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告诫:寻偏财无需高深本领,牢记这三句话能富甲一方!
发布时间:2025-10-12 05:10 浏览量:11
明朝洪武年间,苏州城阊门外的码头热闹非凡,漕船往来如梭,挑夫们扛着货物穿梭其间,吆喝声、船桨声、叫卖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派繁华景象。码头旁有个小小的杂货铺,老板名叫阿福,二十出头的年纪,为人勤快老实,可开店三年,生意始终不温不火,勉强够维持生计。阿福心里着急,总想着能寻条 “偏财” 路,让日子过得宽裕些,可他既没背景,又没高深本领,只能每天守着铺子唉声叹气。
这天傍晚,阿福正准备关店,忽然看见一个身穿青布长衫、面容清癯的老者,拄着拐杖站在铺子前,眼神落在货架上的丝绸帕子上。阿福连忙上前招呼:“老人家,您想买点什么?这帕子是杭州来的好货,柔软透气,您要是喜欢,我给您算便宜些。”
老者笑了笑,声音温和:“小伙子,我不买东西,就是路过看看。你这铺子地段不错,怎么看着生意不太好?”阿福叹了口气,打开了话匣子:“老人家,您有所不知,这码头旁的杂货铺多如牛毛,大家卖的东西都差不多,我又没什么本事,只能赚点辛苦钱。我总想着能寻点偏财,可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老者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寻偏财?谁说寻偏财需要高深本领?我倒知道三句话,若是能牢记在心,用心践行,未必不能富甲一方。”阿福一愣,连忙问道:“老人家,您这话当真?您快说说,是哪三句话?” 他看老者气度不凡,不像是寻常路人,心里不由得生出几分期待。
老者找了个板凳坐下,阿福赶紧泡了杯热茶递过去。老者喝了口茶,缓缓说道:“小伙子,我姓沈,早年也在这苏州城做过些生意。我这一辈子,从一无所有到富可敌国,又从巅峰跌落,见过太多人追名逐利,也摸透了寻偏财的门道。这三句话,便是我毕生经验的总结。”
阿福心里一动,“沈” 姓,又说早年富可敌国,难道眼前这位老者,就是传说中曾富甲天下的沈万三?阿福连忙起身行礼:“原来是沈老先生!晚辈阿福,久仰您的大名,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您快给我讲讲那三句话吧,晚辈一定好好记着!”
沈万三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不必多礼,我如今只是个普通老者,谈不上什么大名。你且听好,第一句话便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阿福琢磨着这句话,“老先生,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别人不要的东西我要,别人要的东西我给?可别人不要的东西,能有什么用啊?”
沈万三笑了笑,说道:“你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人弃我取’,不是说要去捡别人扔掉的破烂,而是要看到别人忽略的机会。当年我刚开始做生意时,苏州城的商人都盯着丝绸、茶叶这些热门货,扎堆去做,竞争激烈,利润越来越薄。可我发现,当时江南一带洪涝频发,很多农田被淹,农民们颗粒无收,只能背井离乡,大量的荒地没人耕种,连带着农具也没人买,铁匠铺的农具都堆成了山,眼看就要亏本。”
阿福好奇地问:“那您当时是怎么做的?”沈万三说:“我花了很少的钱,从铁匠铺买下了所有积压的农具,又租下了那些没人要的荒地。别人都笑我傻,说我把钱扔在水里,可他们不知道,我早就打听好了,朝廷很快就要派人来治理洪涝,而且会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减免赋税。”
沈万三回忆道,“果然,没过多久,朝廷的旨意就下来了。流民们听说能减免赋税,都纷纷回来种地,可他们没有农具,只能来找我买。我把之前低价买下的农具,以合理的价格卖给他们,不仅赚了一笔,还赢得了大家的好感。后来,我又把租来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少量的租金,等荒地变成良田后,我再转租给别人,利润翻了好几倍。”
他看着阿福,继续说道:“这就是‘人弃我取’,别人都不看好的东西,只要你能看清背后的机会,就能从中获利。而‘人取我予’,也不是简单地把东西卖给别人,而是要懂得让利。当年我做粮食生意时,遇到荒年,粮食价格飞涨,很多商人都趁机抬高价格,赚黑心钱。可我没有,我不仅不涨价,还拿出一部分粮食救济灾民,以成本价卖给老百姓。
有人说我傻,放着大钱不赚,可他们不知道,老百姓记着我的好,等丰年的时候,都愿意来我这里买粮食,我的生意反而比以前更好了,还赢得了‘善商’的名声,朝廷也更加信任我,给了我很多生意上的便利。”阿福听得连连点头:“老先生,我明白了!‘人弃我取’是要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人取我予’是要懂得让利,赢得人心。您说的第二句话是什么呢?”
