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遇到贵人?做到这3点,贵人不请自来!早了解早受益

发布时间:2025-09-23 12:20  浏览量:3

江南苏州府下辖的吴县,有个叫柳青云的书生。柳家本是书香门第,祖上曾出过举人,可到了柳青云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父亲早逝,只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柳青云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母亲省吃俭用,供他读书,盼着他能考取功名,重振家业。

柳青云也不负母亲期望,十六岁便考中秀才,在县里小有名气。可谁曾想,此后连续三次参加乡试,他都名落孙山。这年柳青云已二十有五,再次满怀希望地奔赴省城参加乡试,结果依旧铩羽而归。

返程的路上,柳青云望着沿途萧瑟的秋景,心中满是沮丧。他想起母亲期盼的眼神,想起这些年家中的窘迫,愧疚与绝望涌上心头。回到家,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日唉声叹气,甚至萌生了放弃科举、外出谋生的念头。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也只能默默开导,劝他莫要灰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柳青云依旧萎靡不振。这天邻居王大娘来到柳家,见柳青云这般模样,便劝道:“青云啊,人生哪能一帆风顺,一次两次失利算不得什么。我听说城西的普济寺有位高僧,能为人指点迷津,你不如去求求高僧,或许能找到出路。”

柳青云本不信这些,但架不住母亲和王大娘的劝说,心想反正也无计可施,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普济寺。普济寺香火旺盛,柳青云好不容易才见到了高僧。高僧面容和蔼,听完柳青云的倾诉后,微微一笑,说道:“施主不必烦恼,想要改变命运,遇到贵人相助,其实不难,只需做到三点,贵人自会不请自来。”

柳青云连忙追问:“还请高僧指点,是哪三点?”高僧缓缓道来:“第一,待人以诚,信守承诺;第二,勤勉务实,不避难事;第三,心怀善念,乐于助人。若能坚守这三点,日积月累,必有贵人相助,前路也会豁然开朗。”柳青云将高僧的话牢记在心,虽似懂非懂,但还是决定按照高僧的指点去做。

从普济寺回来后,柳青云不再消沉,他开始重新振作,一边温习功课,一边想着为家里减轻负担。恰好此时,县里的大户张老爷要请一位先生,教自家的两个儿子读书。柳青云得知消息后,便主动登门应聘。

张老爷见柳青云是个秀才,又谈吐得体,便答应让他试试。不过,张老爷也提出了一个要求:“柳先生,我家两个孩子顽劣,你若能在五个月内,让他们认识五百个生字,背诵二十篇古文,我便给你双倍的工钱,还会在你下次参加乡试时,资助你一笔盘缠。”柳青云听后,心中一喜,连忙答应:“张老爷放心,我定不辱使命。”

张家的两个孩子确实十分调皮,上课不认真听讲,还经常捉弄柳青云。柳青云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引导他们,给他们讲有趣的故事,激发他们对读书的兴趣。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早早来到张家认真授课。

有一次,柳青云得了风寒,高烧不退,母亲劝他在家休息一天。可柳青云想到自己对张老爷的承诺,还是强撑着身体来到了张家。张老爷见他脸色苍白,精神萎靡,连忙询问缘由,得知柳青云带病授课,心中十分感动。就这样,在柳青云的悉心教导下,五个月后,张家的两个孩子不仅认识了五百个生字,还能熟练背诵二十篇古文,甚至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老爷大喜过望,不仅给了柳青云双倍的工钱,还主动提出要资助他下次乡试的盘缠。

柳青云连忙道谢,心中也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待人以诚、信守承诺所带来的收获。此后,张老爷对柳青云十分信任,经常邀请他参加家中的宴席,还把他介绍给县里的其他乡绅认识。柳青云也借此机会,结识了更多有学识、有品德的人,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转眼到了第二年,柳青云准备再次参加乡试。张老爷兑现承诺,给了他一笔丰厚的盘缠,还亲自送他到城外。柳青云十分感激,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出好成绩,不辜负张老爷的期望。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柳青云赶赴省城的途中,遇到了一场暴雨,山路泥泞难行,他随身携带的书籍和衣物都被雨水打湿,更糟糕的是,他不小心崴了脚,行走十分困难。同行的几个考生见状,都劝他先找个地方休息,等脚伤好了再赶路。可柳青云知道,乡试的时间紧迫,一旦耽误,就只能再等三年。

于是他咬了咬牙,拒绝了众人的劝说,找了一根树枝当拐杖,一瘸一拐地继续赶路。白天,他顶着烈日,忍着脚痛,艰难前行;晚上,他就住在简陋的客栈里,不顾疲惫,拿出被雨水打湿的书籍,烘干后继续温习。

就这样,经过十几天的奔波,柳青云终于在乡试前一天赶到了省城。此时的他,衣衫褴褛,脚伤严重,整个人疲惫不堪。客栈的老板见他可怜,便主动给他找了大夫,还减免了他的房费。柳青云十分感动,向老板道谢后,便立刻投入到复习中。

乡试开始后,柳青云虽然身体不适,但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良好的心态,沉着应对,顺利完成了考试。考试结束后,他留在省城等待结果,期间他听说省城的藏书楼有很多珍贵的典籍,便每天都去藏书楼看书,充实自己。

