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铁面县令

发布时间:2025-10-26 21:32  浏览量:7

青州府昌乐县新来了个县令,姓铁名正,字守直。

人如其名,这铁县令到任第一天,就做了一件让全县哗然的事。

那日清晨,铁正带着老仆铁福,主仆二人风尘仆仆赶到县衙。还未进门,就听见里面吵吵嚷嚷。

“王掌柜,您就高抬贵手,再宽限几日吧!”一个老汉苦苦哀求。

“宽限?都宽限你三个月了!今天不把账结清,就拿你女儿抵债!”一个油头粉面的胖子拍着桌子。

铁正眉头一皱,大步走进县衙。只见堂上一个师爷模样的中年人正陪着笑脸给胖子斟茶,全然没注意到他这个新任县令的到来。

“怎么回事?”铁正沉声问道。

师爷这才抬头,上下打量铁正一番,见他穿着朴素,以为是来告状的百姓,不耐烦地摆摆手:“去去去,没看见王掌柜在办事吗?”

铁正不怒反笑:“哦?不知这位王掌柜办的是什么事,竟比县衙公务还要紧?”

那王掌柜斜眼看来,嗤笑道:“哪里来的穷酸,也配过问我的事?”

铁正不慌不忙,从怀中取出官印文书,轻轻放在案上:“本官铁正,新任昌乐县令。现在可以说了吗?”

师爷“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不知大人驾到,小的该死!”

王掌柜也慌了神,赶紧起身作揖:“原来是县尊大人,失敬失敬!”

铁正不理他们,转向那跪在地上的老汉:“老丈请起,有何冤情,慢慢道来。”

老汉泪流满面:“小老儿姓张,在城南开着一家豆腐坊。去年老伴重病,向王掌柜借了十两银子治病,谁知利滚利,如今竟要还一百两!小老儿实在拿不出啊!”

铁正看向王掌柜:“可有借据?”

王掌柜忙掏出一张纸:“有有有,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铁正接过借据,仔细看了看,忽然问道:“王掌柜,这借据上写的是月息三分,按我朝律法,利不过本。你算算,该还多少?”

王掌柜支支吾吾:“这个...这个...”

“本官替你算。”铁正拿起算盘,噼里啪啦一通打,“连本带利,共十五两七钱。张老汉,你可还得起?”

张老汉连连点头:“还得起!还得起!小老儿这就去取钱!”

王掌柜急道:“大人!这...这不合适吧?我们这行有这行的规矩...”

铁正猛地一拍惊堂木:“在昌乐县,朝廷的律法就是规矩!来人,按本官算的数目,让张老汉还钱。多一文,少一文,本官都不答应!”

衙役们面面相觑,还是师爷机灵,赶紧应道:“遵命!”

王掌柜脸色铁青,却又不敢发作,只得悻悻收了银子。

铁正又对师爷道:“你身为衙门师爷,不为民做主,反倒替放高利贷的撑腰,该当何罪?”

师爷磕头如捣蒜:“小的知错!小的知错!”

“念你初犯,罚俸三月,以观后效。若再犯,决不轻饶!”

处理完这事,铁正才正式升堂,与县丞、主簿等属官见面。

县丞姓钱,是个笑眯眯的胖子:“大人一路辛苦,晚上在醉仙楼设了接风宴,还请大人赏光。”

铁正摆手:“不必了。本官初来乍到,还是先熟悉县务要紧。”

钱县丞笑容一僵,又劝道:“醉仙楼是咱们昌乐县最好的酒楼,几位乡绅也都想拜见大人...”

“改日吧。”铁正打断他,“现在,把近三年的卷宗都搬来,本官要一一过目。”

钱县丞与主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安。

这铁县令,看来不是个好糊弄的主儿。

当晚,铁正在后衙翻阅卷宗,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老爷,歇歇吧。”老仆铁福端来茶水,“这昌乐县的水,看来不浅啊。”

铁正叹道:“何止不浅,简直是深不见底。你看看这些卷宗,命案破获率不足三成,赋税征收却年年超额完成。这其中的猫腻,不言而喻。”

铁福低声道:“老奴今日在街上打听,百姓都说这昌乐县有‘三虎’,不好惹啊。”

“哪三虎?”

