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杀慈禧宠宦、发明宫保鸡丁,却因穷困死后差点无钱下葬
发布时间:2025-09-27 04:50 浏览量:11
一盘辣子鸡丁,一桩震惊朝野的斩案,一位连敌人都敬佩的清廉总督,隐藏着晚清官场罕见的传奇。
“前门接旨,后门斩首”—这八个字在1870年的济南城里悄悄传开,一场惊天大案正在山东巡抚丁宝桢的衙门里上演。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太监安德海,此刻被关押在大牢中,而慈禧的赦免懿旨正在送往济南的路上。
面对救免安德海的懿旨,丁宝桢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接旨的同时,后门处决安德海。这一举动震惊满清朝野,连曾国藩都赞叹他为“豪杰士”。
然而,这位铁面官员的另一面,却是一个深谙美食之道的“吃货”,他创制的一道家常菜竟流传百年,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美食。
丁宝桢生于1820年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一个普通家庭。33岁考中进士后,他步入仕途,历任岳州知府、长沙知府。
1863年,43岁的丁宝桢调任山东按察使,开始了与山东不解之缘。在山东的近十年间,他由按察使一路升任布政使,最终在1867年晋升为山东巡抚。
丁宝桢为官廉洁刚烈,他最令人称道的事迹当属智杀权监安德海。安德海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在同治八年(1869年)秋天,奉慈禧之命南下采办龙衣。
按照清宫祖训,“太监不得私自离京”。但安德海仗着慈禧宠爱,一路公然巨额索贿,搞得地方鸡犬不宁。
当安德海的船只到达山东境内时,丁宝桢果断派兵在泰安将其抓获。他火速上报与慈禧有矛盾的慈安太后,获许后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就在此时,慈禧的赦免懿旨到达济南。丁宝桢果断决定“前门接旨,后门斩首”,将安德海拉到西门外丁字街斩首。这一举动让朝野震惊,但也因此赢得了包括曾国藩在内的众多官员的敬佩。
尽管丁宝桢并非水利专家出身,但他始终将治理水患视为“政事第一要务”。在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期间上奏的400余折奏章中,关于治水相关的竟多达65折。
1871年,黄河在郓城县侯家林决口,多个州县被淹。新任河道总督乔松年以“费用浩繁”为由极力推脱。丁宝桢却顾不上有越俎代庖之嫌,决意抱病销假,亲自督修。
正月初二,他就带病赶赴工地,深入勘测,拟定方案,日夜与工人夫役同甘共苦。民众也备受鼓舞,争先恐后抢救决口。两个月之内,不仅成功堵住决口,还增筑堤坝一百多里,受到同治帝嘉奖。
1873年夏,黄河石庄户决口,丁宝桢因请假回乡修葺祖墓,将堵塞重任委托给同僚。但直到次年10月他回任销假,才发现工程尚未动工。看到眼前一片汪洋、民不聊生,他十分痛心,立即组织督修,于1875年春完成工程合龙。
随后,他又奏请“再就北面滩地接筑长堤”,在石庄户下游筑起了250里的障东堤,保障了近百年来此地黄河不再决口。
1876年,丁宝桢调任四川总督,又主持了大修都江堰的工程。尽管工程刚竣工就遭遇百年难遇的大洪水,部分工程被毁,丁宝桢也因此被降级,但他并未怨天尤人,反而自备经费,再次兴工修治。
到1880年终于功成,灌溉面积由原来的一万亩扩大到十几万亩,结束了都江堰百年不治的历史。
丁宝桢不但是位能臣,还是一位美食家。如今闻名世界的“宫保鸡丁”,就与他有着不解之缘。
关于宫保鸡丁的由来,有几种有趣的传说。最可信的一种说法是:丁宝桢是贵州人,小时候不慎落水,被桥边一户人家救起。他为官后前去感谢,那户人家就做了这道菜招待,他吃后觉得味道很好,就加以推广。
另一种说法是:丁宝桢小时候爱吃鸡,家里的厨师常给他做清蒸鸡。一天他去好朋友王小勤家玩耍,傍晚时分才想起做饭,来不及清蒸或清炖,王小勤便把鸡块切碎,用鸡油爆炒肉丁,放入干辣椒等调料,几分钟就做出了一道菜。
饿坏了的丁宝桢觉得口味甚好,连连赞不绝口。后来,爆炒就逐渐取代了清蒸,成为丁宝桢家烹饪鸡肉的新做法。
