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战国商海识时变,治生之祖传千年
发布时间:2025-10-19 03:19 浏览量:9
周显王二十五年,洛阳城的晨光刚漫过护城河,西市的粮行却已炸开了锅。几个粮商围着一个身着素色绸衫的中年男子争执,唾沫星子几乎溅到他腰间系着的铜带钩上。
“白先生,你这是要断我们的活路!”胖粮商王老三拍着粮囤,粗声粗气地喊,“今年关中大旱,粮价刚涨三成,你倒好,竟按原价开仓售粮,还让不让人活了?”
被称作“白先生”的男子正是白圭,他刚从河东郡收粮归来,眼下正蹲在粮囤边,用手指捻起一把粟米仔细查看。听见王老三的怒吼,他缓缓直起身,目光扫过围拢的粮商,声音平静却有力:“诸位且看,这粟米颗粒饱满,是去年的陈粮吗?”
粮商们面面相觑——白圭粮行的米,确实都是当年新收的粮食,颗粒分明,没有半点儿霉变。白圭又道:“关中大旱不假,但河东、河内两郡今年雨水充足,粮食丰收。我已从两地运来十万石新粮,若此时哄抬粮价,百姓买不起粮,恐生民变。诸位若愿随我平价售粮,日后粮荒时,我自会与诸位共渡难关。”
王老三等人虽心有不甘,却也知道白圭的手段——三年前魏国闹粮荒,白圭提前从楚国购粮,不仅救了洛阳百姓,还让跟着他的粮商赚了安稳钱。如今见白圭态度坚决,又有实打实的新粮作底气,几人终是松了口。
此事很快传到洛阳令耳中,令尹亲自登门拜访。彼时白圭正在后院教儿子白明辨认粮种,见令尹来访,忙起身相迎。令尹握着他的手笑道:“白先生平价售粮,解了百姓燃眉之急,真是洛阳之福啊!只是我有一事不解,你放着高价不赚,为何偏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
白圭引令尹到堂中坐下,亲手斟上热茶,缓缓道:“令尹可知,商之要义,不在‘逐利’,而在‘识时’。去年我途经河东,见当地土壤肥沃,雨水调匀,便知今年必是丰年,于是提前与当地农户定下收粮契约,以高于市价一成的价格预订新粮。如今关中旱,河东丰,我以平价售粮,一来可安民心,二来能让百姓记得我白圭粮行的信誉,三来还能为日后收粮铺路——这般长远计较,可比一时的高价赚得多。”
令尹闻言,不禁抚掌赞叹:“先生真是深谋远虑!只是我听闻,去年你在邯郸做布匹生意时,也曾舍弃短期利益,这又是为何?”
提起邯郸之事,白圭眼中闪过一丝回忆。那是周显王二十二年,他刚涉足布匹贸易,便遇上赵国与中山国交战,邯郸城的布价一夜暴涨。当时他手中有一批从鲁国运来的细布,伙计们都劝他趁机抬价,可他却下令按原价出售,还额外给守城士兵每户送了两匹布。
“那时邯郸城人心惶惶,百姓都在囤积物资,若我再抬价,只会加剧恐慌。”白圭呷了口茶,继续道,“我给士兵送布,一来是敬佩他们守城辛苦,二来也是为了打通运输通道——果不其然,后来中山国撤军,赵国官府为感谢我支持军需,特批我粮布贸易免税三年。这便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道理。”
令尹听得连连点头,正要再问,却见白明匆匆跑进来,神色慌张:“父亲,不好了!我们运往大梁的粮船,在黄河渡口被人扣下了!”
