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中秋对月,写下一首传世佳作,字字含愁,句句深情

发布时间:2025-10-06 16:09  浏览量:3

中秋佳节,桂蕊飘香,阖家欢聚,欢乐吉祥。月在中天如玉,满庭霜华可饮,千年的相思与怅惘,仿佛都融在一片清辉里。皎洁的月光洒向千家万户,年年相似,岁岁皆新。月光曾照过秦时明月汉时关,此时却只温柔地照亮一方小小的故土。

一家人围坐庭院,桌上的月饼与瓜果都浸在溶溶的月色里。桂子的暗香、袅袅的茶烟,让人感觉仿佛远离了尘世。老人絮絮地说着家常,孩子兴奋地剥着柚子,月光下的笑脸如此平常,却又显得那般珍贵。下面一起读诗:

淮上中秋对月

清 · 袁枚

长淮波冷碧云残,皎皎当空白玉盘。

四海共传斯夕好,八年不在故乡看。

银河有影秋心老,仙露无声雁背寒。

建业风情京国梦,一时和酒上眉端。

袁枚,清代性灵派诗坛主将。他厌倦仕途,抛却官印,在金陵购置并修缮随园而居。袁枚主张诗写性情,打破复古桎梏。这首诗写于乾隆年间,当时袁枚正任江宁知县,有一次他因公务途经淮上(淮河沿岸),恰逢中秋佳节,遂有此作。

袁枚虽在江宁任上政绩斐然,甚得百姓爱戴,却已渐感官场束缚与仕宦漂泊之苦。他自幼离乡,从京城翰林院到江南州县,再到淮上客途,八年未归钱塘故里,象征团圆的中秋佳节,反而触发了其乡愁与感慨。

长淮波冷碧云残,皎皎当空白玉盘”,开篇描绘淮上秋夜的萧瑟。波浪翻滚,泛着寒意,碧云已残,暮色渐浓。一轮玉盘悬于夜空,澄澈明亮。水波和残云的凄清,与月色的皎洁形成对比,淮上夜景越是开阔,反而越显个人的渺小。

明月本是团圆的象征,将万家灯火、亲友笑谈都拢在清辉里。可是此刻它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淮河上独有的寂寥,也暗示出了诗人从钱塘带到淮上的乡愁,乡愁里似乎还藏着钱塘的桂香和亲人的牵挂。

颔联进一步抒写思乡之情,“四海共传” 四字,描述出中秋佳节的普世团圆氛围,天下人皆赞此夜美好,唯独诗人已有很久未在故乡赏月。“八年”不是泛泛之语,而是对漂泊岁月的精准计数,直白又极具冲击力,将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读来真挚动人。

袁枚此时或许想到了江南的庭院里,家人们正围坐一起分食月饼,幼童举着灯笼追着月光。可是这份美好偏与诗人无关。两处月色,隔着山河,诗人一想起八年的漂泊时光,心口便像被淮风吹过,一阵阵地感到疼痛。

颈联转又回归写景,更显情景交融。秋夜里的银河清晰可辨,仿佛能映出诗人的身影。“秋心”乃是“”字的拆解,漂泊生活让他对仕途的热情减退,对故乡的思念却与日俱增。秋的肃杀,更让这份疲惫染上一份沧桑。

仙露无声”描写秋夜露水的清凉,“雁背寒”以南飞大雁作比喻,候鸟尚知南归,诗人却仍在淮上客居。大雁南飞,驮着一路风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心里不断地涌起一种怅然和无奈。

最后两句,将之前的愁绪落到具体的回忆与动作上。江宁的闲适与百姓的拥戴,曾让他暂忘漂泊;翰林院的经历,曾是他对仕途的憧憬。诗人端起酒杯,建业的风土人情、京城的仕途旧梦,尽数随着酒意涌上眉梢,而此刻却都无法排遣乡愁。

袁枚中秋对月,写下一首传世佳作,字字含愁,句句深情。回忆越是美好,越能反衬客居的孤独;梦想越是清晰,越显仕途的迷茫。一个“”字,尤为精妙,将无形的愁绪,转化为涌上眉梢的具体动作,情感仿佛有了形态,显得余味悠长。

明月拂照凉波,映出雁影,也激发了一个客子多年的乡愁、半生的思索。愁情散在淮河的风里,落在秋夜的露里,也让人情不自禁地感慨:唯有中秋佳节、面对明月之时,一份难言的牵挂,才会在瞬间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