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长期主义与坚守

发布时间:2025-09-26 13:39  浏览量:11

他的抉择与坚守

1、一九九二年的秋光

一九九二年的秋天,他站在学校教学楼三楼的走廊上,望着操场上一群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

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他刚批改完一摞作文,手指上还沾着红色墨水的痕迹,那是他热爱且熟悉的印记。

“刘老师,校长找您。”办公室的小张探头喊道。
他心里咯噔一下。校长赵明德很少单独找普通教师谈话。

他快步走去,路上不断回想最近的教学工作是否有疏漏。

“志远来了,坐。”

赵校长五十出头,头发花白,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

“你在我们学校工作三年了吧?教学成绩很突出,特别是你带的文学社,在市里比赛拿了奖。”
“都是学生们努力。”他谦虚地回答,心里涌起一丝自豪。
赵校长放下茶杯,直视他的眼睛:

“教育局准备在各校选拔一批有潜力的年轻教师到机关锻炼,我推荐了你。

王副局长对你印象不错,想让你去局里教研科帮忙,参与全区语文教学改革。”

他愣住了。他从未想过离开教学一线。“这……我热爱教书,怕行政工作做不好。”他结结巴巴地说。
赵校长笑了:“去锻炼一下,眼界会更开阔,对教学也有帮助。你回去考虑三天,给我答复。”

走出校长办公室,他的脑子一片混乱。

教研科?这意味着更高的平台,但也意味着暂时告别他热爱的讲台。
回到家,妻子化橘红正在厨房做饭。听到这个消息,她立刻放下锅铲:“去啊!局里平台大,机会多。你看看咱们住的这筒子楼,厨房、厕所都是公用的!”
“但我更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他小声说。
“感觉能当饭吃吗?”化橘红叹了口气,“机会不是常有的。”
他沉默了。条件确实艰苦,但他对教学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三天后,他对赵校长说:“校长,感谢您的栽培……我想了很久,还是觉得一线教学更适合我。”
赵校长微微一愣,随即拍拍他的肩膀:“尊重你的选择。安心工作,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走出办公室,他舒了口气,却又有一丝莫名的失落。他想,或许未来还有机会。

2、一九九六年的岔路口

一九九六年,他依旧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业余时间给当地报纸写些教育评论。

他的文章观点独到,文笔流畅,在教育系统内小有名气。

一天,校长周为民找到他:“志远,局里张副局长很欣赏你的文笔,希望借调你去局办公室工作,负责材料撰写。”
又一次机会摆在面前。回到家,化橘红正在给两岁的儿子喂饭。听完丈夫的话,她计算着:“去局里名声是好,但收入稳定。不如在学校,周末带几个学生补课,还能有些额外收入补贴家用。”
“这是个正式调动的机会,有发展空间……”他试图解释。
“空间?”化橘红苦笑,“咱们得现实点。儿子眼看要长大,处处都要用钱。局里坐班,收入反而可能不如现在。”
他看着牙牙学语的儿子,再次沉默了。

家庭的担子沉甸甸地压在他肩上。

第二天,他婉拒了张副局长的邀请。

他安慰自己,扎根基层,潜心教学,也是一种贡献。

3、恩师的点拨

七月的菜市场闷热难耐。他拎着菜篮,遇见了大学时的导师王教授。
“志远?好久不见!”

老人推了推老花镜,“听说你两次放弃了去教育局的机会?”
他支支吾吾地提到了对教学的留恋和家庭的实际困难。
王教授皱起眉头:

“志远啊,我理解你的教育情怀。但你要知道,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你或许能影响更多的老师和学生,造福一方教育。这和你教书育人的初心并不矛盾,只是路径不同。平台决定眼界,眼界决定你所能发挥的能量。”
“可是……”他还想辩解。
“机会不会永远等待。”王教授语重心长,“权衡利弊没错,但切勿因过度犹豫而错失良机。”

那天晚上,他辗转难眠。导师的话在他耳边回响。

他意识到,自己或许过于固守一隅,害怕改变。

第二天,他主动找到了张副局长,表达了希望尝试新工作的意愿。

恰好局里需要一个笔杆子,他顺利借调到了教育局办公室。
新的工作忙碌而繁琐,写不完的报告、总结。

但他发现,从这个更高的视角看去,他更能理解一项教育政策从制定到落地的全过程,也看到了全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他将在基层的经验融入笔端,写的材料更加接地气。

然而,行政工作与教学毕竟是两套逻辑。

他时常怀念与学生们在一起的单纯快乐。

一次,跟随领导下乡调研,他看到偏远乡村学校的艰苦条件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内心深受触动。

他意识到,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学校,只要能真正为教育做实事,就有价值。

4、回归与沉淀

一年借调期满,面对是留在机关还是返回学校的选择,他这次没有犹豫。

他向领导表达了希望回到教学一线的想法,他觉得自己积累的经验,需要回到课堂去消化、去实践。
领导表示理解和支持:“基层经历对你将来开展工作也有好处。”

回到熟悉的校园,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

他将更宏观的教育视角带入课堂,教学风格更加成熟。

他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提出的不少建议都因切合实际而被采纳。

虽然职务上没有立刻提升,但他找到了内心的平衡点,工作得更加充实、从容。

时光荏苒。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已是市教育局中层干部的老同学许伟拍着他的肩膀:“老刘啊,以你的能力,当初要是留在局里,现在发展肯定不一样了。”
他平和地笑了笑,喝干杯中的酒:“人生没有如果。看着学生们成才,我觉得自己的付出也很有意义。”
他望向窗外,仿佛看到多年前那个站在校长办公室门口犹豫的年轻教师。他不再有当初的后悔,而是多了一份历经岁月后的坦然。

他明白了,人生是选择的结果,更是为选择负责的过程。

5、平凡的荣耀

二零一三年,他因其出色的教学成绩和深受学生爱戴,被评为了“特级教师”。

颁奖典礼上,他说:“我这一生,多数时间都站在讲台上。有人问我是否遗憾错过了更‘广阔’的天地。我想说,教育最重要的阵地就在课堂。能守好这个阵地,陪伴一批又一批孩子成长,是我最大的光荣。”

台下,化橘红看着丈夫,眼中闪着泪光。

这么多年,她逐渐理解了丈夫的坚守。

虽然生活不曾大富大贵,但踏实、安心。

儿子也已长大成人,继承了父亲的教育理想,成为了一名年轻的教师。

他的故事,或许没有波澜壮阔的升迁,却是一个关于坚守、责任与平凡伟大的故事。

他的人生抉择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并非只有一种标准,认清自我,忠于所爱,并在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同样能收获饱满而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