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代名人——宋嘉俊
发布时间:2025-10-15 08:40 浏览量:10
宋嘉俊(公元1863年—1944年1月28日),字镜澄,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晋城街道宋家营村人,原籍江苏上元[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宁县为上元县。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并入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进士。由刑部主事改官历任四川纳溪(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知县,洁已爱民,善断狱,循声大著,有载体形态。宋嘉俊生性耿直,能文工诗,尤其擅长五言律诗,著有《落落轩诗钞》三卷。方树梅(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人)为其写传。曾为清未画家张士廉(今云南省昆明市人)绘《昆明八景》赋诗。
明朝初年,其先祖宋书随沐英(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平定云南,定居于晋宁宋家营。传至宋嘉俊,曾祖父宋文瀚,祖父宋润,父亲宋廷樇(宋延修)都是当地名士,与宋廷樑太守同为一家。宋廷樇在考童试时,以精史学受到云南学政使杨治堂(籍贯不详)赞许,提拔为冠军,补州学生。后因品学兼优,选为副贡,援例授职儒学训导。清咸丰七年(1857年),云南发生回民起义,滇(云南简称)中大乱,宋家迁往四川,宋廷樇在四川改任县丞、、罗泉井(今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罗泉镇)州判等职。宋嘉俊在这期间出生于四川,宋嘉俊还有一兄弟叫宋嘉彦。云南平定后,宋氏二兄弟回原籍晋宁读书,相继食廪饩(读书得到国家补贴)。兄弟二人友爱备至,才华出众,有“大小宋”之美誉。
几年后,兄弟二人到云南省城昆明求学。宋嘉俊与杨竹溪(今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人),朱小园(朱庭珍,原名朱庭凯,字舜臣,又字小园,一作筱园、晓园,今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人)、赵潘(今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人)诸老为莲湖诗侣。值云南巡抚谭序初(籍贯不详)、云南观察陈昆山(今贵州省贵阳市人)创建经正书院,宋氏二兄弟同时考入经正书院高材生班。然兄弟二人同时在云南昆明求学,因家庭贫困,宋嘉俊只有在云南昆明教书,以供弟宋嘉彦在经正书院学习。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宋嘉俊参加云南乡试,考中举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上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为晋宁科举史上最后一位进士,授职刑部主事。随后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接着八国联军进犯京畿,京官外逃,宋嘉俊回到云南。后应石屏知州曾楫(籍贯不详)聘请,前往校阅试卷,当时还是石屏籍举人的袁嘉谷请宋嘉俊游览异龙湖和燕子洞,宋嘉俊一一写诗记之。
后宋嘉俊再次入京,又由京外放随后改为到四川任职,历任纳溪、江津知县。江津在四川是难治理的地方,官员多不愿到江津任职,民事、刑事诉讼案件较多。宋嘉俊上任后,民事案件每天达十余件。县衙中的审理官员只有三名,每份状词宋嘉俊必亲自过目,某案分给某人审理,该案的特点,关键是什么都一一列明。案情复杂,案件重大的留给自己审理。各人审讯之后,宋嘉俊都要进行复查,习以为常,若发现没有审理完的案件。第二天一大早必进行复审,以免耽误其它工作。宋嘉俊还严禁书差索取财物,严禁积压案件。每天晚上,都要询问是否有传票而没有审讯的案件,如果有就要严惩经办的书差。审案时,宋嘉俊曾经说:“如为文须翻反侧正,面面俱到,则真情毕露,而曲直自定矣。”宋嘉俊在江津知县任上两年,清正廉明,爱护民众,全县没有冤假错案,没有冤民,百姓都称之有“青天之目”,而团保、警察、禁烟等政事,剔除积弊,日渐好转。对于教育,宋嘉俊更加重视,文风大振。得到民众的认可与爱戴,江津人民为其建生祠。方树梅说:“先生治江津,下车不数月,百废俱举,政平讼理,刑几于措,发奸挞伏,出以至诚。”
