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强辣妈倪桂珍:养育六位子女,三位女儿影响整个中国近代史

发布时间:2025-10-07 03:54  浏览量:3

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有德行的女子安稳地居于家中。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宋氏三姐妹的名字如雷贯耳——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她们分别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当人们在传颂宋氏三姐妹的传奇故事时,不禁会好奇:什么样的母亲,能培养出所有孩子都拥有超凡的社会影响力?

一、开明少女:打破封建束缚的早期经历

倪桂珍1869年出生于川沙城厢镇(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排行老三。她的父亲倪蕴山是耶稣教的牧师,母亲徐氏是明代大学者徐光启的后裔。徐家世代为官,官称“文定公”,居住在现上海西南部的徐家汇。

倪桂珍从小受中西文化的熏陶,在当时以所谓“三寸金莲”为美的社会风气下,她却坚持不缠脚。幼年在川沙私塾读书时,她曾配“娃娃亲”,但因在私塾受“未婚夫”的欺负,她坚决要求父母退婚。

14岁时,她被父母送到上海教会学校——稗文女子中学读书,擅长数学,爱弹钢琴,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家庭和学校的福音启示下,倪桂珍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1887年,18岁的倪桂珍与在教会中相识相恋的宋耀如结婚。宋耀如曾这样评价他的爱妻:“桂珍是生活在东方的坚强女性,她的伟大在于敢自己选择爱人,这在东方,在中国,简直是不可思议。”

二、贤内助:与丈夫志同道合的婚姻

婚后,倪桂珍跟随宋耀如到各地传教,过着不稳定却有着美好憧憬的生活。直至1890年宋耀如在上海虹口郊区建造了自己设计的一幢房子,他们才有了安定的居所。

作为妻子和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公,倪桂珍非常称职。在随后的16年间,她生下6个子女,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带着坚定的信仰,倪桂珍始终信任丈夫、支持丈夫事业,但决不参政,不对丈夫的事业指手画脚。只是尽心尽力地为家庭付出最大精力。

倪桂珍和丈夫宋耀如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向往祖国的独立富强,在布道之外,积极参与反清斗争建立民主政权活动,成为斗争活动的重要成员。他们先后在上海秘密印刷大量宣传民主革命的“非法”读物,包括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多次受到清政府的通缉、暗杀。

1894年孙中山偕陆皓东北上上书李鸿章,途经上海就住在倪桂珍家里,从此宋家成了孙中山和革命者的避风港、联络点。倪桂珍与丈夫一起冒着倾家荡产、满门抄斩的危险,在她的家里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主主义的组织“兴中会”,建立同盟会联络总部。

三、严母家教:非同寻常的教育理念

在儿女的教育上,宋家却非传统式的“严父慈母”,而是 “慈父严母”:倪桂珍在家里有最大的权威。

宋耀如是位实业家,忙于社会活动,在家里总显得热忱、和蔼、随和放任。而倪桂珍为严肃家教付出了最大精力。宋美龄说:“母亲的个性,处处表示出她的严厉刚强,而绝对不是优柔善感的。”

倪桂珍对子女的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管教甚严,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倪桂珍却常说“养不教父之过,也是母之过”,她一反“严父慈母”的习俗惯例,对子女始终严加管教,严禁孩子们做有失体统的事情。二是重视女孩的教育,她认为女子与男子一样,都可以成为有作为的公民,为国家作贡献。

埃尔默·特·克拉克著的《中国的蒋家》一书中形容倪桂珍为“虔诚地信守十诫,省吃俭用采用斯巴达人的训练方法……还要进行礼貌规矩的训练。”斯巴达人以勤劳、刻苦著称。倪桂珍也是从严从实要求子女,不许养成饮酒、赌博、撒谎、偷懒等不良习惯。她认为溺爱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日后难成大器。

宋家优裕的生活环境,足可供儿女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严母倪桂珍却要求女儿们从小学会做饭、烧菜、做针线活。年幼的庆龄和美龄学成巧手,唯老大蔼龄学不来这种慢手艺。最后总算得到父亲的说情,母亲才允许她只准不学女红这一项。

四、远见卓识:送所有女儿出国留学

那时,当人们刚刚开始认真考虑女孩子的教育问题,倪桂珍却早已打定主意:她的所有女儿都应该到国外去学习。

宋蔼龄,17岁只身一人漂洋过海,前往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求学。因她在学校的出众表现,两个妹妹庆龄和美龄随后也顺利到该校就读。威斯里大学校长曾评价宋氏父母是具有想象力及勇气的东西文化融合的前驱。

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独立生活,宋蔼龄才5岁时就被父母送去寄宿学校,16岁时正式出国。宋美龄出国读书时还不到10岁,而且一去就是10年。未来,正是靠着这10年留学打下的英语功底,宋美龄用7场演讲征服了整个美国。