白圭心中一紧,却没有慌神。他知道大梁是魏国都城,近期魏国正与韩国争夺上党,粮道管控极严。“扣船的是官府还是私商?”他沉声问道。
“是魏国的粮官赵大人,说我们没有通关文牒,要没收所有粮食!”白明急得额头冒汗。那批粮食有三万石,若是被没收,不仅损失惨重,还会耽误与大梁粮行的约定。
令尹见状,忙道:“先生莫急,我与魏国的粮官有些交情,我这就修书一封,帮你疏通疏通。”
白圭却摆了摆手,起身道:“多谢令尹好意,但此事我自有办法。我早听闻赵大人是个清官,只是行事刻板。他扣粮船,无非是担心粮食被走私到韩国。我这就亲自去大梁,向他说明情况。”
次日清晨,白圭带着随从赶赴大梁。到了黄河渡口,他果然见到赵大人正站在粮船边,面色严肃地指挥士兵清点粮食。白圭走上前,拱手道:“赵大人,在下白圭,是这批粮食的货主。听闻大人因通关文牒扣了粮船,特来解释。”
赵大人斜睨了他一眼,冷声道:“你可知私运粮食出境是重罪?如今魏韩交战,粮食乃是军资,你若拿不出通关文牒,这粮食只能充公!”
白圭不卑不亢地说:“大人误会了,这批粮食并非运往韩国,而是要交给大梁的‘和丰粮行’。和丰粮行是魏国官府指定的粮商,专为大梁百姓供应粮食。我这里有和丰粮行的购粮契约,还有洛阳令尹的推荐信,烦请大人过目。”
说着,他将契约和推荐信递了过去。赵大人接过一看,发现契约上确实有和丰粮行的印章,推荐信也盖着洛阳令尹的官印,神色缓和了些。可他还是有些疑虑:“即便如此,你为何不提前办好通关文牒?”
“实不相瞒,”白圭叹了口气,“这批粮食是我接到和丰粮行的急信后,连夜从洛阳调运的。他们说大梁百姓近期购粮困难,若不尽快运粮,恐生骚乱。我为了赶时间,便先运粮,再补办文牒。还望大人念在百姓的份上,通融一二。”
赵大人沉默片刻,抬头看向白圭:“你句句都提百姓,莫非是想拿百姓当挡箭牌?”
白圭正色道:“大人,我经商三十年,始终信奉‘薄利多销,惠及百姓’。若只是为了赚钱,我大可将粮食运到韩国,那里的粮价是大梁的两倍。可我知道,大梁百姓需要粮食,魏国官府需要稳定,我若只顾私利,便是失了商人的本心。”
赵大人被白圭的话打动,又想起近日大梁城中确实有百姓抱怨买不到粮,终是松了口:“罢了,看在你是为百姓办事的份上,我便先放你通行。但文牒你需尽快补办,不可再有下次。”
白圭连忙拱手道谢,看着粮船缓缓驶离渡口,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一旁的随从不解地问:“先生,您为何不直接用高价打通关节,反而费这么多口舌?”
白圭笑道:“经商如做人,诚信为本。若靠行贿通关,今日能过黄河,明日未必能过鸿沟。只有守住本心,才能长久立足。”
此事过后,白圭的名声在魏国也传开了。和丰粮行不仅按约定付了粮款,还与他签订了长期合作契约。此后数年,白圭的生意越做越大,从粮布贸易扩展到盐铁、丝绸,足迹遍布战国七雄。他始终坚持“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商之道,不仅积累了巨额财富,还多次在灾荒时开仓济民,深受百姓爱戴。
周显王四十四年,年近七旬的白圭回到洛阳,将生意交给儿子白明打理,自己则闭门著书,总结一生的经商经验。临终前,他召来白明,指着案上的《治生之术》手稿,轻声道:“为商者,不可只重利,更要重义;不可只看眼前,更要观长远。你记住,能识天时、察地利、懂人和,方能在商海中立于不败之地。”
白圭去世后,他的经商理念被后世商人奉为圭臬,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称他为“治生之祖”。两千多年来,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近代的商贸往来,白圭的“时变”之道始终影响着商人——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一时的暴利,而是顺应规律、惠及他人的长远经营。这不仅是商道的智慧,更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即便在今日,仍值得每一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