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账面只有2.2万兵力,康熙为何花了八年时间才镇压下去?
发布时间:2025-05-22 19:13 浏览量:5
#认证作者激励计划#三藩之乱发生前,平西王吴三桂账面上的兵力是2.2万人,所以当他主动提出撤藩的时候,康熙皇帝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下来了。但是事情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三藩之乱爆发后,康熙调集了全国的资源和兵力予以镇压,历时八年才取得胜利。
尽管官方政书《清圣祖实录》的纂修官和总裁官,以及满朝文武都说康熙撤藩是英明的决定,但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撤藩的条件并不成熟。
吴三桂起兵造反是被动行为,在撤藩令下达之前,他始终抱着“自以功高,朝廷终不多夺我滇”,“如明沐英世守云南故事”,无非就是想当一个世世代代的云南王而已,没有夺取大清江山取而代之的野心。
然而吴三桂也有自己的底线,他决心死守云南永为滇王,如果朝廷突破这个原则危及他的利益,那么就会不惜放手一搏,起兵反清,进而夺取川陕黔赣鄂,建立一个和清廷对峙的南北朝局面。
康熙和满朝文武显然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妄想以一纸诏书,就逼迫吴三桂交出兵权和云南地盘,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才有了后面的三藩之乱。
搞不清吴三桂的真实想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康熙帝对吴三桂的实力缺乏客观的评估。吴三桂经营云南多年,有着强大的军力、财力、人力,朝廷根本搞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偏执的认为只要出兵,就可以逼迫吴三桂就范。
从顺治朝开始,吴三桂就刻意隐瞒了自己的实力,兵部的册籍上只记载了吴三桂有“藩下甲兵一万”,投诚兵1.2万。另有四川、湖广新编的援剿四镇,协助云南防务。
此外,云南本省设有永顺等六镇,这些镇都属于绿营编制,有兵士3万人。援剿四镇和云南六镇名义上是归吴三桂节制,但却不是他的“藩下甲兵”,而是属于朝廷的军队。反观清廷却有近60万的绿营兵和20多万八旗兵,和吴三桂的2.2万兵力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吴三桂实际拥有的将士,并不只是2.2万人,他自崇祯末年开始一直驻守山海关,降清后他原先的部属很多被解散或打乱,仅带领一万精锐的关宁铁骑随清军南征北战。因此一旦决定对抗清廷,吴三桂从未经编入官方册籍的老部下中征召几万名壮丁入伍,是轻而易举的。
此外,吴三桂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还可以临时招募大量军队,甚至还能促使援剿四镇及云南总兵官的绿营归附于己。
所以当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宣布反清时,吴三桂便在几天时间内带领二十余万军队离开昆明,进取贵州,这些情形是康熙帝所没有预想到的。
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源自经济实力,云南是个穷省份,康熙朝征收的赋税不到全国总数的2%,在朝廷看来,就这么一个穷省绝对是难以供养大量军队的。
而事实情况是,吴三桂在云南经营多年,横行暴敛,他不但将明黔国公沐英的土地财产占为己有,还圈占了大量的民田。此外,他又私下和西藏的达赖喇嘛以及蒙古进行茶马贸易,利用手中的权力,广征关市,开矿榷盐井,通过种种手段聚敛钱财。吴三桂的这些敛财行为以及雄厚的财力,在起兵造反之前,朝廷根本不知晓。
至于吴三桂军队的战斗力,朝廷更是认知不足。他藩下的一万甲兵,是从辽东几万子弟中挑选出来的精锐之士,既能打仗又绝对忠诚,论战斗力他的一万甲兵对阵皇太极时期的一万八旗精锐,丝毫不逊色。
投诚吴三桂的1.2万名士兵,原系大西军的降兵,马宝等总兵皆系身经百战的猛将,这2.2万名兵士组成的军队,在当时是八旗绿营难以对抗的劲旅。
康熙继位时,全国已经基本统一,国家也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事,皇帝乃至大臣的思维仍坚定地认为满洲甲兵天下无敌。殊不知当时的八旗军战斗已经严重下滑,而肩负安邦定国统军征战的亲王、郡王、贝勒等,已经是爱新觉罗氏家族第三代乃至第四代人了,和多尔衮、多铎等开国功王已经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满洲统兵将领也非昔日的万人敌的费英东、额亦都、扈尔汉、扬古利。因此当清军开向前线与吴三桂军队作战时,才发现根本不是对手,大战一起,怯战畏敌,动辄潜逃。
与清军战斗力下滑形成对比的是,当时的国家财政也不足以支撑一场高烈度、大规模的战事。撤藩之前,户部尚书米思翰就信心十足地宣称,“军需内外协济,足支十年,可无他虑”。
然而仗打到第四年,国库存银就从康熙十二年的2135万两,降至530万两,第五年的军费开支已经没有着落了。如果不是康熙帝采取增赋、停俸、卖官等应急措施,这个仗早就打不下去了。
最让康熙意想不到的是,国内的民心官意也出现了重大的分歧。康熙继位后确实是爱养兵民,厚待汉官,他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受万民爱戴、群臣效忠的好皇帝。
不料吴三桂起兵,一年之内,就有一大批文臣武将归附叛军,不久,广东、福建二藩也起兵响应吴三桂。
可以看出,康熙皇帝下达撤藩令的时候是有欠考虑的,既不知彼也不知己,如果他能够沉下心来通盘地进行考虑,或暂缓撤藩或另图他策,那么就不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如此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