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借老农稻谷写下欠条,72年后老农获得军队巨额补偿

发布时间:2025-04-13 07:16  浏览量:2

"饮水切记要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感恩,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美德。

古有淮阴侯韩信回报漂母一饭千金的报恩故事,后有大数学家华罗庚道:"人家帮我,永志不忘"的深刻感念之心;再到红军时期八路军坚守"借东西要还"的原则底线。

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饮水思源,最可爱的八路军们做到了。一直以来,我们亲爱的红军秉持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原则,与各地农村的老百姓们打成一片。

伟人更是亲自为当地的村民们挖井,因此小学课本也有一个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句子: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惦念着主席。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面对群众,也就选择了怎么样的一种结果。

有借必还,体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们与众多农民们打成一片的美好关系,更是我党解放战争获得完全胜利的第一要义。

把百姓当成亲兄弟,所以大家要明算账。军队向百姓借钱这件事,也许在众多人视角中是十分奇异的事情,从来只有征收、征用而不是借,换句话说,这就是明摆着"取之于民"

但我国八路军们并非如此,他们深刻理解体会到中国农民子弟的困苦,但迫于经营军队的需要,也不得不取之于民,于是他们定下了一个规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东西必须要还。

无论是抗战期间还是解放期间,八路军们都会向人民群众打借条,这些借条的内容以借粮、借款为多。

也许大家觉得这十分不可思议,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军借民资"是常有的事。举个例子,著有两把菜刀走天下之称的贺司令,也曾是一名"债务人"

1945年正值抗战胜利结束与解放战争开端时期,此时的中国八路军刚刚结束在抗战上的浴血奋战,各类军需、军用以及后方物资疲敝,而解放战争的号角声又蓄势待发,为了巩固军队力量,贺司令必须寻求物资以备不时之需。

当时有一位爱国富商从南洋回来,家境还算不错,贺司令经过一番沟通后,得知这位爱国人士名叫周连池

这位周先生还慷慨提出了"捐赠"物资的意愿,却被贺司令拒绝了,贺司令说:"我们军队奉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词之中的歌词,绝不能轻易拿老百姓的东西。"

于是贺司令写下了一张清晰明白的欠条,注明债务人是八路军贺司令,借条上写道:借爱国人士周连池先生大米陆拾肆斗,大肥猪壹条、银元肆佰贰拾块、铜钱伍佰块、小钱十贯,待祖国统一时来中央。署名:八路军贺司令。

人情归人情,数目要分明。八路军们一直坚守着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事理念,承诺必定如数归还,怀着感恩的心对待每一位如亲子弟般的老百姓。

"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我们都知道,无论是生死攸关的解放战争,抑或是满满家国情仇的抗战,与敌方军队一对比就可以发现:我们爱戴的军队不一定是军备最优良的,但一定是最受百姓爱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军队诚实守信,懂得感恩,从不欺凌百姓,也不掠夺物资。

当需要被施予帮助时,他们会板板正正立字据、借条,并且清楚明白地写明联系方式与"债务人",让群众放心。所以群众们知道:诚实本分,心怀感恩的人民解放军一定都会信守承诺,有借有还。

时间的浪潮一刻不停向前推进,现正处于发达的和平时代,我国军队和政府不再需要向老百姓借款借粮,但当年那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歌声依旧在耳边传唱。纵然那些被岁月掩埋过去的借条,有许多已经无迹可寻,但只要有发现"欠款",哪怕借条时间长达72年,他们也必定不远万里把当年所借归还到位。

1941年,正值全国抗战民族统一战线时期,各位同胞们都决定联手一致抗战。八路军去到了敌后战场娄烦县,与敌军开始了一场又一场战争。

在如此生死攸关的时间节点,八路军多次向附近马家庄的村民们借用物资,因此马家庄上有一本"公粮簿",专门给村长用于记录八路军与村民的筹借情况。

当中有一条借据如是写道:八路军借村名周模旦稻谷一石。按现在的数据算,一石等于一百斤,一百斤的稻谷在当时生产力如此匮乏的年代也不再是一个少数目,但为了保护国家统一,深明大义的村民还是很爽快就答应了,并没有想太多归还与否的问题。

72年后,当地政府计划开展革命教育,建立革命遗址纪念馆,在从前的村志中找到了这一本蒙尘的"公粮簿",里面夹杂着一卷厚厚的麻纸,翻开一看,里面全都是八路军作战经过此地与当地村民借用的物资的借据和记录

当地政府立马将这个珍贵的发现上报政府,但奈何时间久远,有许多借据已经无从追溯归还,但周模旦一家世世代代生活在此,很快就被追溯到根源。

在同年的四月,政府就下令让当地的武装赶了三十多公里路,将两桶油、两袋大米、三袋大白面粉以及两千元人民币送到了周模旦家的子孙的手中。

村民们激动地说:没想到借出去七十多年,国家真的还会归还给我们,获得了军队巨额补偿!

公粮簿上面一份有一份的借据,都详明地罗列出来。这不仅体现的是军民合作一家亲,也成为了一份珍贵的历史凭证。

感恩与诚信,可以说是国家待人之根本。一路以来,中国军队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做实事。

信用,也是信念,伟大的中华民族从未在任何磨难面前低下过强劲的脊梁,心中却常怀感念恩情的柔软。

施恩与受恩总是相辅相成,有来有往,军民之间建立深厚的情谊,让百姓爱戴军人,军人保护百姓。一起联合保卫自己的国家。

如果说慷慨与爽快是一个中国人宽广的心胸,那么面对保护国家的大前提就是永志不忘的爱国精神。我们要永远相信,为了国家的繁荣发展,施比受总是更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