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传:精忠报国千古颂,风波亭畔留遗恨

发布时间:2025-10-15 17:19  浏览量:9

咱今儿个聊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岳飞,老话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话一点儿都不假,岳飞这名字,打从宋朝那会儿就跟“精忠报国”绑在一块儿了,靖康年间,大宋江山摇摇欲坠,岳飞从庄稼地里走了出来,硬是成了护国的顶梁柱,他一生就惦记着收复故土,可最后竟遭小人的毒手,今儿个咱们就细细说道说道,这位英雄的传奇和憋屈。

岳飞的老家在河南汤阴县,祖辈都是土里刨食的庄稼人,据说他落地那天,天上飞过一只大鸟,叫声震天响,爹娘觉着这是个吉兆,就给娃起名“飞”,表字“鹏举”,这小子打小就爱舞枪弄棒的,十五岁能拉开三百斤的硬弓,更稀奇的是,他偏喜欢抱着《左氏春秋》《孙吴兵法》这类兵书啃。

可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少年岳飞只好去大户人家当佃户,二十岁那年,官府招兵,他二话不说就报了名,头回上阵就帮着官爷剿了伙山匪,长官见他是个好苗子,正要往朝廷举荐,老家却传来了爹病故的噩耗,岳飞撂下军务就奔丧回家,规规矩矩守了三年的孝。

这头岳飞还在老家守孝,北边却出了大的变故,北宋联合金国灭了辽国,本想收回幽云十六州,没成想反倒让金人瞅出宋军的软肋,金兵挥师南下时,龙椅上的宋徽宗还做着太平梦,哪晓得这场祸事能把大宋江山捅出个窟窿。

金兵破辽后直扑开封,宋军节节败退,徽宗慌得把皇位甩给了儿子赵桓(宋钦宗),自个儿溜了,钦宗被迫割地求和,可金人转头就撕了盟约,二次南下攻破开封,二十三岁的岳飞跪别老母妻儿,第四次投军,岳母姚氏含着泪在他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字,谁知这一别竟是永诀。

金兵押着徽钦二帝北去,北宋就这么亡了,康王赵构在南京即位,史称南宋,可这位高宗皇帝只想偏安,把河北河东大片土地拱手让人,还贬斥主战派,当时岳飞虽是个小官,仍冒死上书请求北伐,结果被革职赶出了军营。

二十五岁的岳飞渡河北上,投奔抗金前线,在与金兵血战中,他摸索出对付骑兵的诀窍,渐渐显露出名将之材,可惜开封守将宗泽多次求援不得,含恨而终,继任的杜充贪生怕死,带着部队南逃,岳飞虽极力劝阻,却只能随军南下。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兀术率铁蹄踏遍江南,高宗被迫逃到海上,谁都没想到,势如破竹的金兵竟在建康城外吃了大亏,岳飞带兵斩杀金兵数千,尸体摆了十五里长,金兀术仓皇北逃途中,又遭岳家军追击,折损惨重,此战让岳飞一战成名。

此后岳家军越战越勇,更难得的是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成了军中铁律,百姓捧着饭食迎接他们,高宗这才开始重用岳飞,指望着靠胜仗逼金国议和,可岳飞心里装的是“直捣黄龙府”,这念想最终酿成了悲剧。

三十二岁那年,岳飞受命收复襄阳六郡,出征前高宗特意交代:只准收复六郡,不得北上汴京,岳家军势如破竹,从伪齐政权手中夺回失地,这是南宋头回收复大片疆土,岳家军大本营随后迁到武昌。

正当岳飞屯兵襄阳准备北伐时,老母病逝的噩耗传来了,他上书请求守丧,却被高宗强行召回,岳家军分两路出击,连克数城,却因粮草不济被迫回师,伪齐联合金兵反扑,岳飞第三次北伐再度告捷,高宗一高兴,把淮西五万兵马划给了岳飞。

可惜宰相张浚从中作梗,兵权转眼被收回了,岳飞愤而上庐山守孝,高宗又急忙派人劝了回来,后来淮西军变,张浚罢相,岳飞立即请命护驾,反倒让高宗心生猜忌。

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首次议和,岳飞、韩世忠强烈反对,高宗却严禁岳飞招募义军,不料金国内变,主战派金兀术撕毁和约,大举南侵,高宗只得再请岳飞出山。

岳家军一路推进到河南腹地,在朱仙镇大破金军,正当开封唾手可得时,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强令班师,望着跪满官道的百姓,岳飞含泪出示诏书,河南哭声震天,十年北伐之功,顷刻化为乌有。

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人议和条件首条便是“必杀飞”,为偏安帝位,高宗与秦桧联手陷害岳飞,翌年寒冬,三十九岁的岳飞以“莫须有”罪名遇害,其子岳云、部将张宪同遭毒手。

岳家军“冻死不拆屋”的军纪,与当时官军欺压百姓形成鲜明的对比,岳飞本人廉洁自律,常将俸禄分给将士们,这般品行既赢得军民爱戴,也招来同僚嫉恨。

二十年后宋孝宗即位,为岳飞平反昭雪,追谥“武穆”,迁葬西湖栖霞岭,至宁宗朝又追封鄂王,因秦桧父子曾篡改史书,后世修史时只得走访岳家军老兵还原真相。如今西湖边跪着的四尊铁像,便是历史给出的公道。

回看岳飞这一生,从农家子到护国将星,凭的是一腔忠勇,他那“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的誓言,至今听着仍让人心头滚烫,虽说忠良含冤令人扼腕,可这份精气神早已烙在咱中国人的骨子里,您要是去西湖,不妨在岳王庙前敬柱香,听听那风波亭畔的风声,仿佛还在诉说着千年前的热血与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