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妇人买饼,铜钱变成了纸,掌柜跟踪后却流出了热泪
发布时间:2025-09-22 18:02 浏览量:5
大唐天宝年间,长安城西市有个卖饼的掌柜,名叫赵善仁。他做的胡麻饼香脆可口,层多馅足,芝麻撒得均匀,烤得金黄酥脆,每日顾客络绎不绝。赵善仁为人厚道,遇到穷苦人家来买饼,常常多给一个半个,因此在西市口碑极好。
这年寒冬来得特别早,刚入腊月就下了一场大雪。这日清晨,赵善仁刚开门营业,就见一位三十多岁的妇人排在队伍前头。她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色棉袄,肩头落满雪花,面色憔悴却难掩清秀容貌。
“掌柜的,要两个胡麻饼。”妇人递过两枚铜钱,声音轻柔。
赵善仁包好饼递过去时,不经意瞥见妇人冻得通红的手上满是冻疮和茧子,心下不忍,便多塞了一个饼:“天冷,多吃些暖和。”
妇人连声道谢,将饼小心翼翼揣入怀中,匆匆离去。
接连三日,这妇人都在清晨第一个来买饼,每次都只要两个饼,付两枚铜钱。赵善仁每次都会多给她一个饼,妇人总是感激地笑笑,从不推辞。
第四日清晨,妇人照例来买饼。赵善仁接过铜钱时,感觉手感不对,低头一看,竟是两枚纸钱!他心中一惊,再看那妇人已拿起饼快步离开。
“哎!这位娘子请留步!”赵善仁喊道。
那妇人却似未听见,转瞬间已消失在街角。赵善仁捏着那两枚纸钱,心中五味杂陈。这纸钱分明是祭奠死人用的冥币,怎会有人拿来买饼?莫非是故意欺他老实?
赵善仁在西市做生意十余年,从未被人如此戏弄。他越想越气,决定明日若是那妇人再来,定要问个明白。
第五日天未亮,赵善仁就守在店门口。果然,那妇人又准时出现,仍是递过两枚“铜钱”。
赵善仁这次仔细一看,分明又是纸钱!他强压怒火,不动声色地包好饼递给妇人,待她转身离去,便交代伙计看店,自己悄悄跟了上去。
雪后的长安城银装素裹,街上行人稀少。那妇人步履匆匆,穿过西市,绕过安远门,竟一路往城外走去。赵善仁心中纳闷,这冰天雪地的,她出城做什么?
跟了约莫半个时辰,来到城郊一处荒僻所在。但见几座荒坟散落雪地中,那妇人走到一座略显新土的坟前,四下张望后,竟直接穿坟而入,消失不见了!
赵善仁吓得魂飞魄散,双腿发软。光天化日之下,竟有这等诡异之事!他定了定神,小心走近那座坟,只见墓碑上刻着“慈母王氏之墓,儿李明月立”,坟前确有新踩的脚印,却不见人影。
赵善仁大着胆子绕到坟后,发现一个被荒草遮掩的洞口,仅容一人通过。洞中隐约传来孩童的读书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心中惊疑不定,犹豫片刻,还是弯腰钻进洞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步,豁然开朗。洞内竟别有天地,约莫一间屋子大小,收拾得干干净净。角落铺着干草为床,那买饼的妇人正将怀中的饼递给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
男孩面色苍白,却长得眉清目秀,正就着洞口透进的微光读书。见母亲回来,他欣喜地接过饼,狼吞虎咽起来。
“明儿慢些吃,别噎着。”妇人怜爱地抚着孩子的头,自己却一口不吃。
“娘也吃。”男孩将饼递到母亲嘴边。
“娘不饿,你正在长身体,多吃些。”妇人推回饼,眼中满是慈爱。
赵善仁看到这里,心中已明白了七八分。这母子二人定是遭遇了什么变故,不得已栖身在这荒坟之中。那纸钱想必是妇人无奈之下,用了祭奠先人的冥币。
他正欲现身询问,却听那男孩问道:“娘,这几日饼好像多了些。”
妇人叹道:“那卖饼的掌柜是个善心人,每次都会多给一个。等爹爹回来,定要好好谢谢人家。”
“爹爹什么时候回来?”男孩眼中闪着期待。
妇人沉默片刻,强笑道:“快了,等开春天暖了,爹爹办完差事就回来了。”
赵善仁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住,从暗处走了出来。那妇人见有人来,吓得连忙将孩子护在身后。
掌柜的?您、您怎么找到这里的?”妇人认出赵善仁,面色惊慌。
“娘子莫怕,赵某并无恶意。”赵善仁拱手道,“只是见娘子用纸钱买饼,心中疑惑,这才跟来查看。不知娘子有何难处,可否告知一二?赵某或许能帮上些忙。”
妇人见赵善仁态度诚恳,不似歹人,这才放下心来,未语泪先流。
原来这妇人姓王,丈夫李清风本是京兆府的小吏。三个月前,因不肯附和上司诬陷良善,反被诬陷受贿入狱。家产尽数抄没,王氏带着儿子李明被赶出家门。无奈之下,只得暂借这废弃的墓穴安身。
“那纸钱是祭奠先母所剩,实在无钱买米,只得出此下策欺瞒掌柜,罪该万死。”王氏泣不成声,“只是明儿正在长身体,不能饿着...待夫君沉冤得雪,定当加倍偿还。”
十岁的李明也跪下来:“掌柜伯伯,不要怪我娘亲,要怪就怪我吧。”
赵善仁连忙扶起母子二人,看着墓穴中堆放的书籍和李明刚才读的《论语》,不禁唏嘘不已。这般勤学的好孩子,竟遭此磨难。
“这冰天雪地,墓穴中如何住得人?赵某虽不富裕,但在城外有处旧宅空着,虽简陋却可遮风避雨。娘子若是不弃,可暂搬去居住。”赵善仁道。
王氏连连摆手:“使不得!已经欺骗了掌柜,怎可再受恩惠?”
