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板块又被meta点燃了…

发布时间:2025-10-09 21:25  浏览量:2

昨天文章提到了关于视频生成模型在MR时代的应用,今天消费电子板块也是大涨,市场对于端侧AI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这个其实比较好理解,我举个例子现在AI数字人其实逼真程度已经很高了,但AI数字人在直播短视频等领域的应用依然落地非常慢。

原因很简单,因为AI数字人是在和人进行比较,AI数字人再逼真,他也就是像人,他能做到90%,甚至95%像人,但人可以做到100%就是人。

凭什么用90%,95%去替代100%呢?

包括虚拟偶像这个概念,所以在被反复提起,但事实上热度非常非常低。

包括我一直在分享我认为AI Agent,特别是生活助理类Agent是典型的伪命题应用。

什么AI帮你点餐,AI帮你订机票纯属扯淡。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以前在头部大公司,会有一些行政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帮领导定机票,订餐什么的,但现在这样的工种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定机票订餐变的无比容易。

我想买一张今天去北京的机票,30s就能完成,我和我的助理讲我要买哪儿到哪儿的机票,助理会问我要几点的,大概想要什么位置,哪个机场起飞,这个交代也需要交代两分钟...

凭什么想用不便捷的体验去替代一个更便捷的体验?

但这一切,会在一个场景下被改变--元宇宙。

在虚拟世界里,无论是视频类应用,还是Agent类的应用都会开始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出现。

我们可以去想象那个场景,在虚拟世界里,你有一个助理,他可以帮助你完成手里的工作,可以陪你打游戏,可以陪去散步聊天看剧。

虚拟世界里有很多虚拟的数字人,她可以为你唱歌,为你表演魔术杂技,跳舞。

这样的场景才是真正有想象力的Agent和数字人的场景。

想用移动互联网的方法替代移动互联网是不可能的,历史上这种范式变化往往都伴随着硬件的革命和变化,当年互联网产业革命背后是PC的崛起,移动互联网革命背后是智能手机的崛起。

MR硬件的跟踪

元宇宙的媒介毫无疑问是vision pro这种VR硬件的普及。这不是今年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确实从技术角度来讲很多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成熟。

但我觉得目前大厂的方向都走在了正确的路上,苹果发布vision pro的时候,期待vision pro是未来的手机,于是设计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导致产品很臃肿,重量大体积大,佩戴体验差。

今年vivo vision发布,虽然产品能力和苹果有差距,但vivo vision定位清晰,他不定位为手机的替代,而是定位为电脑的替代品,这个思路使得他的产品减重很多,体验相比苹果的vision pro明显提升。

很显然苹果下一代产品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去。我们期待明年苹果的交卷。

资本市场更关注的端侧AI叙事是AI 眼镜。

之前我们也跟踪过rokid的新产品rokid glassses,但从产品来看确实完成度还是很低。

不过上个月,行业绝对龙头meta发布了第一款带显示的AI眼镜产品--Rayban Display,这款产品在北美售罄,这也是今天引爆消费电子板块很重要的原因。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款产品的备货非常少,就是20万台的量级,售罄并不意味着出圈。

这款产品相比rokid glassses提升还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显示效果好,而且相比之前常见的单色显示方案,Rayban Display是彩色显示方案,漏光情况也大有改善,在眼镜外面几乎很难看到眼镜上的显示屏,而且眼镜上的显示屏透光也比较好,比如rokid glasses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眼镜屏幕不显示的时候,你透光眼镜上的显示屏看手机会模糊,看的不清楚,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这个是非常大的硬伤。

不过这种显示效果背后有meta非常大的妥协。

这款产品采用的是LCoS的显示方案,而不是更好的microled的方案,这也反映出microled在这个阶段确实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彩色的microled的确还需要花时间突破。

LCoS的显示方案有两个很大的问题,第一视场角很小,简单来说在你的眼镜上他能显示的面积占你视线的比例很小,这让人看起来很难受。第二个更致命,他的亮度不够,一旦在室外比较亮的地方,眼镜上的内容你就看不清楚了。

Rayban Display为了解决问题非常取巧,他把镜片做成了电致变色的,这样在比较亮的地方,镜片自然变黑色,眼镜变墨镜,墨镜天然就降低了亮度,眼镜上显示亮度不足的问题用户就看不出来了。

但这很明显也只是一个取巧的方案,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戴墨镜的,墨镜也不是什么场合都适合佩戴的...

另外还有两个很严重的问题。

首先是交互差,他通过戴上一个腕带来实现对眼镜的操作,但实际体验下来操作准确度不高,我感觉顶多有2/3的准确率,经常控制不了...

其次,续航差重量重,重量有超过60g,配上近视镜70g+了,这不是一个很舒适的重量,除非你很爱戴墨镜,要不这个重量戴着是有压力的。续航也很差,轻度使用也就是半天多时间,重度使用应该一个小时都难支撑。

这就回到了之前我和大家聊过的问题,我认为影响全球AI眼镜发展最重要的技术瓶颈可能是固态电池,目前电池能量密度不够,不足以支撑产品做到轻量化和续航的达标。

总的来说我觉得Rayban Display这款产品距离AI眼镜的iphone时刻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且设计思路上其实有一些问题,现在的技术限制在这儿,做全彩,做交互都不是很好的思路。

是不是还是回到技术现实,去做好单色的轻量化显示方案,不追求功能的丰富,但去把重要的功能比如翻译,导航,提示做好,先把产品从一个鸡肋变成一个大家有需求有依赖的产品,再伴随技术的进步去畅谈诗和远方。

希望明年我们能见到这样的产品的吧,一个单色显示,能有一定续航,把翻译导航提示语音交互等基础方案做好的佩戴起来舒适美观的AI眼镜。

我们依然会持续关注产业的发展,无论是MR还是AI 眼镜,毫无疑问都是未来普及AI应用的重要入口,如果这些入口打不开,AI基本很难见到重磅应用的诞生...

这是AI应用全村最重要的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