丁宝桢后来官至山东巡抚、四川总督,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他宴请客人时,常让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欢迎。
于是这道菜就被称为“宫保鸡丁”。有趣的是,有后人提到,丁宝桢发明的应该叫“宫保肉丁”,因为他刚到济南时积蓄不多,鸡肉比猪肉贵,可能最初是用猪肉制作的。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封疆大吏晚年竟要靠举债度日。丁宝桢为官清廉,俸金多数用于济困助教。
抢修黄河贾庄口工程原计划用银98万两,丁宝桢厉行节俭,亲自督率,竣工时仅用了54万两,节资几近一半。朝廷奖励的4万两银,他如数拨给贵州修建道路桥梁。他常年扶危济困,平日俸金多数用来接济贫民,捐助教育。
从政20余年后唯一的一次回乡,他也不忘倡导办学,为乡村的私学题匾,为家乡的书院维修捐款。
1886年,67岁的丁宝桢死于四川总督任所。病危时,他认为所欠债务已无力偿还,只能上奏朝廷:“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含环以报”。
最后竟靠“僚属捐送赙金”才得以入土为安。丁宝桢逝世后本应叶落归根,归葬贵州,但老家荡然无存。山东百姓联名请求将其灵柩运至济南安葬。
光绪帝为之动容,同意“准葬山东”。四川、贵州、山东千万百姓无不“思之辄陨涕”。一个外乡人,被山东视为“贤良”,恳请将他归葬山东,为他立祠祀奉,这是何等崇高的褒奖和爱戴。
丁宝桢的贡献远不止于治水和廉政。他还在洋务运动中有所作为,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形势。他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学习西方,“精求武备”,“仿照外洋枪炮之巧如法制造”,这样才能“弃我之短,夺彼之长”。
1875年,他以“靖海安边”为名,上奏清政府批准,在济南北郊新城择地300亩,建山东机器局,引进国外机器设备,制造火药、马梯尼洋枪,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典范。
次年他升任四川总督,又创办了四川近代第一座机器制造工厂——四川机器局。山东、四川机器局的创办,成为两省近代工业的开端。
在文化建设方面,23岁中举人、33岁入进士的丁宝桢同样颇有作为。1869年,他创办尚志书院,就学者除学习儒学外,还学习天文、地理、算术。该堂曾刊刻的书籍,称尚志堂版,在国内享有盛誉。
同期,他还创办了近代山东最早的官书局——山东书局。该局最著名的刻本《十三经读本》则是由丁宝桢亲自参与校勘的。
丁宝桢的政绩,很大程度得力于他的用人理念。他深刻体会到:“上谕为政,首在得人”,只有“重用德才兼备之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他用人的标准,一是“居心行事”;二是“苟异于人”。也就是说,要用有事业心而且确有奇才的人,而不是“只会做官不会做事”的“阿混”。
如今的济南九华山麓,丁宝桢的墓地静立其间。当年灵柩运至山东时,士绅百姓“哭声震天动地,人们在原野上奔跑”。一个外乡人,被山东人空前的爱戴,这是何其崇高的褒奖。
丁宝桢的同僚曾如此评价他:“其嚼然不欺,其毅然不挠,其知有国而不知有身,其天性然也”。这句话精准概括了他清廉不欺、刚毅不挠的一生。
时至今日,当我们品尝着香辣可口的宫保鸡丁时,或许很少有人会想起这位一生清廉、勇于任事的晚清名臣。但他治理黄河水患、大修都江堰的功绩,以及那道以他的官衔命名的家常菜,共同构筑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丁宝桢。
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我是老鬼,期待你的关注,带您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上一篇:高准翼复出合练泰山队后防迎来关键支撑
- 下一篇:包拯是在这个地方得名“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