清宣统三年(1911),调任四川屏山(今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知县,逢辛亥革命,未上任,返回云南,云南省政府闻其清名,邀请担任昆阳(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县长,在昆阳期间,宋嘉俊积极提倡办学并关心百姓疾苦,对强行征兵派马之事,深为反感,曾提出革新的建议,可惜未被上级采纳。宋嘉俊目睹当局募兵买马之横暴,在职仅五个月后就愤然辞职离去。改任磨黑盐井场(今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磨黑镇)知事,任上兴利除弊,政声较好。民国十六年(1927年),云南省政府改组,宋嘉俊因年长,辞官回到云南昆明,已是一位64岁的清贫老儒。
回到云南昆明后,与陈古逸[原名宪,更名度,字古逸(又作古仪、古抑),别号琴禅居士、净园居士,以字古逸行于世,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人]、袁嘉谷(字树五,号澍圃(树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经济特科状元,今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人),张愚若(张学智,字愚若,今云南省昆明市官渡、西山两区人)登山临水,酬唱往还,人们称之为“四皓”。
抗日战争期间,因年事已高,闲居家中,很少外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云南文献学家方树梅受晋宁县长张伟(籍贯不详)之聘,续修《晋宁州志》,方树梅邀约宋嘉俊、钱平阶(钱用中,字平阶,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晋城街道北门街人)回晋宁任经理,月薪二十元。宋嘉俊全家搬入晋城(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晋城街道)居住。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晋宁州志》编成。宋嘉俊与钱平阶言访行表,为士林楷模,为晋宁增光人物,人称“晋宁二老”。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一月二十八日(正月初四),宋嘉俊在晋城城去逝,年81岁,临终前两日,手拉方树梅的手说:“吾逝,臞仙孤矣”。
宋嘉俊为官清廉,孙乐斋(孙乐,字乐斋,法号“佛海居士”,佛学学者,今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人)记述:“贫无产业,依宗人而居。穷巷回车,颓檐暖日,室仅容膝,罂无储粟。”宋嘉俊的同乡好友方树梅在《续滇南碑传集校补》有言:“宋嘉俊性格耿介,不苟取与,虽无立锥之地,却怡然自得,不怨不尤,气度雍容,能文工诗,尤长于五律,著《落落轩诗钞》三卷”。
《将去磨黑书事》(清末民初•宋嘉俊)
可怜凉血物,竟媚异邦人。饿殍穷斯滥,狂奴横绝伦。
《松翠山房吊王雪庐先生》(清末民初•宋嘉俊)
月动松阴摇,劈髴见诗叟。铁笛音渺然,吹堕明月否。
《普贤寺远眺》(清末民初•宋嘉俊)
眷念地南北,胡马窥中原。比岁苦征战,城市空人烟。
战士拼头胪,白骨高积山。民命贱如蚁,辗转沟壑填。
《归思》(清末民初•宋嘉俊)
回首十年事,心伤涕泪枯。干戈连大陆,老病叹穷途。
骨瘦怯袭重,力孱凭杖扶。余生何所恋,归梦绕莲湖。
《送陈琴禅居士入西山华亭寺静修》(清末民初•宋嘉俊)
借淂蒲团地,随僧静掩口。信心依佛土,真境绝人寰。
世浊尘难净,山空云自开。众生沈溺苦,援手待君还。
《昆明八景诗之一:昆池夜月》(清末民初•宋嘉俊)
