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男子深夜回家,见小妾与陌生男子谈话,马上拿笔写休书

发布时间:2025-10-29 09:10  浏览量:9

晋代太康年间,河内郡温县有一书生名叫张允文,出身书香门第,家道虽不及祖上显赫,却也颇有资财。张允文年方二十有五,已考取举人功名,在当地小有名气。

这年春天,张允文娶了城中苏家小姐苏芸为妻。苏芸温婉贤淑,知书达理,过门后持家有道,与允文相敬如宾。然而好景不长,半年后苏芸染上怪病,终日咳嗽不止,遍请名医皆束手无策。

张母心急如焚,唯恐张家香火无继,便催促允文纳妾。允文本不愿,但见母亲日日垂泪,妻子也苦劝,只得应下。

经媒人说合,纳了城南柳家女儿柳如眉为妾。柳家本是商贾之家,家境殷实,如眉年方十八,生得明眸皓齿,姿容艳丽,且通晓音律,尤擅琵琶。

如眉过门后,对张母孝敬有加,对苏芸也以礼相待,张家上下无不称赞。唯独允文总觉得如眉眉眼间藏着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机巧,不如苏芸质朴真诚,故而对她始终相敬如宾,仍日日陪伴苏芸左右。

这日,允文接到同窗来信,邀他前往洛阳参加文会。允文本欲推辞,苏芸却劝道:“夫君正值壮年,当多结交天下才俊,岂可因我这一病躯困守家中?”

如眉也在一旁帮腔:“姐姐说的是,夫君且放心去,家中自有妾身照料。”

允文见二人皆劝,便收拾行装,带着书童前往洛阳。

文会为期三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允文在会上一诗成名,被众人追捧,本该多留几日,却因惦记家中病妻,婉拒众人挽留,提前返家。

这一日,允文回到温县时已是深夜。城门早已关闭,幸得守门吏识得他,破例放行。

时值仲夏,月明星稀。允文穿过寂静的街道,来到自家宅院前,见后院小门虚掩,心中诧异。他示意书童先去敲门,自己则悄悄从小门进入,想看看究竟。

绕过假山,忽听如眉居住的翠竹轩中传来人声。允文悄悄走近,透过窗缝,见如眉正与一陌生男子低声交谈。

那男子背对着窗户,看不清面容,只听他道:“...此事万万不可心急,须得循序渐进...”

如眉声音哽咽:“可我实在等不得了,姐姐病情日益沉重,我怕...”

男子叹道:“你心善我知,但若此时泄露,只怕前功尽弃。”

允文在窗外听得心头火起,暗道:“好个贱人!我才离家几日,就敢私会男子,还假惺惺称苏芸为姐姐!”

他本想立即推门而入,捉奸在床,转念一想,自己身为举人,此事若传扬出去,颜面何存?不如明日找个由头,一纸休书打发她走便是。

想到这里,允文强压怒火,悄悄退出后院,转到前门,故意大声呼唤书童敲门。

管家开门见是主人归来,忙迎入内。如眉也匆匆从后院赶来,面色略显慌乱,强作镇定道:“夫君怎么提前回来了?也不派人送个信,妾身好准备迎接。”

允文冷笑:“怎么,嫌我回来得不是时候?”

如眉一怔,低头不语。

次日一早,允文便到书房,挥毫写下一纸休书,理由只写“妇德有亏”四字。写罢,命丫鬟唤如眉前来。

如眉接到休书,面色惨白,颤声道:“夫君这是何意?妾身有何过错,竟遭此羞辱?”

允文冷然道:“你自己做的好事,何必问我?念在夫妻一场,我不当众说破,你自回娘家去吧。”

如眉泪如雨下,跪地哭诉:“夫君明鉴,妾身自入张府,恪守妇道,从无半点越矩之行,何以无故见弃?”

允文见她不肯认罪,更加恼怒,拍案道:“昨夜与你私会的男子是谁?还要我当面指证不成?”

如眉一愣,随即恍然,急道:“夫君误会了!那是...”

“不必多言!”允文打断她,“速去收拾行装,我已备好轿子,即刻送你回柳家。”

如眉见允文态度坚决,知辩解无益,含泪叩首:“夫君既不容妾身分辨,妾身只好离去。只求夫君好生照料姐姐,她...”话未说完,已泣不成声。

如眉去后,允文余怒未消,径自往苏芸房中探病。苏芸见只有他一人,问道:“如眉今日怎么没来?”

