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苏东坡:品传奇人生,悟诗意哲思

发布时间:2025-10-28 19:56  浏览量:9

不知从何时起,诗词如同一股潺潺的清泉,缓缓流入我的心田,我渐渐喜欢上了这蕴含着无尽韵味的文学形式。每每捧读诗词,我便如同置身于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被它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意境所深深吸引。那灵动的文字,或描绘出壮丽的山河,或倾诉着细腻的情感,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仿佛有一种无形的魔力,将我带入一个又一个别样的天地。

在这诗词的海洋中遨游时,我结识了大文豪苏东坡。茶朋文友对他诗词的讲述,如同一位亲切的导游,引领我走进了苏轼的世界。他学识渊博,讲解诗词时,能将每首诗的诗意剖析得入木三分,仿佛能穿透千年的时光,触摸到诗人创作时的心境。他对每一位诗人的生平十分了解,讲述起来就像在介绍一位熟悉的好朋友,那些尘封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在他的口中变得鲜活起来。而且他的语言通俗易懂,还十分幽默,常常在不经意间逗得我会心一笑。我边听他讲述边干家务,那些原本枯燥的家务劳动,也因为有了他的讲述而变得充满乐趣,常常让我越干越起劲。一遍听下来,我意犹未尽,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他的书来读。

这本书是由别人把他的录音整理出来的,因此看书时,我仿佛能听到他那充满魅力的声音在耳边娓娓道来,就像在听他现场讲述一样有意思。书中详细地讲述了苏轼一生的经历,不仅有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辉煌成就,还有对他家人的介绍,让读者能够全方位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触,一步步感受年少成名的苏轼,他那才华横溢的模样仿佛就在眼前;感受因言获罪的苏轼,体会他在困境中的无奈与挣扎;感受劫后重生的苏东坡,领略他在苦难中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们从书本上了解到的苏轼,是一个光芒四射的人物。他是北宋时期的大诗人大文豪,以自成一体的豪放派诗风独树一帜,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概,让无数人为之倾倒;他的书法飘逸豪迈,笔锋中尽显他的潇洒与不羁;他还是一位造福百姓的地方官员,在任期间,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实事,深受百姓的爱戴。然而,这些都只是我之前了解到的苏轼的冰山一角。读完本书,我对苏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更喜欢苦中作乐的苏东坡。

苏轼在二十二岁时,和二十岁的弟弟苏辙一同考中了进士高第,这在当时是何等的荣耀。他们的才华得到了他的考官欧阳修和当朝皇帝宋仁宗的高度评价,欧阳修曾感慨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宋仁宗也对苏轼兄弟赞赏有加,认为他们是未来的国家栋梁。然而,进入仕途后的苏轼,却卷入了新旧两党之争的漩涡。新党以王安石为首,主张革新,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旧党以司马光为首,主张守旧,认为祖宗之法不可轻易更改。而苏轼却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他认为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都存在着偏激之处。他既不盲目地追随新党的激进改革,也不赞同旧党的一味守旧,这种独特的见解使他在两党之间显得格格不入。而他的性格又是有话就说,不吐不快,常常会在诗词中表露他的一些看法。这也成为了一些有心人的把柄,在他四十四岁时,一场灾难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他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在狱中等待了五个月的时间里,苏轼经历了身心的双重折磨,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最终,他的案件得到了终审判决,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

当一家人来到黄州时,苏轼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他的官职只是一个空头官衔,没有实际的权力和职责,薪水少得可怜。而他平生也没有储蓄的习惯,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的花销成了最大的问题。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苏轼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他除了把不多的积蓄按计划分配,还申请了城东一块五十亩的荒地。他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打,亲自拿起锄头,开荒种地。他自称“东坡居士”,从此,苏东坡这个名号就渐渐传开了。在一般文人看来,开荒种地是不体面的事,他们认为文人就应该舞文弄墨,而不是从事体力劳动。可是苏轼却与众不同,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他认为,谁说文人不能种地,又有谁规定种地丢人现眼?没有饭吃,就得种地,收割庄稼,就有饭吃,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他用自己的行动打破了传统文人的束缚,展现了一种脚踏实地、自力更生的精神。

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不仅是一个平凡的养家糊口的劳动者,更是一个善于在劳动中寻找审美趣味的文人。他在田间劳作时,常常会被大自然的美景所打动,那些朴实的田园风光,在他的笔下变成了一首首优美的诗词。他还发明了美食东坡肉、东坡羹,将生活中的苦难化作了舌尖上的美味。他用乐观的心态和独特的创造力,让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文人的本分,在劳作之余,他专心著书,一两年内完成了对《论语》《周易》的注释工作。他还发明了一套健身之法,保持着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他的这种生活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苏东坡。

苏轼曾说过:“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的天真赤诚,让他能够与不同阶层的人交往,从他们身上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力量。他的雅俗共赏,使他的诗词不仅在文人雅士中广为流传,也深受普通百姓的喜爱。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北宋的文坛,也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他后半生一直在经历宦海的沉浮,为官四十年,被贬三十三年。他曾说过,“问余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这看似平淡的话语,却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在被贬的这些地方,他并没有消沉颓废,而是积极地为当地百姓谋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他在黄州时,带领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在惠州时,他修建了苏堤,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在儋州时,他传播文化知识,培养了许多人才。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官之道,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他不被外界的困难所吓倒,依然从容地前行,展现出了一种豁达超脱的心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风雨过去,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时,他回首往事,发现一切都已释然,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都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已。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苏轼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苏轼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是选择一蹶不振,还是勇往直前;是选择郁郁寡欢,还是笑对人生。

苏轼用他的一生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回答。他让我们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比起文人苏轼,我想大家更喜欢笑看人生潇洒大气的苏东坡。他的传奇人生,就像一首壮丽的史诗,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的诗词,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阅读《苏东坡》这本书的过程中,感受他的魅力,领悟他的智慧,汲取他的精神力量,让自己的人生也变得更加精彩。(王仕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