沈万三喝了口茶,缓缓说道:“第二句话,是‘借势而为,顺势而变’。做生意就像行船,逆水行舟难,顺水行舟易。这里的‘势’,可以是朝廷的政策,可以是市场的需求,也可以是社会的潮流。只有借好这个‘势’,才能事半功倍;要是逆势而为,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难成功。”
他给阿福讲起了自己做海外贸易的经历:“当年明朝刚建立虽然实行海禁,但对一些海外的珍稀货物需求很大,比如香料、珠宝、象牙这些,宫廷里的娘娘、大臣们都很喜欢,可民间的商人很少有人敢做海外贸易,一是怕触犯海禁,二是不知道怎么跟海外商人打交道。我知道后,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既不触犯律法,又能做这笔生意。”
“后来,我通过关系,认识了负责管理藩属国朝贡事务的官员。我得知,藩属国来朝贡时,会带来很多贡品,除了献给朝廷的,还有一部分是用来跟民间交易的。于是,我就跟那些藩属国的使者合作,他们把多余的货物卖给我,我再把这些货物运到各地去卖。这样一来,我既没有触犯海禁,又借了朝廷管理藩属国朝贡的‘势’,做成了海外贸易的生意。”
沈万三顿了顿,又说:“可‘势’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你借的‘势’变了,你也要跟着变,这就是‘顺势而变’。后来藩属国朝贡带来的货物也越来越少,我的海外贸易生意受到了很大影响。我没有死守着这条路,而是开始转向国内的产业,开织锦坊、建造船厂、经营盐铁。
当时江南一带的织锦很有名,但大多是小作坊,质量参差不齐。我就聘请了最好的织工,改进织锦技术,生产出的织锦图案精美、质地优良,很快就受到了宫廷和富商的青睐,我的织锦坊也越开越多,成了江南最大的织锦商。”
阿福若有所思地说:“老先生,我懂了。‘借势而为’就是要利用好身边的有利条件,‘顺势而变’就是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意。那第三句话呢?”
沈万三的眼神变得严肃起来,说道:“第三句话,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诚信为本,利义兼顾’。做生意就像做人,诚信是根本。没有诚信,就算你能赚一时的钱,也走不长远;只有守住诚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让生意长久地做下去。而‘利义兼顾’,就是说赚钱的时候,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到道义,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
他给阿福讲了一个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我刚做粮食生意的时候,有一次,我的伙计为了多赚钱,在粮食里掺了沙子。客户发现后,都来找我退货,还到处说我的粮食不好,我的生意一下子就差了很多。我知道后,非常生气,不仅把那个伙计辞退了,还亲自上门给客户道歉,把掺了沙子的粮食全部换成好粮食,并且赔偿了客户的损失。”
“那时候,我损失了很多钱,很多人都劝我,说做生意难免会有差错,没必要这么较真。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诚信比什么都重要。从那以后,我就立下规矩,我的店里绝不卖假货、次货,绝不缺斤少两。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我沈万三做生意讲诚信,都愿意来我这里买东西,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沈万三继续说道:“还有一次,江南一带发生旱灾,粮食减产,很多商人都把粮食囤积起来,等着涨价。我的仓库里也有很多粮食,我的掌柜劝我,说现在把粮食存起来,等价格涨上去再卖,能赚很多钱。可我看着老百姓们因为买不到粮食而挨饿,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没有听掌柜的话,而是把仓库里的粮食拿出来,以平价卖给老百姓,还开了粥厂,救济那些买不起粮食的灾民。”
“当时,我损失了一大笔利润,可我一点都不后悔。因为我知道,做生意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还要有社会责任。后来,朝廷知道了这件事,不仅表彰了我,还给了我很多优惠政策,我的生意也因此更上一层楼。这就是‘利义兼顾’,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你为社会做贡献,社会也会给你回报。”