允文不欲多说,只道:“她身子不适,在房中休息。”

苏芸叹道:“这孩子近日为我操劳过度,怕是累着了。夫君该好生体恤她才是。”

允文含糊应下,心中却道:“她这般虚伪做作,竟连病中的芸儿都骗过了。”

三日后,允文才将休弃如眉之事告知苏芸。苏芸大惊,连问缘由,允文只不肯说。苏芸心急之下,咳嗽加剧,竟昏厥过去。

允文慌忙请来大夫,诊脉后,大夫面露喜色:“怪哉!夫人这病竟有好转之象,脉象比半月前强劲多了。”

允文不信,又请了另一位名医来看,诊断相同。不过旬日,苏芸果然日渐好转,咳嗽渐止,面色也红润起来。

允文欣喜之余,不免疑惑。这日整理书房,偶然在如眉常坐的榻下发现一纸药方,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药材与服用方法,笔迹秀丽,正是如眉手笔。

允文拿着药方去问苏芸,苏芸见之垂泪:“果然是她!夫君,你冤枉好人了!”

原来如眉娘家世代经商,曾结识一位游方神医。如眉见苏芸病重,暗中写信求助,那神医回信开了一副药方,但需一味罕见药材“血灵芝”做引。如眉兄长柳如风经商四方,费尽周折才在巴蜀深山中寻得此药,那夜正是亲自送来。

“那日如眉再三恳求兄长莫要声张,怕药无效,空惹期待。又怕我知道她暗中破费,心中不安。”苏芸泣道,“她为我耗尽私房钱购药,你却因疑心而休弃她,叫她如何不伤心?”

允文如梦初醒,悔恨交加,当即备马赶往柳家。

到了柳家,却见门户紧闭。邻人告知,柳家三日前已举家迁往他乡,不知去向。

允文失魂落魄归家,翻看如眉遗物,在妆匣暗格中发现一封未写完的信:

“...姐姐服药已半月,病势渐轻,神医所言不虚。再服半月,当可痊愈。惟夫君疑我甚深,日前见兄长送药,竟生误会。然妾问心无愧,只待姐姐病愈,自当澄清...若夫君仍不相谅,妾亦无怨,唯愿二人白头偕老,妾身纵死无憾...”

允文读罢,泪如雨下,方知自己一时猜疑,辜负了如眉一片真心。

此后允文四处打听柳家下落,却始终音讯全无。苏芸病愈后,多次劝他续弦,允文坚拒:“我一念之差,辜负如眉,岂可再娶?”

时光荏苒,转眼三年过去。允文赴京应试,高中进士,授官淮南太守。赴任途中,夜宿客栈,忽闻隔壁传来琵琶声,曲调凄婉,竟是当年如眉常弹的《长恨歌》。

允文循声寻去,叩开房门,见一素衣女子怀抱琵琶,虽已憔悴,不是如眉是谁?

二人相见,恍如隔世。如眉告知,当年被休归家,不久父亲病故,家道中落,兄长带她迁居此地,开了一家绣庄度日。

“这些年,我一直暗中打听姐姐消息,知她病愈,心下甚慰。”如眉低声道。

允文愧疚难当,深施一礼:“当年是我糊涂,不辨是非,委屈了你。如今我已知错,望你原谅。”

如眉默然良久,方道:“往事已矣,夫君不必挂怀。”

次日,允文亲往柳如风处赔罪,恳求与如眉破镜重圆。如风初时愤懑难平,见允文诚心悔过,终究应允。

允文修书回家,将此事告知苏芸。苏芸回信极表赞同,亲自安排迎娶事宜。

再娶之日,允文当众向如眉赔罪,重立婚书。洞房花烛夜,允文取出当年休书,欲要撕毁。如眉却拦住他:“留着吧,时时警醒,莫要再因表象而错怪好人。”

允文感慨道:“一纸休书,险些断送良缘。可见眼见未必为实,须得用心体察才是。”

如眉微笑:“夫君能明白这个道理,妾身这些年受的委屈,也值得了。”

此后,允文为官清正,体察民情,深得百姓爱戴。家中二妻和睦,苏芸生下一子,如眉抚养视如己出。每年如眉生辰,允文必亲手书写贺帖,感念她宽厚仁心。

那纸休书,被如眉收在妆匣中,偶尔取出,对子女道:“你父亲当年一时糊涂,写下此物。你等日后处事,当以此为戒,切莫妄下判断,伤了好人心。”

允文在旁听闻,总是面红耳赤,连连称是。苏芸则笑曰:“一纸休书,成就咱家一段佳话,倒也是祸中得福了。”

晚年,允文致仕归乡,将这段经历写成《辨奸录》,告诫世人:“疑心生暗鬼,双眼未必真。休书容易写,真心难再寻。”此书流传后世,警醒无数痴男怨女。

而那把如眉珍藏的琵琶,后来赠予苏芸所生之女。女儿出嫁时,如眉在琵琶背面刻下“用心”二字,愿她牢记家训,莫重蹈父亲覆辙。此琵琶成为张家传家之宝,代代相传,见证着这段休书背后的真情故事。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您已经看完故事,麻烦您点个关注点个赞,举手之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本故事纯属虚构!谢谢观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