“娘子此言差矣。”赵善仁正色道,“令郎勤学苦读,将来必成大器。若因冻饿伤身,岂不可惜?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该为孩子想想。”
提到孩子,王氏犹豫了。看着儿子冻得发红的小脸,她终于含泪点头。
当日,赵善仁就帮着王氏母子搬到了城外的旧宅,又送来了米面粮油和取暖的炭火。得知李明仍在坚持读书,他还特地找来一些书籍和笔墨纸砚。
安顿好母子二人后,赵善仁回到饼店,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帮助李家洗刷冤屈,但自己一介商贾,人微言轻,如何能干涉官府事务?
几经打听,赵善仁得知李清风被关在京兆府大牢。他备了些吃食衣物前去探监,见李清风虽憔悴却一身正气,言谈间对自己的遭遇并无怨言,只担心妻儿安危。
“赵兄能相助内人与小儿,李某没齿难忘。”李清风郑重道,“只是此案牵涉甚广,赵兄切勿卷入太深,以免惹祸上身。”
赵善仁心中敬佩,更决心要帮这清廉官吏讨回公道。然而他四处奔走,却处处碰壁。无人敢过问京兆府的案子。
转眼到了年关,赵善仁给王氏母子送年货时,发现李明感染风寒,高烧不退。请来的郎中摇头叹气,说若是再晚一两日,怕是性命难保。
赵善仁不惜重金请来名医,日夜守候,总算将李明从鬼门关拉了回来。王氏感激涕零,又要下跪,被赵善仁拦住。
“娘子不必如此,赵某自幼失怙,最见不得孩子受苦。”赵善仁叹道,“令郎聪慧过人,将来必是国之栋梁。能助他一臂之力,是赵某的福分。”
开春后,李明身体渐好,更加刻苦读书。赵善仁每次来看,总见他手不释卷,心中欣慰。
一日,赵善仁在店中忙碌,忽见一位气度不凡的老者来买饼。交谈中得知老者竟是太子洗马魏玄同的后人,现任秘书省校书郎。赵善仁心中一动,想起李明常说的一个典故,便与老者攀谈起来。
老者见一个卖饼的居然熟知典籍,大为惊讶。赵善仁趁机将李家遭遇告知,恳请老者相助。
“李清风这名字似有耳闻。”老者沉吟道,“可是因不肯作伪证而被诬陷的那个小吏?”
“正是!”赵善仁惊喜道,“大人知道此事?”
老者叹道:“朝中清流对此事早有耳闻,只是苦于没有证据。若真如你所说,他家小儿如此勤学,其父必非奸恶之辈。待我查探查探。”
果然不出半月,案情有了转机。原来李清风的上司因其他案件被查,牵连出诬陷李清风的事。加上魏校书郎在朝中周旋,李清风终于沉冤得雪,官复原职,还得了些许补偿。
李清风出狱后,得知赵善仁对妻儿的照顾,登门拜谢,见到儿子不但安然无恙,学问还有长进,不禁热泪盈眶。
“赵兄大恩,无以为报。请受我夫妻一拜!”李清风拉着王氏就要行礼。
赵善仁连忙扶起二人:“李兄言重了。赵某只是尽了绵薄之力。要谢该谢令郎自己,若不是他勤学不辍引起赵某敬意,赵某也不会多管闲事。”
李明忽然向赵善仁深深一揖:“掌柜伯伯,那日您跟踪我娘,发现我们住在坟中,没有揭穿反而出手相助。您可知道,那日我已在心中发誓,他日若有所成,定要效仿您的善行,帮助那些困苦之人。”
赵善仁闻言,想起当初发现纸钱时的恼怒,以及跟踪王氏时的猜疑,不禁羞愧又感慨,顿时流出了热泪。
“好孩子,有你这句话,伯伯做的都值了。”赵善仁拭泪道。
李清风复职后,政绩突出,不到三年升任长安县令。他清正廉明,尤其关照贫苦学子,在任期间设立义学,资助寒门子弟读书,广受百姓爱戴。
李明苦读不辍,二十岁时高中进士,授秘书省正字。他始终不忘童年经历,经常周济困苦,尤其重视教育,后来成为一代名臣。
赵善仁的饼店越发兴旺,但他始终保持着那份善心,遇到困苦之人常施以援手。长安城中流传着“买饼找赵家,仁心香满城”的佳话。
多年后,赵善仁寿终正寝,送葬的队伍排了整整三条街。已经官至刑部侍郎的李明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仁心济困,义行感天。一饼之恩,永世不忘。”
而那个关于纸钱买饼的故事,也在长安城流传开来。人们都说,真是善有善报,赵掌柜的一片仁心,不但救了一个家庭,更为国家培养了栋梁之材。
每当寒冬来临,总有人说起这个故事:世间最珍贵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那雪中送炭的温暖;最动人的,不是锦上添花的繁华,而是那困境中不灭的希望。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您已经看完故事,麻烦您点个关注点个赞,举手之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本故事纯属虚构!谢谢观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