藏书楼的老先生见柳青云每天都来得最早,走得最晚,而且读书十分认真,便对他产生了好感。有一次,李老先生发现藏书楼的一些古籍因为年久失修,出现了破损,便想找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帮忙修补。他想起了柳青云,便主动邀请他来帮忙。

柳青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修补古籍是一件十分繁琐且耗时的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柳青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修补古籍,手指被纸张划破了,他就贴上创可贴继续干;眼睛看累了,他就揉揉眼睛,休息片刻再接着弄。

李老先生看在眼里,对柳青云更加欣赏。他发现柳青云不仅勤勉务实,而且学识渊博,对古籍有着深刻的理解。于是,他经常和柳青云探讨学问,还把自己珍藏的一些孤本借给柳青云阅读。柳青云也从李老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

不久后,乡试结果公布,柳青云虽然没有考中举人,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了参加下次乡试的资格。柳青云虽然有些失望,但并没有气馁,他知道,只要自己继续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在离开省城之前,李老先生找到了柳青云,对他说:“柳贤弟,你是个难得的人才,勤勉务实,不避难事,将来必有大作为。

我有一个老友,在京城为官,十分爱惜人才,我给你写一封推荐信,你若有机会去京城,不妨去拜访他,或许能得到他的相助。”柳青云接过推荐信,心中十分感动,连忙向李老先生道谢。他知道,这又是一个贵人对自己的认可,而这一切,都源于自己勤勉务实、不避难事的态度。

回到吴县后,柳青云继续在张家授课,同时也没有放松对功课的温习。闲暇之余,他还经常帮助邻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一天,柳青云路过县城的集市,看到一个老妇人蹲在路边哭泣。他连忙上前询问缘由,得知老妇人是从乡下赶来给儿子送钱的,可刚到集市,钱就被小偷给偷走了。老妇人的儿子在县城的一家店铺当学徒,日子过得也不容易,这钱是家里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如今钱没了,老妇人又急又怕,只能蹲在路边哭泣。

柳青云听后,心中十分同情。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也十分贫困,母亲为了供自己读书,吃了很多苦。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工钱,递给老妇人,说道:“老人家,您别着急,这点钱您先拿着,给您儿子送去,不够的话,我再想办法。”

老妇人接过钱,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忙问道:“年轻人,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里?等我儿子发了工钱,我一定把钱还给你。”柳青云笑了笑,说道:“老人家,不用客气,这点钱不算什么,您赶紧去找您儿子吧,别让他担心。” 说完,他便转身离开了。

还有一次,县里发生了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很多百姓都吃不饱饭。柳青云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十分焦急。他主动找到张老爷,提议举办一场募捐活动,帮助受灾的百姓。张老爷十分赞同柳青云的想法,便带头捐了一大笔钱。柳青云也把自己这些年攒下来的工钱全部捐了出去,还挨家挨户地劝说县里的乡绅和商户捐款捐物。

在柳青云的努力下,募捐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筹集到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柳青云和张老爷一起,将这些物资分发给受灾的百姓,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百姓们对柳青云十分感激,都称赞他是个善良的好秀才。

柳青云的善举,不仅帮助了别人,也为自己积累了福报。有一天,一位名叫周大人的官员来到吴县视察灾情。周大人在了解灾情的过程中,听说了柳青云的事迹,对他十分赞赏。于是周大人特意召见了柳青云,与他交谈后,发现柳青云不仅心怀善念,而且学识渊博,见解独到。

周大人对柳青云说:“柳秀才,你是个难得的人才,既有学识,又有品德。如今朝廷正在招揽人才,我愿意推荐你去京城参加会试,若你能考中进士,将来定能为百姓做更多的好事。”柳青云听后,又惊又喜。他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善举,竟然能得到朝廷官员的赏识。他连忙向周大人道谢,心中也明白了高僧所说的 “心怀善念,乐于助人,必有福报” 的道理。

他带着张老爷、李老先生和周大人的期望,再次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这一次,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迷茫和无助,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到了京城后,柳青云按照李老先生的推荐信,找到了李老先生的老友 —— 王大人。王大人见柳青云举止得体,学识渊博,又得知他的种种事迹,对他十分欣赏,不仅热情地招待了他,还为他提供了复习的场所,时常指点他的功课。

在王大人的帮助下,柳青云的学业进步很快。会试开始后,柳青云沉着应对,发挥出色,顺利考中了贡士。紧接着,他又参加了殿试,凭借着出色的表现,获得了皇上的赏识,考中了进士。

消息传回吴县,整个县城都沸腾了。柳母激动得热泪盈眶,张老爷、王大娘以及县里的百姓都为柳青云感到高兴。柳青云没有忘记那些帮助过自己的贵人,他在京城站稳脚跟后,第一时间写信给张老爷、李老先生、周大人和王大人,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后来柳青云被朝廷任命为地方官员,他始终牢记高僧的指点,待人以诚,信守承诺,勤勉务实,不避难事,心怀善念,乐于助人。在任期间,他清正廉洁,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柳青云的故事,在当地流传了很久。人们都说,柳青云之所以能遇到那么多贵人,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正是因为他做到了待人以诚、勤勉务实、心怀善念这三点。而这三点,也成为了后人为人处世的准则,提醒着人们,只要坚守善念,努力奋斗,贵人自会不请自来,美好的生活也终会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