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宗皇后高滔滔:从 “皇后闺蜜” 到临朝听政的贤后

发布时间:2025-10-19 11:25  浏览量:9

北宋明道元年(1032 年),汴京皇宫的曹皇后寝宫里,多了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孩。她是曹皇后的外甥女,父亲是名将高琼的孙子高遵甫,母亲是曹皇后的妹妹,名叫高滔滔。因为曹皇后没有女儿,就把高滔滔接到宫里抚养,这一住,就是十几年。

高滔滔刚进宫时才 3 岁,怯生生地躲在母亲身后,曹皇后笑着把她抱起来:“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跟姨母一起住好不好?” 高滔滔眨着大眼睛,点了点头。宫里还有个比她大 4 岁的小男孩,是宋仁宗的养子赵宗实(后来的宋英宗),两人很快成了 “小伙伴”—— 赵宗实性格内向,高滔滔却活泼开朗,总是拉着赵宗实一起在御花园里跑,给花草浇水,追蝴蝶玩。

《宋史・后妃传》记载,高滔滔 “少鞠宫中,与英宗同卧起”,意思是她从小在宫里长大,和赵宗实一起睡觉、一起玩耍,这份 “青梅竹马” 的情谊,成了两人后来婚姻的基础。有次赵宗实生病,高滔滔就坐在他床边,给他讲故事,喂他吃药;高滔滔被宫里的太监欺负,赵宗实就站出来保护她,虽然自己也吓得发抖,却还是说:“她是姨母的外甥女,你们不能欺负她!”

曹皇后看在眼里,心里暗暗有了主意 —— 她知道赵宗实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高滔滔又聪明懂事,要是能让两人成婚,既能亲上加亲,又能给赵宗实找个好伴侣。宋仁宗也很喜欢高滔滔,有次开玩笑说:“等你们长大了,朕就把滔滔嫁给宗实,好不好?” 高滔滔和赵宗实的脸都红了,低着头不说话,心里却记下了这句话。

庆历七年(1047 年),16 岁的高滔滔嫁给了 20 岁的赵宗实,当时赵宗实还是 “岳州团练使”,高滔滔成了 “团练使夫人”。婚后两人的生活很甜蜜,赵宗实性格温和,高滔滔却很有主见,家里的事大多由高滔滔打理,把小家庭照顾得井井有条。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高滔滔 “性俭约,不好华饰”,虽然是名将之后、皇后外甥女,却从不铺张浪费。她的衣服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缝的,吃的菜也以清淡为主,还经常教育身边的丫鬟:“粮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 赵宗实很欣赏她的这种品德,常常对人说:“滔滔不仅是我的妻子,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嘉祐八年(1063 年),宋仁宗去世,赵宗实继位,是为宋英宗。赵宗实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册封高滔滔为皇后。册封大典上,高滔滔穿着华丽的皇后礼服,却没有一丝骄傲,她对着曹皇后(此时已成为曹太后)行跪拜礼,说:“姨母养育之恩,滔滔永世不忘。” 曹太后笑着扶起她:“你是个好孩子,以后要好好辅佐陛下,打理好后宫。”

成为皇后的高滔滔,更是严格遵守 “规矩”。她从不干预朝政,只专注于打理后宫:一方面,她精简后宫人数,把一些多余的宫女太监遣散回家,还降低了后宫的用度,每年为朝廷节省了不少开支;另一方面,她对后宫妃嫔一视同仁,从不偏袒任何人。有个妃嫔想通过高滔滔的关系求赵宗实给家人升官,高滔滔直接拒绝:“朝廷官员的任免,是陛下和大臣们的事,我一个后宫女子,不能干涉。”

宋英宗身体不好,继位后没多久就病倒了,朝政大多由曹太后代理。有些大臣想讨好高滔滔,说:“皇后娘娘可以跟曹太后一起处理朝政。” 高滔滔却摇头:“我是皇后,职责是照顾陛下和打理后宫,朝政之事,有曹太后和大臣们,我不能越权。” 她每天都守在宋英宗的病床前,亲自喂药、擦身,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宋英宗病情好转。

治平四年(1067 年),宋英宗去世,年仅 20 岁的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高滔滔成了皇太后,住进了慈寿宫。宋神宗很尊敬高滔滔,遇到大事都会征求她的意见,高滔滔却从不主动干涉,只是在宋神宗需要时,给出自己的建议。

