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古方 四代传承——让红色根据地的中医药非遗“活”在当下
发布时间:2025-10-28 09:24 浏览量:9
谭湘岳
从为红军疗伤的曾祖父,到抗美援朝救治战友的父亲,再到放弃澳洲绿卡归国创业的后辈……岳阳袁氏家族的中医传承,跨越一个半世纪,历经战火与时代变迁,将一味治疗眩晕的祖传秘方,淬炼成造福数万患者的非遗产品。
这背后,是怎样的信念与坚守?
深夜急诊,见证百年秘方效果
2021年的元宵夜,喜庆的团圆饭余味未散,退休的余先生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外侄女小喻的眩晕症再次发作,且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天旋地转,上吐下泻,一家人手足无措。
余先生听闻后,一个电话打给了袁氏家族的中医传承人袁俊。彼时,袁俊正在家中招待宾客。获悉情况后,他立即承诺:“这边结束后我马上过去。”晚上8点,袁俊携带两只鸽子和一个纱布药包赶到。
把脉,确诊。随后,袁俊走进厨房,将药包与鸽子一同放入砂锅中细火慢炖。“人体自有大药,关键是唤醒自愈力。”药香弥漫中,他叮嘱服药时间,语气笃定。
结果令人惊叹:凌晨1点,小喻已能自行起床洗漱;次日清晨服完剩余汤剂,她精神焕发地换上职业装上班去了。更神奇的是,困扰她多年、每年发作五六次的眩晕症,在此后4年多里,再未复发。
“还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好!高手在民间!”余先生的感叹,道出了这则现代都市故事背后的古老智慧。
根植红土,医者仁心写就传奇
这智慧的源头,需回溯至1868年岳阳渭洞山区。袁俊的曾祖父袁以桢,在此出生。袁以桢天资聪颖,因缘际会得到一位张姓道医倾囊相授。年复一年,袁以桢逐渐精通道医技艺与中药炮制。
面对令患者痛苦不堪的眩晕症,袁以桢立志攻克。他以《本草纲目》为指南,上山寻药,反复实践,研制出治疗眩晕症的基础药方,名噪一方。他还拓展医术,对跌打损伤、带状疱疹等外在痛疾,研制外用涂剂。因其医术高明、心地慈悲,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当时的土地革命风起云涌,柘港洞为红十六军的根据地,袁以桢利用医术救治负伤的红军战士,成为湘北特委驻地的一代名医。袁以桢因此被国民党县党部视为眼中钉,于1931年不幸被害。
10年后,战时岳阳临时县府迁至渭洞山区。当时的县长从百姓口中得知袁以桢的医德医术,亲自为其题词赞曰:“幼读壮耕,晚精医理,起死回生。”
家国沉浮,不改医者济世本色
袁以桢之子袁松涛,被父亲送往长沙接受新式教育,后参加北伐军,因有文化、作战勇敢且能用祖传医术造福将士,官至营长。父亲被害后,袁松涛回乡组建武装力量守护家园,并投身抗日。在时代洪流的十字路口,他于1949年审时度势,率部起义,为岳阳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袁松涛之子袁国栋,16岁时遭遇家庭变故,但家学渊源已深植于心。他参军入伍,成为志愿军一员赴朝作战,不仅英勇作战,更用家传医术救助负伤战友。转业地方后,始终以医术济世,即便在特殊年代承受巨大压力,也未曾改变医者仁心。
2010年,袁国栋携子袁俊拜访同窗好友、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毛致用。毛致用鼓励袁俊:“好好学习,将中医事业传承并发扬光大,多为人民作贡献。”这份嘱托,成为袁俊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归来传承,让古老非遗焕发新生
袁俊是家族第四代传人,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并获得了国家认证的中医师、中药药剂师等资质。他的人生本有多重选择,且已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功。但对家传医术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是他最深的情结。
2013年,他移民澳大利亚。但是爱国情怀与传承使命让他无法安心留在海外。2016年,他毅然放弃澳洲绿卡,回到家乡岳阳,招贤纳士,创办湖南承袁堂中医养生有限公司。
袁俊将祖传秘方与现代科技深度结合,成功研发出“承袁一晕”(调理眩晕症)、“承袁一压”(调理高血压)、“承袁一醒”(调理脂肪肝)、“承袁一喷”(治疗皮肤病)等系列产品。经过数万例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他带着这些成果走上法国中医药大会、中马中医药高峰论坛等国际学术舞台,发表的论文获得国际同行认可。
如今,袁氏祖传医术已成为岳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袁俊,这位曾经的岳阳市政协委员、岳阳楼区人大代表,本可安享晚年,却选择继续奋斗。
“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我定当竭尽全力发扬光大。”袁俊的誓言,铿锵有力。这不仅仅是一份家学的传承,更是一个让中医药非遗在新时代赓续荣耀、服务大众的宏大叙事。
这条路,他仍在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