倪桂珍对6个子女都视为掌上明珠,她和丈夫坚信未来杰出的人物一定学贯中西。从孩提时代起,夫妇俩就对孩子们进行中英文双语训练。

另外,倪桂珍亲自教孩子阅读和演奏钢琴。她认为:学好英文是为了更好地睁开眼睛看世界,但同时中文一定要更好。

五、情趣培养:家庭生活中的艺术熏陶

在要求子女们成为有远大抱负、有成就、为祖国有作为的公民的同时,倪桂珍同样教育孩子要成为一个有情趣不死板的人。

她知道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尊重孩子的天性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她和丈夫在上海郊外的一片绿茵间,亲自设计建造了一座有海南特色的房屋,门前有小溪流过,房屋后面则开辟了菜园,让孩子们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另一方面,倪桂珍亲自教导孩子阅读和演奏钢琴。从孩提时代起,他们夫妇就开始对孩子们进行中、英文双语训练,从美国购买大量幼儿读物,轮流教孩子们读写。倪桂珍喜爱弹奏钢琴,宋耀如又喜欢唱歌,于是周末举办家庭晚会成了宋家的惯例。

在家中的艺术熏陶下,宋蔼龄继承了父亲的歌唱,宋美龄学会了跳舞、画画,宋庆龄则继承了母亲的一手好钢琴。这使虽为大家闺秀的宋氏三姐妹,在公众场合言谈得体,与人交往毫不羞涩,为她们之后各自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宋庆龄传》中写道:“正是这样,宗教、田园、钢琴、英语和民主精神,使这个家庭与当时中国万千个普通家庭相比较,处在一种‘世外桃源’的优越环境中,既有基督教严格的生活秩序,又有和谐、欢乐和诗情画意的氛围。”

六、慈善之心:乐善好施的品德

倪桂珍一面是如此的决断和权威,另一面的“平等和尊重”为她赢得更高的美誉。

她身边人对她的评价:“平时乐善好施,尤非他人所能及。闻其对于各处教会学校医院以及临时赈济种种慈善事,无不慷慨捐助。待老年人亲如手足,待幼年人宝如孙子,一生自奉简约,节食省衣,从未沾染奢华以表示自尊自贵之意,常自备佳宴恭请寓所近邻同来作乐。”朋友们称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

七、尊重选择:对女儿婚姻的宽容与支持

宋氏三姐妹的三段重大的婚姻,其实都曾遭到倪桂珍的强烈反对。但最终严母尊重女儿们的选择,在她们成家后,仍然给予她们深切的情感支持。

当时宋庆龄婚事,丈夫宋嘉树还在人世,1915年6月,宋庆龄特地为自己和孙中山的婚事返回上海征求父母的同意,作为母亲是善良的,她泪眼婆娑地劝导庆龄说:孙已有妻室,儿子孙科比她还大,两人年纪相差悬殊。

后在女儿离家出走后,立即与丈夫搭船追至日本拦阻,然生米已成熟饭。

而蒋与宋的结合,是在她丈夫已去世九年后的1927年,在宋美龄的婚姻上,倪桂珍给予坚持,当蒋介石去日本探视她,并正式提出求婚时候,她说我的女婿必须是一个基督徒,基于这个承诺,蒋介石在婚后,成为一个基督徒。

蒋介石日记记载,“蒋在与宋美龄成婚之前,宋母倪太夫人确有要求蒋信奉基督;蒋当时表现得相当坦诚,他说我不能随口答应你,即使信奉基督,也必须经过自己的研究,待仔细研读《圣经》后再决定,倪太夫人尊重他的态度。”

六、晚年岁月:子女们的深切怀念

倪桂珍生于1869年,与宋嘉树所生的三男三女都是出类拔萃人物。民国“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蒋、宋、孔都是她的儿子或女儿、女婿。1931年在青岛避暑时突然瘁死,终年六十二岁。

宋美龄在《祈祷的力量》中写道:“她的去世对于她的子女是极惨重地打击。可是对于我地打击也许更重,因为我是她最小的女儿,曾十分依靠她而不自知。”

宋庆龄晚年时回忆她的母亲:“她身负重荷,仍文雅高贵,端庄美丽,没有一个画家能够画出她那崇高的神韵。”宋庆龄在去世前要求:“千万别把我和丈夫埋在一起,让我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去吧,我想陪陪他们。”

倪桂珍以她的才识、爱心,赢得丈夫和儿女们的尊敬和爱戴。她的儿女称她有福,说:“我们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她的丈夫也称赞她,说:“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独你超过一切!”

伟大的母亲,就是家庭的核心。倪桂珍——这位中国最强“辣妈”,用她的一生诠释了母亲的力量如何影响一个家族的命运,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她的教育理念、她的独立精神、她的坚定信仰,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