阿福听到这里,深受触动,他站起身,对着沈万三深深鞠了一躬:“老先生,您的三句话,真是金玉良言!晚辈今天听您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一定把这三句话牢记在心,用心去做。”
沈万三笑着点了点头:“小伙子,你很聪明,也很勤快,只要你能牢记这三句话,用心去践行,将来一定能有一番作为。不过,我要提醒你,寻偏财不是投机取巧,不是不劳而获,而是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发现机会,创造财富。而且,财富越多,责任越大,你将来要是赚了钱,一定要多做善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你的财富才能长久,你的人生才有意义。”
说完,沈万三站起身,拄着拐杖,慢慢消失在暮色中。阿福望着沈万三的背影,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坚定。从那以后,阿福就把沈万三的三句话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借势而为,顺势而变”“诚信为本,利义兼顾” 牢记在心,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意。
他发现,码头旁的商贩们都只做本地人生意,很少有商贩关注往来的漕船船员。船员们长期在船上,需要很多生活用品,要跑很远的路才能买到,很不方便。阿福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就按照 “人弃我取” 的道理,在自己的杂货铺里增加了这些船员需要的商品,还特意延长了营业时间,方便船员们上岸后购买。
果然没过多久,越来越多的船员都来阿福的杂货铺买东西。阿福又按照 “人取我予” 的道理,对经常来的船员给予优惠,还免费给他们提供休息的地方。船员们都很感激阿福,不仅自己来买东西,还介绍其他船上的船员来,阿福的生意一下子就火了起来。
后来,阿福听说朝廷要疏通漕运,改善码头设施,他又按照 “借势而为” 的道理,提前租下了码头旁的一个大仓库。等朝廷开始疏通漕运后,往来的漕船越来越多,船员们需要存放货物的地方,阿福的仓库就派上了用场,他通过出租仓库,又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阿福又开了几家分店,还雇佣了很多伙计。他始终牢记 “诚信为本,利义兼顾” 的道理,严格要求自己和伙计,绝不卖假货、次货,绝不缺斤少两。遇到荒年,他还会拿出一部分货物救济灾民,以平价卖给老百姓。
几年后,阿福成了苏州城有名的富商,不仅开了十几家杂货铺,还经营着仓库、运输等生意,真正实现了 “富甲一方”。可他始终没有忘记沈万三的教诲,经常做善事,修桥铺路、兴办义学、救济灾民,受到了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天,阿福在苏州城的街上,又遇到了沈万三。此时的沈万三虽然依旧穿着朴素,但精神矍铄。阿福连忙上前,恭敬地行礼:“沈老先生,您还记得我吗?我是阿福啊!多亏了您当年教我的三句话,我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沈万三看着阿福,笑着说:“小伙子,我记得你。看到你有今天的成就,我很高兴。你没有忘记我教你的话,还能多做善事,这很好。记住,财富只是身外之物,只有懂得如何运用财富,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才是真正的富甲一方。”阿福重重地点了点头:“老先生,我记住了。我会一直牢记您的教诲,把生意做好,把善事做好,不辜负您的期望。”
夕阳下,沈万三的身影渐渐远去,而他的三句财富箴言,却像一盏明灯,指引着阿福在财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也照亮了更多追求财富、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的心。沈万三的故事和他的三句话,也在苏州城流传开来,成为了民间流传已久的财富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用智慧和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