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仙子讨封
发布时间:2025-09-30 09:54 浏览量:15
很久以前,江南有个叫柳溪村的地方,村外有片茂密竹林,竹影婆娑,溪水潺潺。村中有个叫赵德明的书生,家境贫寒却志向高远,每日清晨必到竹林中的石亭读书。
这日,赵德明正在诵读《论语》,忽然看见石亭旁有一株青竹姿态秀美,竹叶青翠欲滴,不由赞叹:"此竹风姿清雅,卓尔不群,若为女子,必是绝世佳人。"说罢,顺手将壶中清水浇在竹根处。
当晚,这株青竹受其甘露与吉言,修为大增,得以提前化出人形。
次日,一位身着翠绿罗裙的女子来到石亭,声音清脆悦耳:"小女子青筠,见公子一天到晚都在读书学习,一点儿都不歇着,特来奉上竹叶清茶。"
赵德明抬头,见这女子眉如远山,目若秋水,气质与昨日那株青竹神韵相似,心中暗自称奇。二人相谈甚欢,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理想,不知不觉日头已高。
自此,青筠常来石亭与赵德明相伴。却不知她乃是这片竹林中的竹仙,修行已四百余年。与她相伴的还有一株年方三百岁的嫩竹所化的竹仙,名叫碧玉。
这日晚间,青筠与碧玉在竹林中漫步。
"姐姐,你近日来总是满面春风,莫不是对那赵公子动了心?"碧玉歪着头问道。
青筠轻抚竹叶,叹道:"妹妹有所不知,赵公子品性高洁,勤奋好学,实为难得一见的君子。若能与他相守,我情愿放弃这仙身。"
碧玉急道:"姐姐不可!你修行不易,眼看再过百年便可化形成功,何苦为了一个凡夫俗子前功尽弃?"
青筠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我听闻黄白柳狐四仙常向人间讨封,若得善言,可加速化形。我欲效仿此法,早日与赵公子结缘。"
"讨封之事风险极大,若遇口德不佳之人,不但不能加速化形,反会损了道行!"碧玉连连摇头。
"为了赵公子,我愿一试。"青筠望向月光下的竹影,目光坚定。
再说柳溪村中有个叫周大舌的汉子,本名周福,因口无遮拦,说话从不经大脑,人称"周大舌"。他虽无恶意,却因这张嘴得罪了不少人。
周大舌的妻子王氏温柔贤淑,多次劝他:"相公,言语如刀,能伤人心。你每每出口伤人,还自以为直率,长此以往,必生事端。"
周大舌不以为然:"娘子太过谨慎了!我周大舌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从不拐弯抹角,这才是真性情。"
这日,周大舌到市集卖柴,遇见同村的李寡妇正在买布。李寡妇年方二十五,丈夫去年病故,她一人带着五岁的儿子艰难度日。
周大舌一见她便高声笑道:"李寡妇,今日打扮得如此光鲜,莫不是要去会情郎?也是,年纪轻轻就守寡,难免寂寞难耐!"
市集上众人闻言,纷纷侧目。李寡妇顿时面红耳赤,眼中含泪:"周大哥何出此言?我不过是买块布为儿子做件新衣,你怎能如此污我清白?"
周大舌仍不知收敛,继续笑道:"开个玩笑而已,何必当真?"
李寡妇羞愤交加,扔下手中的布匹,掩面而去。
次日清晨,村民发现李寡妇投河自尽,留下一封遗书:"妇人清白重于性命,今受此辱,唯有一死以证清白。"
此事在村中引起轩然大波,众人纷纷指责周大舌口无遮拦害人性命。周大舌却辩解道:"我不过开个玩笑,谁料她如此想不开?这怎能怪我?"
王氏得知后,泪流满面:“相公,如今闹出人命,你还不醒悟吗?”
周大舌嘴上虽硬,心中却也忐忑,躲在家中数日不敢出门。
半月后,村中来了个卖货郎,周大舌见那人面生,又管不住自己的舌头,当众说道:“看这卖货郎贼眉鼠眼,莫不是个偷鸡摸狗之辈?”