览尽昆池胜,登临壮大观,楼台秋瑟瑟,烟水夜漫漫。
山转帆千片,波灯月一丸,凭栏思汉武,豪饮酒杯宽。
《昆明八景诗之二:云津夜市》(清末民初•宋嘉俊)
云津桥上望,灯火万千家,问夜人沽酒,寻店客系槎。
城遥更漏尽,月圆市声哗,破晓阑游兴,疏钟传太华。
《昆明八景诗之三:螺峰叠翠》(清末民初•宋嘉俊)
好山负城郭,螺髻拥千重,青霭松崖合,绿云芝径树。
鹤来寻大隐,蝶走胜仙踪,凉翠侵衣袂,登高一依筇。
《昆明八景诗之四:商山樵唱》(清末民初•宋嘉俊)
担荷月黄昏,商山古寺门,唱残樵父曲,惊起玉人魂。
旧路回头认,新腔信口翻,莫嗤嘲哳调,渔笛又孤村。
《昆明八景诗之五:龙泉古梅》清末民初•宋嘉俊)
阅世一千载,开花三两枝,山空孤鹤泪,潭古老龙痴。
黑水欣留记,唐贤惜少诗,漫谈天宝事,玉笛且横吹。
《昆明八景诗之六:官渡渔灯》(清末民初•宋嘉俊)
朝泛昆池艇,夜归官渡村,鱼穿杨柳叶,灯隐荻花根。
浦远星沈影,江空月吐痕,闲邀邻父饮,篝火醉清樽。
《昆明八景诗之七:坝桥烟柳》(清末民初•宋嘉俊)
古道坝桥柳,荫深过往多,烟萦增妩媚,风动舞婆娑。
碧乱离人意,丝牵游子哦,眉愁心有愧,为听唱骊歌。
《昆明八景诗之八:蚩(虹)山倒影》(清末民初•宋嘉俊)
滇池五百里,北靠虹山边,日丽壁沉水,岚浮镜里天。
祗须风雨静,曾见琪瑶鲜,成趣辉相映,图画无比妍。
《太华寺》(清末民初•宋嘉俊)
鬟镜轩头纵大观,梁王宫馆剩云寒。长生妙药锄瑶草,合抱名花护玉兰。
《书怀》(清末民初•宋嘉俊)
时人莫笑老迂儒,性自痴顽意自舒。破睡细敲新得句,忘饥贪看旧藏书。
《己卯十月七日闻湘北大捷》(清末民初•宋嘉俊)
吾军果勇终争胜,彼虏骄横枉背盟。挞伐虽张再接厉,冀收失地树先声。
《郑板桥画竹》(清末民初•宋嘉俊)
板桥画竹本无师,月下镫前偶得之。说与旁人都不解,此心惟有此君知。
《三清阁》(清末民初•宋嘉俊)
空房凿破千年石,飞阁虚悬百丈梯。动地风声惊鸟退,摩天山势压人低。
道童煮茗供游客,牛井泉甘不染泥。
《苦吟》(清末民初•宋嘉俊)
结习难忘祗爱诗,晚年犹自费心思。挑灯检韵勤揩眼,倚枕研辞苦捻髭。
但觉吟怀殊落落,翻嫌意境转迟迟。老来旧学抛荒久,腹笥空如没字碑。
《讨汪逆兆铭》(清末民初•宋嘉俊)
河山卖尽卖风云,何物么魔伪乱真。竟敢开门揖大盗,岂容卧榻睡他人。
非刘而王先诛吕,有宋犹存误相秦。傀儡登场涂粉面,忍将主义背三民。
《华亭寺》(清末民初•宋嘉俊)
苴兰多少前朝寺,独让华亭首擅名。佛国渊源传汉晋,山门兴废话元明。
红茶几树透禅意,翠竹万竿空俗情。欲塌尘缘忘物我,须从此地悟无生。
《戊寅九月念八日倭机空袭昆明》(清末民初•宋嘉俊)
讵知安乐窝中坐,祸水忽从天上来。鹤唳风声日数惊,市人疏散半空城。
衰躯不耐奔驰苦,陌上扶筑缓缓行。警笛呜呜不断鸣,倭机飞入市空行。
轰然一震昏天地,长耳街头血肉横。
《岁暮杂感二十首》(清末民初•宋嘉俊)
如今世界都成暗,贮望光明一线回。同学少年成老翁,当时吐气似长虹。
自从沧海劫灰后,各有生涯态不同。忆从甲子整归鞭,弹指光阴过十年。
滇蜀亲朋寥落半,墓门宿草碧芊芊。
《方癯仙藏担当大师绘山水长卷》(清末民初•宋嘉俊)
故宫荆棘卧铜驼,草莽孤臣唤奈何,托是已无干净土,披缁甘愿礼弥陀。
禅机画理两相通,下笔偏能夺化工。剩水残山随意写,始知妙手本空空。
笔化飞云墨化烟,倪迂抄诀的真传。劫灰历尽山河改,留在人间三百年。
延伸阅读:云南昆明千年风景名胜
云南昆明自古有“十景”之说,少的还有“六景”,多的达“十二景”。本土文人雅士,无不以品题乡土为能事,以培风景,以壮观瞻,以夸乡里,以显郡邑。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便有了“六景”“八景”“十景”“十二景”之说,为一方风土增色,为一方民众增光。
一、“汉黑水祠”
