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婚奇缘(下)

发布时间:2025-09-30 10:17  浏览量:9

纸条上的字迹清秀工整,与秀娥生前笔迹无异。赵振山借着月光,一字一句地读着:

"冥缘三日恩,阳世一生情。

银钗为证物,念苏继门庭。

月圆有时见,阴阳两界分。

莫问归何处,抚养子成人。"

短短四十个字,道尽了这段人鬼姻缘的始末。赵振山读罢,泪如雨下。他明白这是秀娥的诀别诗,从此天人永隔,再难相见了。

怀中的婴孩似乎感知到父亲的悲伤,停止了啼哭,睁着大眼睛望着赵振山,小手轻轻抓着他的衣襟。赵振山这才仔细端详这个孩子,发现他的眉眼像极了秀娥,特别是那双明亮的眼睛,简直与秀娥如出一辙。

"念苏,念苏..."赵振山轻唤儿子的名字,将孩子紧紧抱在怀中,"你放心,爹爹一定会将你抚养成人。"

这一夜,赵振山对着明月,抱着幼子,坐至天明。他回想起与秀娥相识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觉得诡异的细节,如今都有了答案。秀娥从不进食,是因为鬼魂无需饮食;她总是回避阳光,是因为阴气畏光;宅中仆人稀少,是因为那本就是一座鬼宅。

但最让赵振山感动的是,即便人鬼殊途,秀娥仍想方设法为他留下血脉。这需要多大的机缘和代价,他不敢想象。

天快亮时,赵振山突然想起什么,急忙检查孩子的随身物品。除了襁褓,孩子怀中还塞着一块玉佩,上面刻着"念苏"二字。玉佩质地温润,一看便知不是凡品。更奇怪的是,玉佩触手生温,在这秋凉时节显得格外特别。

赵母清晨起床,见到院中的孙儿,又惊又喜。听完儿子的解释,老人双手合十,连声道:"这是天意,天意啊!既然孩子娘特意送来,我们定要好生抚养。"

赵振山给儿子起名赵念苏,寓意永远怀念秀娥。说来也怪,念苏自小就显露出异于常人的聪慧。三个月能咿呀学语,半岁就能清楚地喊出"爹爹"。更神奇的是,每当月圆之夜,念苏总会对着银钗咿咿呀呀,仿佛在与母亲对话。

赵振山不再娶妻,全心抚养念苏。那支银钗被他用红绳系好,挂在念苏的床头。他常对儿子讲述秀娥的故事,只是隐去了人鬼相恋的真相。而银钗在月光下总是格外明亮,似是在守护着这个特殊的孩子。

念苏三岁那年,赵振山带他去看望那座古树下的荒坟。令人惊讶的是,原本荒芜的坟前,竟然开满了一片梅花,在这不是花开的季节里绽放得格外艳丽。

赵振山知道,这是秀娥在告诉他们,她一直都在。

念苏五岁那年,显露出了过人的聪慧。赵振山送他去村里的私塾启蒙,先生教的《三字经》、《千字文》,他不过听两三遍就能背诵。更奇的是,这孩子常对赵振山说,夜里有个美丽的娘亲来教他读书写字。

赵振山知是秀娥暗中教子,也不说破,只更加确信念苏非寻常孩子。他省吃俭用,给念苏买来各种书籍,而念苏也果然不负所望,七岁就能作诗,十岁通晓经史,成为沧州城有名的神童。

村里人起初对念苏的来历多有猜测,但见孩子聪明可爱,也就渐渐接受了。甚至有人传说,赵家得了鬼妻之子的福报,将来必出贵人。这些传言让赵振山忧心忡忡,他怕真相会影响念苏的成长。

念苏十二岁生日那天,赵振山决定告诉他部分真相。他取出那支银钗,对儿子说:"这是你娘留下的信物,她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可惜红颜薄命。你要用功读书,将来考取功名,才不辜负她的期望。"

念苏郑重地接过银钗,眼中闪着泪光:"爹爹,我常梦见娘亲。她总是穿着一身白衣,在月光下教我读书。她说我要好好孝顺爹爹,光耀门楣。"

赵振山闻言,心中酸楚。他知道秀娥虽然不能现身,却一直在暗中关心着他们的儿子。

念苏十四岁那年,赵振山将他送到沧州城里最好的学堂。先生一见念苏便惊为天人,说此子天资过人,将来必成大器。果然,念苏在学堂中表现出色,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更让人称奇的是,每逢重要考试前夜,念苏总会梦见母亲给他讲解疑难。有一次府试前,他甚至梦见母亲押中了试题。结果第二天考场一看,试题果然与梦中一般无二。

念苏十八岁中举,成为沧州城最年轻的举人。喜报传来那天,赵振山独自来到后山古树下,对着荒坟泣不成声:"秀娥,你看到了吗?我们的儿子中举了!你没有白疼他啊!"