卖货郎闻言大怒:“我行走江湖十余年,从未有人如此污我清白!今日你若不说个明白,我定与你不死不休!”
两人争执起来,幸得村民劝解,卖货郎才愤愤离去。当夜,周大舌家中的鸡全数被毒死,墙上用血写着“口业如刀”四字。
周大舌又惊又怒,认定是卖货郎所为,却苦无证据。王氏叹道:“这便是你口无遮拦的报应啊!”
然而周大舌仍未吸取教训,依旧我行我素。
再说竹仙青筠,这日精心打扮后,来到竹林小径等候有缘人讨封人形。恰逢周大舌上山砍柴,青筠忙上前施礼。
周大舌见突然出现一位美貌女子,吓了一跳:“你是何人?怎会独自在这荒山野岭?”
青筠盈盈一拜:“这位大哥,请问您看我像人吗?”
周大舌打量她一番,见她身着翠绿衣裙,体态轻盈,不由笑道:“你这身打扮,活像一只绿毛龟,莫不是山中的精怪所化?”
青筠闻言,脸色骤变,转身化作一阵清风离去。周大舌揉了揉眼睛,不见女子踪影,这才害怕起来,慌忙下山。
周大舌刚到村口,便见自家门前围了一群人。他挤进人群,惊见妻子王氏正披头散发,手舞足蹈,口中唱着淫词艳曲,举止轻佻放荡。
围观的男子们哄笑不止,有人甚至出言调戏。周大舌又羞又怒,急忙上前拉住王氏:“娘子,你这是怎么了?”
王氏却一把推开他,媚眼如丝:“哪位哥哥愿陪奴家玩玩?”
村中老者劝道:“大舌啊,你媳妇向来端庄贤淑,今日这般模样,定是中了邪,快去请道士来看看吧!”
周大舌猛然想起竹林中的怪事,慌忙跑到二十里外的清虚观,请来了清风道长。
清风道长来到周家,一见王氏便厉声喝道:“竹仙,你不好好修行,为何在此作祟?”
王氏(实为青筠附身)冷笑道:“这道士好不讲理!周大舌毁我前程,我向他讨封,他却说我像只绿毛龟。我四百年的修行险些毁于一旦,今日特来让他尝尝被人耻笑的滋味!”
清风道长转头对周大舌道:“这便是你口业深重的果报!竹仙本在山中清修,不曾害人,我无法收她。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自己造的孽,自己化解吧!”
周大舌见妻子仍在众人面前搔首弄姿,羞得无地自容,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竹仙娘娘,是我周大舌口无遮拦,冲撞了您!求您高抬贵手,放过我娘子吧!我知错了!”
说罢连连磕头,额上鲜血直流。
片刻后,王氏身子一软,瘫倒在地。醒来后见自己衣冠不整,周围人群尚未散去,顿时明白发生了什么,羞愤难当,回家后便要寻短见。幸得周大舌及时发现,才救回一命。
经此一事,周大舌终于醒悟,自此谨言慎行,再不敢信口开河。
却说青筠回到竹林,道行大损,容颜憔悴。碧玉见状,心疼不已:“姐姐,何苦为了一个凡人如此折磨自己?”
青筠泪如雨下:“周大舌一言,使我修行倒退百年。如今我半人半竹,再难完全化形,与赵公子的缘分怕是尽了。”
“姐姐莫要灰心,讨封尚有两次机会。况且赵公子明日必来石亭读书,或可向他讨封?”碧玉劝慰道。
第二日,赵德明果然来到石亭,却不见青筠踪影,心中怅然若失。忽闻竹林深处传来啜泣声,循声望去,只见青筠与碧玉相拥而泣。
“二位姑娘为何在此哭泣?可有什么难处?”赵德明关切地问道。
碧玉抬头见是赵德明,忙道:“赵公子来得正好!我家姐姐前日向人讨封,反被侮辱,如今道行受损,正伤心呢!”