史籍中出现第一个滇池名胜。《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的益州郡[中国古地名,以前是“南蛮”古王国滇国的领地,西汉武帝置益州郡,范围相当于今云南省,属益州刺史部,郡治滇池县(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滇池县(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时,特别提到滇(云南简称)池西北有座黑水祠。这是在史籍中出现的第一个滇池名胜,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偌大一个益州郡,《汉书》只记了这一处名胜,可见黑水祠的地位不同凡响。大概和“郭昌县”[西汉置郭昌县(后改谷昌县),隋初改置昆州,唐时改谷昌为益宁县。大理国时,高氏于蜗洞置治所,建有古城。元代置官渡县,即今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样,这黑水祠也是西汉朝廷为收拾人心、威慑一方而修建的。据清代云贵总督阮元(今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人)考证,这座西汉黑水祠就是今云南省昆明市北郊的黑龙潭黑龙宫。阮元题大书“汉黑水祠”四字大匾,高悬在黑龙宫前,还作了题记,进行了说明。阮元还认为“汉黑水祠”原来可能在黑龙宫一侧半山上的龙泉观,后来才迁到黑龙潭旁边。古代“黑水”指金沙江,“黑水祠”怎么会在云南昆明呢?民国初年,云南督军唐继尧(今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人)又在龙泉观挂起一个大匾,上面书写的也是“汉黑水祠”四字。唐继尧又作跋语说,“黑水”原本在滇西,汉代人们在这里建起祠庙,遥祭黑水,可称“滇中第一古祠”。今天的龙泉观雷神殿前,仍然可以见到“汉黑水祠”大匾,署名是“阮元”。“汉祠”已无法考证了。据明初《龙泉山道观记》碑记载,唐宋之时,黑龙潭已经建起了祠庙,供奉龙王,被称为“滇中第一古祠”。云南昆明春夏之际多旱,历代官民多要到这里求雨。清代禁烟名臣林则徐(今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人)做云贵总督时,也曾在这里举行祈雨仪式,留下不少传说。阮元的“汉黑水祠”之说或许还有争议。有的说在今西山脚下的普贤寺,有的说远在今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的黑龙潭。但龙泉宫中唐梅诗碑上所刻阮元《咏梅》诗开篇却肯定是名句:“千岁梅花千尺潭,春风先到彩云南。”
二、元代中庆城“十景”
中国的名城大都有十景,即所谓“无十不成景”。云南昆明也有十景,还有写十景的诗、赋、画,历代不衰。其中最早的,恐怕要数元代中庆路(元代云南昆明属于云南中庆路,称中庆城)儒学提举王升(今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人)在《滇池赋》中“登太华之层峰”“指八景之陈踪”了:“碧鸡峭拔而岌岳,金马逶迤而玲珑。玉案峨峨而耸翠,商山隐隐而攒穹。五华钟造化之秀,三市当闾阎之冲。双塔挺擎天之势,一桥横贯日之虹。”
这里所说的只有八景:碧鸡山、金马山、玉案山、商山、五华山、三市街、东寺塔和西寺塔、大德桥(今得胜桥)。但王升写完八景以后又拖出两笔:“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峰屯于城垠。”这两句本来是承前补充“一桥贯虹”的,不料后人又从这里列出二景;一个叫“云津聚艘”,一个叫“城垠屯船”。于是凑成十景,开“昆明十景”之先河。此之十景又称中庆城十景。
三、明代云南府城“六景”
明初,日本诗僧机先脱出十景之俗,为云南昆明(旧称云南府城)写了一组《滇阳六景》诗:
《滇阳六景其一:金马朝晖(景在金马关)》(清末民初•宋嘉俊)
金马岧峣在城东,黛色苍凉淡墨中。画角声消残月白,阳鸟影动早霞红。
梁王去国荒丘在,汉将开边古道通。岂料长为南窜客,朝朝相对独为翁。
《滇阳六景其二:碧鸡秋色(景在碧鸡关)》(清末民初•宋嘉俊)
碧鸡西望水天虚,漠漠秋光画不如。翠壁烟华摇浪处,丹崖树色着霜初。
前朝有阁今游鹿,落日何人独钓鱼。却讶维舟湓浦上,芙蓉九叠看匡庐。
《滇阳六景其三:玉案晴岚(景在玉案山)》(清末民初•宋嘉俊)
山如玉案自为名,卓立天然刻划成。白昼浮岚浓且淡,高秋叠翠雨还晴。
阴连太华千寻秀,影浸滇池万顷清。杖策何当绝凌顶,滇南一览掌中平。
《滇阳六景其四:滇池夜月(景在滇池)》(清末民初•宋嘉俊)
滇池有客夜乘舟,渺渺金波接素秋。白月随人相上下,青天在水与沉浮。
遥怜谢客沧州趣,更受苏仙赤壁游。坐倚篷窗吟到晓,不知身尚在南州。
《滇阳六景其五:龙池跃金(景在莲花池)》(清末民初•宋嘉俊)
路入商山景更奇,玉皇坛畔有龙池。行逢柳色烟深处,坐看桃花水涨时。