当晚,赵振山梦见秀娥。她还是那么年轻美丽,微笑着对他说:"振山,谢谢你将念苏抚养得这么好。我们的缘分已尽,但我永远感激你。"醒来时,赵振山发现枕边湿了一片。

念苏中举后,说亲的人几乎踏破了赵家门槛。但念苏都婉言谢绝,说要以功名为重。只有赵振山知道,儿子是忘不了那个常在梦中相会的母亲。

十一

万历三十三年春,二十二岁的赵念苏进京赴考。临行前,赵振山将银钗取出,用红布包好,交给儿子。

"这是你娘留下的唯一遗物,带在身边,就如父母相伴。"赵振山嘱咐道,"京城路远,凡事小心。"

念苏郑重接过,放入行囊:"爹爹放心,儿子定当全力以赴,不负双亲期望。"

说来也怪,自从念苏带着银钗上路后,总能逢凶化吉。有一次在路上遭遇土匪,眼看就要遭难,突然一阵怪风刮来,飞沙走石,土匪们吓得四散奔逃。还有一次投宿的客栈失火,念苏在梦中被一个白衣女子推醒,才及时逃出。

到了京城,念苏在考场中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助。尤其是最后一场策论,他仿佛听到有个温柔的声音在耳边提示,写出的文章连自己都觉得惊艳。

放榜之日,念苏果然高中进士,名登金榜。消息传回沧州,整个县城都轰动了。赵振山喜极而泣,连夜到后山烧香,告慰秀娥在天之灵。

念苏仕途顺利,因才学出众,为人正直,很快受到重用。不到十年,他已官至巡抚,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更难得的是,他始终清廉自守,有人送礼一律拒之门外。

只有一次,一个富商送来一盒名贵珠宝,念苏正要拒绝,却见银钗突然发出微光。他心中一动,打开礼盒,发现珠宝下面藏着一本账册,记录着该富商与贪官往来的证据。念苏据此彻查,最终铲除了一个庞大的腐败网络。

成家立业后,念苏将父亲接到身边奉养。赵振山晚年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却始终珍藏那支银钗,常在月光下取出摩挲,对着明月低语,仿佛在与遥远的爱人倾诉心声。

念苏见父亲如此,特意命人打造了一个精致的紫檀木盒,用来收藏银钗。他虽不知银钗的真正来历,却知那是父亲最珍视的宝物。岁月不饶人,赵振山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衰弱。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决定在离开前,将埋藏多年的秘密完整地告诉儿子。

十二

赵振山八十寿辰这天,他将念苏叫到床前。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

"孩子,是时候告诉你真相了。"赵振山气息微弱,却坚持要坐起身来。念苏连忙扶起父亲,在他背后垫上软枕。

赵振山颤抖着打开那个紫檀木盒,取出银钗。在夕阳下,银钗泛着温暖的光泽。"这不仅仅是你娘的遗物,"他缓缓道,"这是冥婚的信物。"

随着父亲的讲述,念苏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身世。原来他的母亲苏秀娥早在结婚前三年就已去世,父亲与母亲的人鬼姻缘,成就了他的出生。

"你娘是个善良的女子,即便做了鬼,也不曾害人,反而一直在暗中保佑我们父子。"赵振山老泪纵横,"这支银钗见证了我们跨越生死的爱情,也保佑着赵家世代平安。"

念苏捧着银钗,终于明白为何自己总能逢凶化吉,为何常在梦中得到指点。原来母亲一直都在守护着他。

"爹,您放心,儿子一定好好保管银钗,将这个故事代代相传。"念苏哽咽道。

赵振山含笑而逝,面容安详,似是终于能与爱妻团聚。念苏按照父亲遗愿,将他安葬在后山那棵古树下,与母亲的荒坟为伴。

下葬那天,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原本不是花期的梅花,竟然在坟周绽放,清香扑鼻。更神奇的是,那支银钗在阳光下发出柔和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不尽的思念。

念苏后将银钗供奉于赵家祠堂,作为传家之宝。赵家子孙果然世代为官,家族昌盛。那支银钗的故事也代代相传,成为一段奇谈。

每逢中秋月圆,赵家后人总会取出银钗,对月遥祭那位冥府中的先祖婆婆。银钗在月光下依然熠熠生辉,仿佛承载着一段永不褪色的爱情。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唯有情字永恒。那支银钗见证了跨越阴阳的深情,也保佑着赵家世代平安昌盛,成为一段永不落幕的传奇。

而每到清明时节,总有人看见一对年轻男女的身影出现在古树下,男子英俊挺拔,女子白衣胜雪,相依相偎,宛若生前。有人说,那是赵振山和苏秀娥终于团圆,在另一个世界续写着他们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