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立命之学”解析(6)

发布时间:2025-08-25 06:13  浏览量:9

上接《了凡四训》“立命之学”解析(5)

【译文】

我当初自号“学海”,当天就改号为“了凡”,因为我明白了把控自我命运的道理,而不想再像凡夫俗子那样落入注定的命运之中。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译文】

从此以后,我整天兢兢业业,于是就觉得自己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从前只是悠闲自在、放任自流地混日子,现在我自然有了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言行举止,即使在无人知晓的室内,我也时刻担心会获罪于天地鬼神;遇到别人憎恨我、毁谤我的时候,我也自然能够心境淡然、非常宽容地接受了。

【注释】

①战兢:战战兢兢的样子。惕厉:心存警惕、畏惧的样子。厉,危险。这里指面对危险的样子。《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君子整天自强不息,直到夜晚也心存警惕,这样即使面临危险也不会有任何灾难。”景象:模样。指言行举止。

②暗室:指幽暗无人的室内。屋漏:房屋的西北角。古人往往把床安置在北窗旁边,因房屋西北角的上面开有天窗,以便阳光照入室内,故称“屋漏”。后来人们用“屋漏”指幽静的室内,与“暗室”基本同义。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译文】

到了第二年,我参加礼部主持的带有考核性质的科举考试,孔先生测算我能够考第三名,我却突然考了第一名,他的预测不再应验了,而在秋天的乡试时我考上了举人。然而我的仁义行为还不够纯粹,自我检查还有许多过失:有时候看到应该做的善事却缺乏行动勇气,有时候在救助别人时心里却常常迟疑不决;有时候自己努力去做善事,却又出言不当;有时候清醒时能够约束自我,喝醉后又放纵起来。自己的过失抵消了自己的功德,许多日子就这样虚度了。

【注释】

①算该第三:预测我应该考第三名。

②秋闱(wéi)中式:乡试时考中了举人。秋闱,即乡试。通过这一级考试者为举人。闱,本指宫中小门,科举考试的场地防守严密,称“锁闱”,简称“闱”。正常情况下,秋闱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地点在省城。考试时间一般定在八月,故称“秋试”“秋闱”。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中式,符合标准。也即考中。

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译文】

自从己巳年发下誓愿,一直到了己卯年,历时十余年,三千件善行才圆满完成。当时正跟随李渐庵先生到关中办事,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积累的功德回转给众生。庚辰年回到南方家乡后,才请了性空禅师、慧空禅师等诸位高僧,在东塔寺的禅堂里举办了回向法事。这时我又发下求子的誓愿,也许下了再做三千件善事的诺言。辛巳年便生下了儿子袁天启。

【注释】

①回向:佛教用语。将自己所修的功德、智慧,回头转赠给他人、众生,使大家都能够获取福报,进入庄严佛土。

②男:男孩子,儿子。天启:袁了凡的儿子。本篇就是写给儿子袁天启的。袁天启(1581—1627),初名天启,后改名俨,字思若,号素水。天启五年(1625)进士,授高要(今广东高要)知县,天启七年(1627),因操劳呕血,卒于知县任上。

【译文】

我每做一件善事,随即就用笔记录下来;你母亲不会写字,她每做一件善事,就用鹅的羽毛管,在日历上印下一个红色的圆圈。或者是施舍食物给穷人,或者是买来鸟兽放生,有时候一天印下的红圈多达十几个。到了癸未年的八月,三千件善事已经圆满完成。我又一次邀请性空禅师等高僧,在家里做了一次回向法事。

【注释】

①鹅毛管:指截断后的鹅毛管,用它的断截面印出红色圆形标记。

②买放生命:把鸟兽买来放生。在古代,放生是一件有争议的事情,详见“评注”。

【评注】

放生是指购买被别人捕捉的鸡、鸭、鱼、兔等鸟兽,再放于池沼、山野之中,以挽救它们的生命。佛教称有关放生仪式为放生法会(简称放生会)。佛教认为放生可以积累功德,增寿延年,使自己最终获得解脱。

据记载,中国在先秦时期就有放生习俗,而当时就有人对放生的副作用表示担忧。《列子·说符篇》记载: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应该说,门客的担忧是非常有道理的。虽然放生者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如果大家都去放生,一定会促进捕捉业的兴旺,而真正的受害者还是生灵。袁枚在《放生所》中也描述了他在放生所看到的残酷情景:

我来放生所,刺目尤心惊。鸡饿且啄距,牛呿半陷坑。顽鹅瘦于雀,仙鹿秽若蝇。是谓违物性,桎梏加天刑。放乃未尝放,生不如无生。

放生体现了佛教珍爱生命的大慈大悲之心,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但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把好事办好,千万不可因为鼓励放生反而伤害了鸟兽的生命。

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译文】

这一年的九月十三日,我又发下考中进士的誓愿,并许下做一万件善事的诺言。到了丙戌年果然考中进士,被授予宝坻知县一职。我准备了一本空白簿册,为它起名《治心编》。每天早上起床来到大堂办理公务时,就让家人把《治心编》交给门役,放在桌案上,自己所做的善事恶事,无论大小全部详尽地记录下来。到了夜晚,就在庭院里摆设一张桌案,仿效北宋的赵阅道,点上香,然后把自己所做的一切禀告给天帝。

【注释】

①空格一册:一本空白的簿册。

②赵阅道:即赵抃(1008—1084),字阅道。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北宋名臣。进士及第后,先后任武安军节度推官、中侍御史、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等职。享年七十七岁,追赠少师,谥“清献”。《宋史·赵抃列传》:“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每天晚上,赵抃穿戴整齐,在露天焚香,把一天的所作所为禀告上天,凡是不敢禀告上天的事情,赵抃就不敢去做。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译文】

你母亲看到我所做的善事不多,就会皱着眉头说:“我以前在家里的时候,可以帮助你做善事,所以能够很快完成三千件善事;如今许下了做一万件善事的诺言,县衙里也没有多少善事可做,什么时候才能够圆满完成这一万件善事的任务呢?”夜里我偶然梦见了一位神人,我就对他讲了一万件善事难以完成的原因。神人告诉我:“仅仅只需减轻百姓税粮这一件事情,一万件善事就可以完成了。”

【注释】

①所行:指所做的善事。

②辄(zhé):就,就会。颦蹙(pín cù):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③万行:一万件善事。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译文】

宝坻县的土地,每亩要上缴二分三厘七毫的税银。我对此事进行仔细筹划安排,减少到了每亩一分四厘六毫。我确实做过减轻粮税这件事,所以对神人能够在我梦中提及此事感到吃惊疑惑。刚好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到宝坻,我就把这个梦告诉他,并且向他请教这个梦是否应该相信,幻余禅师回答说:“如果行善之心真诚恳切,即便是一件善事也抵得上一万件善事,更何况是为全县减少税银,使成千上万的百姓获得了福祉呢!”我当即捐出自己的俸银,请幻余禅师在五台山为一万名僧人布施斋饭,并把自己积累的功德转而赠予他们。

【注释】

①二分三厘七毫:指每亩地上缴的税银。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两。

②区处:筹划,处理。

③委有此事:确实有减粮这件事情。委,确实。梦见神人说及减粮的事情,实属怪异,所以下句说袁了凡对此“心颇惊疑”;另外,袁了凡还怀疑减税这一件事情是否真的能够抵上自己所承诺的一万件善事。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译文】

孔先生预测我五十三岁时有灾难,我也从未向神灵祈求过长寿,而那一年竟然平安无事,如今我已经六十九岁了。《尚书》中说:“天命很难相信、依靠,因为天命变化无常。”《尚书》中还说:“天命不是恒久不变的。”这些都不是骗人的谎话。我从自己的经历与《尚书》的言论中明白了,凡是说祸福吉凶都是自己造成的,便是圣贤的言论;如果说祸福吉凶都是天命注定的,那就是凡夫俗子的论调。

【注释】

①有厄:有灾难。厄,灾难。孔先生曾经预测袁了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

②未尝祈寿:不曾向神灵祈求长寿。

③是岁:指五十三岁那一年。是,这。无恙:平安无事。恙,疾病,灾难。

④《书》:指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

⑤天难谌(chén),命靡常:天命很难相信、依靠,因为天命是变化无常的。谌,相信。靡,无,没有。这两句出自《尚书·咸有一德》。

⑥惟命不于常:天命不是恒久不变的。惟,发语词,无义。本句出自《尚书·康诰》。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译文】

你的未来命运,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即便是命运亨通、荣华富贵,你也要经常做好失意落魄的思想准备;即便是十分顺利的时候,你也要经常做好陷入逆境的思想准备;即便是眼前丰衣足食,你也要经常做好应对贫穷的思想准备;即便是受到别人爱戴尊敬,你也要经常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便是家道兴旺、声望很高,你也要经常想着谦卑退让;即便是学问极为优异,你也要经常把自己视为见识浅陋之人。