映日金鳞鸣拨刺,含风翠浪动沦漪。由来神物非人拢,变化云雷末可知。
《滇阳六景其六:螺峰拥翠(景在圆通山)》(清末民初•宋嘉俊)
螺峰近在滇城里,下有招堤倚翠屏。雨后光含僧眼碧,云中色拥佛头青。
层涯鸟渡开天险,古洞龙潜闷地灵。自是幽谷回俗驾,不须重勒北山铭。
四、清代云南府城“十二景”和“八景”
清代云南昆明之“景”与明代大同小异。清康熙年间云南进士赵士麟(今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人)题有云南昆明十二景诗,所记有“金马朝晖”“碧鸡秋色”“商山樵唱”“官渡渔灯”“螺峰叠翠”“云津夜市”“五华莺绕”“玉案晴岚”“昆池夜月”“柳屋拖青”(翠湖)“高峣晚舟”“龙泉鱼跃”等。清代后期,云南昆明画家张士廉作了一套昆明“八景”画,引来不少文人题诗配词,而以清光绪年间进士宋嘉俊配诗流传甚广:
第一景“昆池夜月”(清末民初·宋嘉俊)
第二景“云津夜市(诗中‘云津桥’就是今得胜桥)”(清末民初•宋嘉俊)
第三景“螺峰叠翠(此之‘螺峰’就是今圆通山)”(清末民初•宋嘉俊)
第四景“商山樵唱(此之商山在今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老校区一带)”(清末民初•宋嘉俊)
第五景“龙泉古梅(此之‘龙泉’指黑龙潭龙泉观)”(清末民初•宋嘉俊)
第六景“官渡渔灯(当时的官渡村还在滇池边)”(清末民初•宋嘉俊)
第七景“坝桥烟柳(这里的柳坝当时也在滇池边)”(清末民初•宋嘉俊)
第八景“蚩(虹)山倒影[蚩(虹)山就是蛇山,看得出当时离滇池不远]”(清末民初•宋嘉俊)
五、近代昆明“八景”和“十景”
清末民初,云南“状元”袁嘉穀(今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人)有云南昆明六景诗,唱的是“商山樵唱”“官渡渔灯”“灞(坝)桥烟柳”“螺峰叠翠”“云津夜市”“金碧交辉”,都是传统的老景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出版的《昆明县乡土教材》和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九日的云南昆明《真报》都刊有《昆明八景》。与袁嘉穀版“八景”完全相同。其一为“螺峰叠翠”,在北门螺峰山:“有螺翠山庄遗址。昔花朝节日,翠草葱葱,颇饶景致,都人士女,多到那里踏青”。二为“五华鹰绕”,在五华山:“遇天气转变时,每到下午,常有飞鹰,百数成群,回绕山顶,以是得名。”三为“金碧交辉”,在近日楼外:“每届春分秋分之日,如恰值旧历十五,于太阳将落到西山上,而月亮刚出于东山顶时,太阳与月亮之光对射到金马碧鸡两座牌坊上,则金黄色光辉,灿烂夺目,交相映彩,幻为奇观。”四为“云津竞渡”,在云津桥:“此地古时水甚深,端阳节日,船户把船装饰成龙形,驶进盘龙江,敲锣打鼓,化装歌唱,日划龙船,后因闹事,为官府禁止。”五为“坝桥烟柳”,在柳坝村:“摆渡河两岸杨柳成林。到秋天,枝叶婆娑,远望河桥,烟雾重锁,纯是一幅天然画图。”六为“虹山倒影”,在北门外莲花池:“每天太阳将落,虹山映在池里,现出奇景,最为美观。”七为“商山樵唱”,在北门外:“昔日商山寺一带,树林很多,樵夫常到这里,砍柴唱歌,颇有风味。”八为“古渡渔灯”,在官渡镇法定寺地:“古时是滇池边的一个渡口,渔舟屯聚,夜晚灯光闪烁,宛若列星,蔚为奇观。”此后二十年,云南昆明又有“新十景”,然而全是公园:“龙门飞峙”——指西山龙门;“大观远眺”——指大观楼;“螺峰花潮”——指圆通山;“翠湖春晓”——指翠湖;“筇竹云深”——指筇竹寺;“古潭新蕊”——指黑龙潭;“鸣凤朝晖”——指鸣凤山和金殿;“玉泉花温”——指安宁温泉;“绿埂晴沙”——指海埂;“鱼浪涌月”——指观音山和白鱼口。
《大清搢绅全书:爵秩全览》有“宋嘉俊”的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己亥秋季京都荣宝斋栞
张士廉(今云南省昆明市人)“昆明八景图”之:《昆池夜月》、〈云津夜市》、《螺峰叠翠》、《商山樵唱》
张士廉“昆明八景图”之:《龙泉古梅》、《官渡渔灯》、《坝桥烟柳》、《蚩(虹)山倒影》
- 上一篇:属相羊:机灵人缘好, 最亲的人也沾光
- 下一篇:奋勇争先这一年 福州焕新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