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村干部习近平—— 四十三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同志讲话特别能打动青年干部”》

发布时间:2025-11-12 18:40  浏览量:7

“包村”是干部下沉基层的重要渠道,包村干部更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们不仅直接把国家政策送到群众家门口,还积极搭建乡村治理平台,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提升治理效能,有力巩固了党的执政根基,成为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数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从政时,就曾担任正定县西柏棠乡塔元庄村的包村干部,为这个小村庄倾注了大量心血,与当地群众建立起了极其浓厚的情感。曾任正定县西柏棠乡团委书记、同为塔元庄村包村干部的王勋涛在《学习时报》刊发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中,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塔元庄的点点滴滴,至今仍历历在目。

传承“包村”情,走实振兴路。王勋涛回忆:“当时县委领导都划片‘包村’,正定县西柏棠乡塔元庄村就是习书记‘包’的村。因为我当时是乡里的干部,也和其他乡干部‘包’了这个村,常去塔元庄。我发现,塔元庄村干部和群众对习书记的感情特别深——习书记啥时候上塔元庄来的,他在塔元庄查看了什么地方,跟村里男女老少聊了啥,在谁家吃的粗茶淡饭,为村里办了啥事——这些点点滴滴,直到今天,30多年过去了,他们都记忆犹新。”吃农家饭、聊家常话,倾听百姓心声,与群众建立血肉联系……习近平不仅为包村干部的工作作风树立了标杆,更彰显他一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务实作风和久久为功的历史担当。塔元庄人民对往事时隔几十年仍记忆犹新,正印证了唯有真心为民办实事,才能在人民心中刻下丰碑。在新时期的脱贫攻坚战中,习近平高度重视驻村工作,他曾指出:“派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这些举措都有了,关键是要夯实,发挥实效。第一书记要真扶贫,扑下身子在这里干。”乡村振兴是长期历史任务,我们必须传承好“包村联户”中蕴含的群众路线法宝,让干部沉下去,用扎实的工作让民心暖起来。

一声“老书记”,一汪鱼水情。王勋涛继续向记者讲述道:“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又回到了塔元庄,看望父老乡亲们。长期以来,塔元庄村不但是正定县,也是石家庄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个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村里,乡亲们都又高兴又激动地叫他老书记,习近平总书记也十分高兴。群众的这种感情真的是发自肺腑的。”2008年、2013年习近平两次视察塔元庄村,推动形成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模式。自此,塔元庄村大力发展特色、休闲、绿色农业,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振兴,陆续推出以红色旅游、田园风光、乡村民俗等为特色的乡村游服务,实现了村企联合、共同发展。塔元庄的变迁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群众路线、一任接着一任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典型样本。“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数十年岁月流转,习近平已从当年的“包村”青年成长为人民领袖,变的是岁月与容颜,不变的是他始终如一的为民初心与深沉厚重的人民情怀。一声声“老书记”的深情呼唤,正是群众发自肺腑的认同与拥护。习近平用自身实践告诉我们,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与各项事业的征程中,只有干部与群众心意相通、风雨同舟,才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政声人去后,民意最绵长。王勋涛接着讲述:“习书记离开正定后,最初几年经常在春节期间回来看望大家。习书记每次回到正定来,我们都奔走相告。老百姓和习书记特别亲,他走了以后大家都很想他,这种感情的传递,我们每一个人都切身体会到了。后来,他工作更忙了,关注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回来自然也就少了,但他对正定人民的那种真情,包括我们对他的深厚感情,越来越浓了。”乡亲们“奔走相告”的生动场景,源于“老书记”在正定期间扎扎实实的付出与将人民放在心上的真挚情怀。这也充分证明,真正的政绩不是刻在碑上,而是印在群众心里。领导干部只要真正做到“心系民生、情系百姓”,与群众同甘共苦,就一定能超越时空,赢得人民持久而深沉的爱戴。这份历久弥新的情感,是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最温暖、最动人的诠释,也是我们事业前行最宝贵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包村”情缘,跨越数十载光阴而愈发醇厚。乡村振兴之路,亦是初心守望之路。当无数的“领头雁”如种子般扎根乡土,便能在广袤田野间汇聚起“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磅礴伟力,铸就民族复兴最坚实的根基。(文/学习大军,2025年11月12日):xuexida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