赵德明虽不知“讨封”为何意,但见青筠梨花带雨的模样,心生怜惜:“青筠姑娘气质清雅,如竹之挺拔,如月之皎洁,在下看来,实乃世间难得的淑女。”
此言一出,青筠周身忽然泛起翠绿光华,原本有些透明的双手逐渐凝实,容颜更加光彩照人。她喜极而泣,向赵德明道出实情。
“小女子实非人类,乃是这竹林中的竹仙。因倾慕公子,才冒险向人讨封,欲加速化形与公子相守。前日遇周大舌,被他一句‘绿毛龟’险些打回原形。幸得公子良言,助我化形成功!”
赵德明听后不但不惧,反而深受感动:“姑娘真心待我,我赵德明岂是负心之人?待我进京赶考,无论中与不中,必回来迎娶姑娘!”
二人互许终身,约定半年后重逢。
却说赵德明进京赴考,一路过关斩将,终在殿试中被钦点为探花。朝中多位大臣欲招他为婿,均被他婉言谢绝。授官后,他即刻返乡,履行诺言迎娶青筠。
婚礼当日,青筠从竹林中走出,身后跟着八位竹仙作为伴娘,嫁妆是十箱金叶子与奇珍异宝。村人这才知赵德明娶了竹仙,纷纷前来道贺。
周大舌与王氏也来贺喜,周大舌奉上厚礼,诚恳道歉:“昔日口无遮拦,冲撞仙驾,还望竹仙娘娘恕罪。”
青筠微微一笑:“往事已过,周大哥既已知错,便不必再提。只望你牢记‘口业如刀’,莫再出口伤人。”
周大舌连连称是,自此彻底改了毛病。
赵德明与青筠成亲后,相敬如宾,恩爱有加。赵德明为官清正,体恤民情,深得百姓爱戴。青筠则常常暗中施法,助百姓度过旱涝灾害,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十年后,赵德明官至知府,仍不忘初心,秉公执法。这年恰逢大旱,三个月滴雨未下,田地龟裂,庄稼枯黄。赵德明忧心如焚,寝食难安。
青筠见丈夫如此忧心,决定冒险行云布雨。她本是竹仙,行雨非其本职,强行施法必损道行。
当夜,青筠悄悄来到城郊,施展法术。顷刻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甘霖倾盆而下。旱情解除,万民欢腾。
然而青筠却因强行布雨,触犯天条。天庭震怒,削去其仙籍,永世不得为仙。甘霖降下之时,她的一头青丝顷刻成白发,周身仙气散尽。
赵德明得知原委,紧握她苍白的手,泪落如雨:"夫人为我,为这一方百姓,付出如此代价......"
青筠却淡然一笑:"仙寿绵长,不及与相公数十载春秋。如今我是凡人妻,可与君同白首,共生死,我心甘情愿。"
时光荏苒,转眼赵德明已年过花甲,辞官归隐,与青筠回到柳溪村。这年冬天,赵德明一病不起,自知大限将至。
"夫人,这一生得你相伴,是我赵德明最大的福分。来世若有机会,我仍愿与你相守。"赵德明气息微弱地说道。
青筠泪眼婆娑:"相公先行一步,我定会寻你归来。"
赵德明去世后,青筠散尽修为,护住其一丝魂魄送入轮回,自己则灵根重归竹林,从头修炼。
二十年后,一位名叫赵慕竹的少年书生赴考途中,于竹林迷路。忽见一株青竹旁,立着一位绿衣少女,风姿绰约,正笑盈盈地望着他。
四目相对间,赵慕竹心头莫名一颤,脱口而出:"姑娘风姿清雅,恰如这翠竹,在下......似曾相识。"
青筠眼中泪光闪动,柔声道:"公子可愿听一个,关于竹仙与书生的故事?"
夕阳西下,竹影婆娑,二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竹林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