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蓝田墓碑发现始末
发布时间:2025-10-28 18:38 浏览量:9
蓝田,字玉甫,号北泉,即墨城里人,生于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时南京刑部侍郎蓝章之长子。
蓝田自幼聪慧,童辈无能出其右,山东提学沈钟奇赏识蓝田说:“不期即墨之乡,而产蓝田之玉。”蓝田从此名扬齐鲁,遂被荐于京师太学。
嘉靖二年,即1523年登二甲进士,嘉靖三年,即1524年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因廷议“大礼”被嘉靖皇帝廷杖,嘉靖四年,即1525年,出任陕西巡按,因为其父蓝章曾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任陕西巡抚达4年之久。
蓝田到任后,尽修其父任巡抚时之旧政,让民休养生息,一时间边境靖宁,人民安居乐业,因而深受三秦父老爱戴,当地人赞其父子曰:“一按一抚,一子一父,虏不犯边,民得安堵。”
后在其父蓝章病逝蓝田返乡守制其间,曾被他参劾过、已掌都察院务的张璁、给事中陈洸等乘机上疏参劾蓝田,罗织罪名,对他进行诬陷报复,使蓝田被逮入济南大狱,革职问罪,经多方解救,方得获释,遂被罢归乡里。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病故于即墨故里。
那么蓝田死后埋葬哪里呢?
同治版《即墨县志》明确记载“侍郎蓝章墓,县北五里,子御史田附葬”,也就是说,蓝田死后葬在其父墓园里,蓝章作为朝廷正二品大员,死后享受殊荣,嘉靖皇帝赐葬,并御书“情厥身修”,这在即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父子一抚一按,彪炳千秋,因此墓园的规格之高也是其他即墨望族墓园所罕见。
墓区占地两亩余地,周边建有围墙,有专人世代守墓,整个墓区地势水绕云从,藏风聚气,松柏阵阵,古木森森,院内有牌坊,石翁仲二,文武各一,石虎、石羊、石马、石望柱各二,蔚为壮观,这一点可以从日本人早年拍摄的照片中看出。
时间过去了400多年,也就1958年,中国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在那场运动中,人民群众热情高涨,能拆的拆,能砸的砸,把有形的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蓝田墓也没能幸免,残碑断垣淹没在荒烟漫草间,不知所踪。
九十年代末,即墨枣杭村一位姓王的退休老教师,一天从村南一座小石桥下偶尔路过,发现桥下的石碑有字,字体硕大隽秀,不是普通人家所有,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在水利局上班的儿子——王工(水利局副总工程师,简称王工)。
王工拿着手电筒带着儿子一起去桥下查看,发现石碑被当做桥面担在小桥上,字体朝下(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石刻墓碑没被磨损毁坏),打开手电筒,几个字在光束下清晰起来“河南道监察”,其余漫漠不清,因为是断碑,一部分碑面压在石头上,只能看到这么多了。
有一定文物知识的王工,回家后就找出韩乃桂老师赠送自己的《即墨走笔》查阅,果然找到了关于蓝田嘉靖年间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的记载,心中非常激动。
大约在2000年左右,王工在单位和同事李所长谈起此事,李所长非常感兴趣,说认识文化局的官员,当即给文化局的朋友打电话,并由王工亲自带他们去现场查看,发掘。
文化局的两名工作人员带着相机现场拍照,记录,然后组织人员把发掘出来的两块残碑运走。
2013年夏,即墨老城区拆迁在即,我和姜泽华先生相约,去老城区走一走,作最后的凭吊。博物馆陈海波副馆长热情相陪,先看了葆光堂,再游览老县衙,在老县衙三堂屋后,我看见一排石碑排列整齐,还有金人的二次葬棺,追远之心油然而生,正出神间,陈馆说:亵渎先贤,罪过罪过,你看你踩到了什么?我忙看脚下踩在一块石碑之上,拂去草叶赫然写着:河南道监察。另一块写着:明嘉靖癸未。
蓝田是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二甲第61名进士,那么综合这两块残碑的信息,陈馆长说完整的蓝田墓碑应该是这样的:明嘉靖癸未进士河南道监察御史蓝田之墓。
我心里想,真是有缘,发现蓝田墓碑的水利局王工和我同住一个小区,是多年的好友。庄子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世间万物冥冥中自有定数,这就是有缘人做有缘事吧!
记得儒家有句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就说才干得到施展的时候,要勇往直前,才干得不到施展的时候要退藏于密,而在心态上,无论用之还是舍之都要做到无怨。这一点,蓝田作到了,在朝廷之上,不畏权贵,伸张正义,回乡后,忠义厚道,仗义疏财。
蓝田一生诗书交游,文思敏捷,一生著述颇多,著有《北泉集》,《东归倡和》,《白斋表话》,《蓝侍御集》,《南征题稿》,《西巡题稿》等诗文集,被人们誉为“万言倚马才”。其中《北泉集》被收录纪晓岚编纂的《四库全书》。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过:即墨,一座历史悠久的沿海开放城市,圣贤辈出,钟灵毓秀,令人无限憧憬和神往。先贤蓝田作为即墨历史文化的代表人物,正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
随着古城的重建开放,相信不久大家就能看到蓝田的墓碑,这块墓碑,不仅仅记载了一个名字和官职,更重要的是承载了一段即墨的历史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