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重名者常有,你能分清楚几个?
发布时间:2025-09-29 15:12 浏览量:10
王莽崇尚周礼,故「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连当时的匈奴单于都被要求改成单名,由“囊知牙斯”改为了“知”。
东汉受此影响,仍以单名为尊,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重名现象。
下面选取了一些重名的东汉名人,大家不妨看看能分清几个。
1、东汉开国皇帝之子、中山王刘焉
提到刘焉,大家都会想到刘璋他爹。
但其实早在东汉初年,便已经有一位名人叫刘焉了,他就是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中山王刘焉。
中山王刘焉是皇后郭圣通的幼子,因而格外得宠,在封王后依旧不必就藩,独留京师。
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期,刘庄强令弟弟刘焉就藩,但考虑郭太后对他的偏爱,特许他可以自由往来于京师。
后来刘焉因为私自缢杀姬妾,被罚削封至安险县。
汉章帝刘炟时期,刘炟为人宽仁,恢复了叔叔刘焉的中山封地。
永元二年,刘焉去世,此时已是汉和帝刘肇在位,是刘焉的侄孙。
2、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焉
刘焉,字君郎,汉末群雄之一,割据益州。
他本是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之后,历任雒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后眼见天下日渐危乱,便自请主政益州,欲寻为避乱之所。
刘焉入川后, 拉拢汉中张鲁,命其阻断交通,从此不与朝廷往来。
兴平元年(194年),刘焉的长子刘范、次子刘诞在长安被杀,悲怒交加的刘焉不久后便发背疮而死。
在此之后,他的幼子刘璋继任益州牧,直到刘备入蜀。
东汉兴“焉”,东汉终“焉”,一个生于东汉冉冉升起之时,一个生于东汉动乱衰落之时,可谓是一对饱含寓意的组合。
1、东汉乐安王刘宠
他乃是汉章帝刘炟之孙,千乘王刘伉之子。
汉和帝永元七年(95年),受封乐安王。
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去世。
2、东汉“一钱太守”刘宠
他是汉桓帝时期的名臣,汉齐悼惠王刘肥之后。
在会稽太守任上,他清廉爱民,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离任时,有数位乡老每人赠他百钱以示感激,而他不肯接受,最后只从每人手里挑了一枚大钱,算是领受心意,因此得名“一钱太守”。
刘宠后来官至三公,退休后回到家乡,得以寿终。
3、东汉“神射”陈王刘宠
他是汉明帝刘庄玄孙,有勇力,善弓弩,箭法高超到可以十发十中,而且都射在同一处,是东汉末年有名的“神射”王爷。
原本陈王刘宠在汉末争霸时也算是种子选手之一,坐拥富庶的陈国,麾下千张强弩,部众十余万,又有贤相骆俊辅佐。
可惜刘宠麻痹大意、疏于防范,袁术向其借粮遭拒,便派人刺杀了他和骆俊,致使陈王势力戏剧性地烟消云散。
4、东汉牂牁(zāng kē)太守刘宠
刘宠,字世信,在汉灵帝与汉献帝时期,任牂牁太守。
“宠”这个字在东汉到底有多受宠,居然有这么多人重名,如果分不清楚,还真是容易搞混。
1、曹魏名臣张承
张承乃是东汉太尉张延之子,曹魏官员张范之弟,为人淡泊,性格方正,在董卓之乱时辞官隐居,后拒绝袁术、曹操的招揽,直到曹魏大势已成,他才不得不接受曹操的征辟。
2、东吴名臣张承
张承,字仲嗣,乃是东吴元老重臣张昭之长子,官至濡须都督、奋威将军,封都乡侯,与顾邵、诸葛瑾、步骘、严畯并称为“五君”。
我们常听的张承多是东吴这边的,但偶尔也会听到曹魏那边也出了个张承,不要困惑,并非张承叛变投魏了,而是两边各有一个张承。
1、蜀汉马忠
马忠,字德信,蜀汉后期大将,官至镇南大将军,封彭乡亭侯。
他曾救援先主、辅助北伐、镇守南中,是蜀汉后期的柱石干将之一。
2、东吴马忠
此马忠是潘璋的部将,曾随吕蒙偷袭荆州,并在临沮俘获关羽父子。
蜀吴两边均有提及马忠,其实是两个人,都挺有名,不过蜀国的马忠比吴国的高得不是一星半点。
王朗:分列文武1、曹魏重臣王朗
王朗,字景兴,是汉末有名的儒者,先为汉官后做魏臣,在曹魏位至三公。
2、曹魏将领王朗
王朗是曹操早期麾下将领,而曹魏大将于禁起初是王朗麾下的一名都伯。
王朗发现了于禁的才干,向曹操推荐,这才使于禁逐渐展露头角。
两个王朗都从属于曹魏,不过一文一武,很好区分。
1、汉末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字公山,齐悼惠王刘肥之后,“一钱太守”刘宠之侄,汉末扬州刺史刘繇之兄。
他曾作为一路诸侯参与了讨伐董卓的联军。
后在迎战黄巾大军时,不听鲍信劝阻,出城迎战,战败身亡。
刘岱死后,这才有鲍信迎立曹操为兖州牧的故事。
2、曹操部将刘岱
这位刘岱是曹操部将,曾与王忠一道攻打刘备,结果不敌。
曹操为司空的时候,刘岱担任司空长史,随曹操四处征战,后因功封列侯。
很多人看到刘岱攻打刘备的记载时,会不禁疑惑这人不是早死了吗,如何又跑到曹操麾下了?其实并非同一个人。
张温:皆遭诬陷1、汉末三公张温
张温,字伯慎,汉灵帝时位至三公,曾率军平定凉州叛乱,当时董卓、陶谦、孙坚皆在其麾下。
后因遭董卓忌恨,受到诬陷而被杀害。
2、东吴名臣张温
张温,字惠恕,东吴名士,出自江南四大姓的吴郡张氏。
他曾在刘备去世后,出使蜀汉以修复两国僵化的关系,并圆满完成任务。
后孙权忌惮他名声太盛且做事不合心意,借由暨艳事件强行将其论罪革职。
在如此打压诬蔑之下,去职回乡的张温于六年后郁郁而终。
这二人的下场都不算好,皆是遭受他人诬陷,强扣罪名。
大家还知道哪些重名的历史人物,不妨交流一二。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感谢您的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