭就把有关同志找来批评了一顿:不让向导吃饱饭,就是不爱护群众的表现。接着他从腰里掏出仅有的一点钱,买点心送给了向导。有一次,在行军途中,符竹庭发现患病的战士从身边走过,就急忙跳下马来,把那个战士扶到马上,自己步行。他一边走一边还关切地问这问那,悉心照料,感动得这位战士流下了热泪。

符竹庭克己奉公,艰苦朴素,从来不多领多占公家的一点东西。他有一件不惹人注目的皮大衣,上面的毛大部分已脱落,有些地方已经露出光板,可他仍旧穿着,有的同志劝他换件新的,他坚决不肯。他一双皮鞋穿了3年,烂得没有办法补了才丢掉。有一次供给处给他送来了一双长筒皮鞋,他连看都没看,就原封未动地退了回去。有一次,符竹庭带病到外地出差,警卫员担心那里生活艰苦,就背着他领了点钱,准备在需要时买点好吃的为他补养身体。符竹庭知道这件事情后,让警卫员把钱还了回去。

符竹庭牺牲后,滨海区等党政领导和滨海军民5000余人参加了他的追悼会。遵照符竹庭生前的嘱咐,滨海军民把他安葬在抗日山,为他修建了精致庄重的六角形墓亭,正面中央安放着符竹庭烈士的彩色铜像。铜像由熔炼的30余公斤子弹壳铸成。1947年2月,铜像被国民党军队用机枪打坏,1955年重铸。1945年至195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曾将赣榆县改名为竹庭县。1983年11月,赣榆、广昌两县人民隆重举行纪念符竹庭牺牲40周年大会,广昌县修建了符竹庭烈士纪念亭。符竹庭的生前战友、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杨得志曾赋诗悼念:“赣南闽西初相识,长征路上风雨同;君赴敌后驱日寇,血洒赣榆留英名。”谷牧副总理亲笔题词:“在千百万人民的心里,符竹庭同志永远活着!”

2014年8月29日,符竹庭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市委市直机关工委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供稿

编辑:江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