可宋神宗推行 “王安石变法” 后,朝廷分成了 “变法派” 和 “保守派”,矛盾越来越激烈。元丰八年(1085 年),宋神宗去世,年仅 10 岁的幼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因为哲宗年幼,大臣们一致请求高滔滔 “临朝听政”,高滔滔一开始不同意,说:“后宫女子临朝听政,不是好事。” 但在大臣们的再三请求下,她最终还是答应了,成为了北宋历史上少有的临朝听政的太后。

《宋史・后妃传》记载,高滔滔临朝听政后,首先做的就是 “废除新法中扰民的部分”。她召回了保守派大臣司马光、苏轼等人,让他们辅佐朝政,同时停止了王安石变法中 “青苗法”“保甲法” 等引起民怨的政策。有大臣反对说:“新法是先帝推行的,废除新法就是违背先帝意愿。” 高滔滔却说:“先帝推行新法,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新法扰民,就该废除,这才是真正符合先帝的意愿。”

高滔滔临朝听政期间,还特别注重 “节俭”。她把皇宫里多余的珍宝、器皿都变卖了,用来补充国库;她自己的饮食起居也很简单,每天只吃两顿饭,衣服都是洗了又穿,从不添置新的。有次大臣给她送了一件珍贵的 “夜明珠”,高滔滔直接拒绝:“现在百姓生活不容易,我一个太后,不需要这么贵重的东西,还是把它卖了,救济百姓吧。”

高滔滔还很重视 “人才”。她知道苏轼有才华,虽然苏轼曾因 “乌台诗案” 被贬,但高滔滔还是把他召回京城,让他担任要职;她还鼓励大臣们 “直言进谏”,只要是对国家、对百姓有利的建议,她都会认真听取。当时的百姓都称赞她是 “女中尧舜”,《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这一时期 “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府库充盈”,这背后离不开高滔滔的智慧和魄力。

元祐八年(1093 年),宋哲宗已经 20 岁,能够独立处理朝政了。高滔滔知道后,主动提出 “归政”,让宋哲宗亲政。大臣们都劝她:“太后您经验丰富,还是再辅佐陛下几年吧。” 高滔滔却摇头:“陛下已经长大了,该自己处理朝政了,我不能一直把持权力,影响陛下的成长。”

归政前,高滔滔还特意召见宋哲宗,对他说:“陛下亲政后,要记住‘仁政’二字,多听大臣们的意见,多关心百姓的生活,不要轻易发动战争,要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宋哲宗点头答应,说:“母后的教诲,儿臣记住了。”

归政后的高滔滔,回到了慈寿宫,过上了悠闲的生活。她不再过问朝政,每天只是诵经念佛,偶尔和身边的宫女聊聊天,或者去看望曹太后(此时曹太后还在世)。可没过多久,高滔滔就病倒了,宋哲宗每天都去看望她,亲自给她喂药,像小时候高滔滔照顾他一样。

元祐八年(1093 年)九月,高滔滔去世,享年 62 岁。宋哲宗悲痛万分,下旨辍朝三日,追封高滔滔为 “宣仁圣烈皇后”,还特意为她修建了豪华的陵墓,与宋英宗合葬在一起。《宋史・后妃传》记载,高滔滔去世后,“百姓巷哭,罢市三日”,可见百姓对她的爱戴有多深。

在北宋历史上,高滔滔是公认的 “贤后”。她一生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从一个皇宫里的小女孩,成长为临朝听政的太后,始终保持着 “节俭、贤德、不恋权位” 的品质,被后人称为 “女中尧舜”。

《宋史・后妃传》对高滔滔的评价极高:“宣仁圣烈皇后垂帘听政,进贤退奸,兴利除害,海宇晏然,宋室之盛,庶几贞观之治。” 意思是高滔滔临朝听政期间,提拔贤能,罢免奸臣,兴办有利之事,消除有害之政,天下太平,宋朝的兴盛,几乎可以和唐太宗的 “贞观之治” 相比。

高滔滔的一生,不仅为北宋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为后世的太后树立了榜样 —— 她不恋权位,主动归政;她节俭贤德,关心百姓;她重视人才,虚心纳谏。在男权至上的古代社会,高滔滔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证明了女性也能在政治舞台上发光发热,成为一代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