“一是方才那个王掌柜的姐夫,县尉赵彪,掌一县兵权;二是钱县丞,管着钱粮赋税;三是主簿孙礼,负责文书刑名。这三人在昌乐县盘踞多年,关系盘根错节,前任县令不是被他们拉下水,就是被挤走。”

铁正冷笑:“好啊,本官倒要看看,是他们的爪子利,还是朝廷的王法硬!”

第二天升堂,铁正就给了“三虎”一个下马威。

“赵县尉,去年有三起命案未破,你作何解释?”

赵彪满不在乎:“大人,不是卑职不尽心,实在是那些刁民狡猾得很...”

“哦?那城南李寡妇告她家的田被强占一案,人证物证俱在,为何迟迟不办?”

赵彪脸色一变:“这个...还在调查中...”

铁正不再追问,转而问钱县丞:“钱县丞,去年全县旱灾,朝廷拨下五千两赈灾银,为何账上只有三千两?”

钱县丞汗如雨下:“这个...各项开支都有记录,大人可以查看...”

“本官自然会查。”铁正又看向孙主簿,“孙主簿,去年全县诉讼共一百三十二起,为何有八十多起都是调解结案?朝廷的律法,在昌乐县不管用吗?”

孙主簿支支吾吾:“这个...都是为了百姓和睦...”

铁正猛地一拍惊堂木:“好一个百姓和睦!你们三人,一个玩忽职守,一个账目不清,一个徇私枉法。今日起,停职反省,待本官查明真相,再行处置!”

满堂皆惊。新县令上任第二天就停了三名主要属官的职,这在大周朝开国以来闻所未闻!

消息传出,全县震动。百姓拍手称快,乡绅富户却忧心忡忡。

当夜,铁正书房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小人周富贵,拜见县尊大人。”来者五十多岁,衣着华贵,身后两个仆人抬着一个大箱子。

铁正认得他,昌乐县首富,据说与知府大人都有交情。

“周员外深夜到访,所为何事?”

周富贵笑道:“听闻大人清贫,特备薄礼,以资日用。”说着打开箱子,里面竟是白花花的银子!

铁正面不改色:“周员外这是何意?”

“一点心意,交个朋友。”周富贵压低声音,“昌乐县情况复杂,大人初来乍到,难免有不懂的地方。只要大人行个方便,日后必有重谢。”

铁正忽然笑了:“周员外可知本官为何名叫铁正?”

“这个...小人不知。”

“家父取名时说过,做人要铁骨铮铮,正气凛然。”铁正站起身,声音冷峻,“周员外,把你的银子抬回去。否则,本官明日就把它抬上公堂,让全县百姓看看,你是如何贿赂朝廷命官的!”

周富贵脸色大变,慌忙让人抬着箱子灰溜溜地走了。

铁福担忧道:“老爷,这周富贵在昌乐县势力很大,得罪了他,恐怕...”

铁正凛然道:“我读圣贤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若是怕这怕那,还不如回家卖红薯!”

接下来的日子,铁正雷厉风行,一连查办了数个欺压百姓的衙役,平反了三起冤案。百姓称他为“铁面县令”,纷纷送来万民伞。

但这天,铁正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案子。

告状的是个年轻女子,声称自己被周富贵的儿子周通强奸。但周家矢口否认,反告女子诬陷。

开堂审理时,周通一脸无辜:“大人明鉴,那日我在朋友家饮酒,根本没见过这女子。”

周家还带来了几个“证人”,都信誓旦旦说周通当时与他们在一起。

女子哭诉:“那日民女去城外寺庙上香,回来的路上被周通拖入林中...民女拼命反抗,扯下了他腰间的玉佩!”

说着呈上一块玉佩,上面果然刻着一个“周”字。

周通笑道:“这玉佩我早丢了,定是被她捡去,用来诬陷我!”

铁正仔细观察周通,发现他脖子上有几道抓痕,问道:“你脖子上的伤是怎么回事?”