【注释】

①拂逆:不顺利。拂,违背,不顺利。

②贫窭(jù):贫困。窦,贫穷。

【评注】

袁了凡这段训导儿子的言论,可以作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只有那些能够居安思危、在盛思衰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方面,北宋张知白堪为表率。在张知白担任宰相时,生活依然像从前一样节俭,有人劝他从众,以免被讥为虚伪,张知白回答说:

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其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至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陈录《善诱文·司马温公训俭》)

《宋史·张知白列传》也说:“知白在相位,慎名器,无毫发私。常以盛满为戒,虽显贵,其清约如寒士。”身居宰相高位的张知白坚持节俭的生活,不仅可以使全家生活在物质上无后顾之忧,也为将来可能会出现的贫苦日子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特别是“居位去位、身存身亡”一句,使人备受启迪:虽然我高居相位,但我思想上把自己视为没有任何地位的平民;虽然我还活在世上,但我思想上把自己看作已经死亡的人。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做到“居位去位、身存身亡”,那么他就可以在物质、精神两个层面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译文】

从远处讲,要考虑如何发扬光大祖先的美德;从近处讲,要考虑如何妥善弥补父母的过失。对上,要多想想如何报效国家;对下,要多想想如何造福家庭;对外,要时刻想着救人之急;对内,要时刻防止个人邪念。

【注释】

①盖父母之愆(qiān):纠正、弥补父母的过失。盖,遮盖,掩饰。这里引申为纠正、弥补。愆,过失。如何对待父母的过失,详见“评注”。

②闲己之邪:防备自己的邪念。闲,防备,防止。

【评注】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已成了一门学问。我们这里主要针对本段的“近思盖父母之愆”,谈谈古人如何对待父母的过失。

儒家并不认为对父母百依百顺就是孝顺,相反,如果父母有了错误,子女应该勇于劝谏。孔子认为,对父母百依百顺,并非真正的孝敬;勇于劝谏犯错的父母,不让父母陷于不义,才是真正的孝敬。但在劝谏父母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孔子告诫人们,劝谏父母的语言一定要委婉,如果父母不接受,仍然尊敬他们而不去冒犯他们,即使内心忧愁但绝不抱怨。

《礼记·内则》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说明:“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通悦)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意思是说,父母有了过错,要和颜悦色、低声细语地进行劝告。父母如果不接受,自己还是保持一片孝敬之心,耐心地等到父母心情高兴的时候再次劝告。与其让父母得罪于父老乡亲,宁可反复劝谏。如果父母因为自己的劝告而鞭挞自己,自己也不敢有任何怨恨,照样保持一片孝敬之心。

不与父母发生正面冲突,并不意味着不去弥补、纠正他们的错误,《太平御览》卷五一九引古本《孝子传》,讲了一个故事:原穀的祖父老了,原穀的父母就把老人放在一个破车厢里抬着丢弃在野外,十五岁的原穀苦劝不听,于是就把那个破车厢背了回来。父亲问他要此何用,原穀回答:“以后您老了,我也刚好用得上,不用再做了,所以就顺便背回来了。”父亲听后深感愧疚,于是就把老人接回家用心奉养。原穀引导父母换位思考,使父亲成了纯孝之子,原穀自然更是纯孝之孙。

最后还要说明,儒家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公羊传·闵公二年》)的原则,劝谏、弥补父母的过失是对的,但尽量不讲、少讲他们的过失,更不可为了凸显自己的美德而宣扬父母的过失。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译文】

一定要天天反省自己的错误,天天改正自己的过失;如果一天不反省自己的错误,这一天就会安于自以为是的状态;如果一天没有什么过失值得自己去改正,那么这一天也就无进步可言。天下聪明俊秀的人不少,但其中一些人品德缺乏修养、学业未能提升的原因,就只是因为“因循”二字,结果耽误了自己一生。云谷禅师所传授的把握自我命运的学说,是最为精妙、最为深邃、最为真实、最为正确的道理,希望你能够认真体会并按照这一道理去身体力行,千万不要虚度了自己的一生。

【注释】

①因循:因循旧习,不求进步。

②熟玩:反复、认真地研究、体会。

③自旷:让自己虚度一生。旷,空,虚。《正字通·日部》:“旷,空也,虚也。”

《了凡四训》“立命之学”篇解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