周通神色慌张:“这个...是被家里的猫抓的。”

铁正不再多问,宣布退堂,三日后再审。

回到后衙,铁正对铁福道:“你去找最好的郎中,问问猫抓的伤痕是什么样子。”

铁福心领神会。

第二天,铁正微服出访,来到女子所说的案发地点。在树林中,他找到了一处被压倒的草丛,还有一块撕碎的布料。

“老爷,这里有血迹!”铁福叫道。

铁正仔细查看,又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个香囊,里面装着几味药材。

“这是安神用的药材。”铁正沉吟道,“看来,那女子说的是实话。”

三日后再审,周家依然咬定是诬告。这时,铁正请出了老郎中。

“根据老夫行医四十年的经验,周公子脖子上的伤痕,绝非猫抓,而是人指甲所伤。”老郎中斩钉截铁。

周通脸色大变。

铁正又拿出香囊:“这是在案发现场找到的,里面的药材,与女子所说她为母亲配的安神药完全一致。周通,你还有何话说?”

周通还在狡辩:“这...这香囊也可能是别人掉的...”

“看来你是不见棺材不掉泪。”铁正冷笑,“传证人!”

一个战战兢兢的年轻人被带上堂来,正是那日与周通一起饮酒的朋友之一。

“小人...小人作证,那日周通提前离席,说是去...去办点事...”

周通瘫软在地,终于认罪。

案子了结,周通被判流放。周富贵恨得牙痒痒,却无可奈何。

然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这日,铁正接到知府公文,说朝廷派了钦差大臣巡查各州县,不日将到昌乐县。

钱县丞等人顿时活跃起来,四处打点,准备在钦差面前告铁正一状。

钦差到县那天,全县官员乡绅都到城外迎接。为首的钦差姓胡,面色严肃,对铁正不冷不热。

接风宴上,钱县丞等人频频敬酒,说着铁正的“不是”:

“铁大人年轻气盛,许多事不懂变通...”

“是啊,动不动就搬出朝廷律法,弄得人心惶惶...”

胡钦差只是听着,不置可否。

宴席进行到一半,突然堂外传来鼓声。铁正皱眉:“何人击鼓?”

衙役来报:“是一群百姓,说要见钦差大人。”

胡钦差感兴趣道:“让他们进来。”

进来的是几十个普通百姓,为首的竟是那个被铁正救下的张老汉。

“青天大老爷!”张老汉跪地高呼,“铁大人是好官啊!他为我们老百姓做主,严惩恶霸,平反冤狱...这样的好官,我们昌乐县几十年没见过了!”

其他百姓也纷纷跪地:“求钦差大人明察,铁大人是清官啊!”

原来,百姓听说钱县丞等人要在钦差面前诬告铁正,自发前来作证。

胡钦差大受震动,亲自扶起张老汉:“老人家请起,本官自有公断。”

第二天,胡钦差单独召见铁正。

“铁大人,你可知你得罪了多少人?”

铁正坦然道:“下官只知道秉公执法,得罪人在所难免。”

胡钦差叹道:“你在昌乐县的政绩,本官都看到了。但为官之道,刚则易折啊。”

铁正凛然道:“大人,下官读圣贤书,只知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若是为了自保而姑息养奸,下官宁可辞官归乡!”

胡钦差凝视他良久,忽然笑道:“好!好一个铁面县令!本官回京后,定当如实禀报皇上!”

钦差走后,钱县丞等人彻底老实了。他们明白,这铁县令背后有百姓支持,上面有钦差赏识,再也撼动不动了。

铁正趁机整顿吏治,清丈田亩,减轻赋税,昌乐县风气为之一新。

半年后,朝廷嘉奖旨意到来,铁正政绩卓著,升任青州府同知。

离任那天,全县百姓自发相送,从县衙到城门,跪倒一片。

“青天大老爷,您不能走啊!”

“铁大人,昌乐县离不开您啊!”

铁正热泪盈眶,向百姓深深一揖:“铁正在此谢过各位乡亲!望后来者,能如铁正一般,以民为本,公正执法!”

他的轿子走出很远,回头看时,百姓还站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去。

铁福抹着眼泪:“老爷,老奴跟您走南闯北几十年,从没见过这样的场面。”

铁正望着窗外,轻声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得到百姓如此爱戴,我铁正此生无憾了。”

后来,昌乐县百姓为铁正建了生祠,香火不绝。而“铁面县令”的故事,也代代相传,成为清官的典范。

每逢新官到任,昌乐县百姓都会送他四个字:清正廉明。这是铁正留下的精神财富,比任何政绩都更加珍贵。

岁月流转,昌乐县出过不少好官,百姓总说:“这个官不错,有点铁县令的风骨。”

铁正的名字,就这样成了清官的代名词,在青州大地久久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