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我娶了患有精神病的妻子,洞房夜她清醒后,我才知捡到宝

发布时间:2025-11-13 10:06  浏览量:6

第一章 八六年的秋,难娶的媳妇

1986年的秋天,冀北农村的风已经带了凉意,田埂上的野草黄了大半,玉米杆被晒得焦脆,一折就断。我叫王建国,那年二十五岁,是王家坳地道的庄稼人。家里三间土坯房,一亩半地,爹娘健在,还有一个已经出嫁的妹妹。按说,这个年纪早该成家了,可我还单着——不是我挑,是实在没姑娘愿意嫁过来。

我们家穷,爹早年在砖窑厂砸伤了腿,干不了重活,家里的顶梁柱就剩我。娘身体也不好,常年药不离口。媒人跑断了腿,说过的姑娘没有十个也有八个,不是嫌我家穷,就是嫌我爹残疾,最后都黄了。娘整天抹眼泪,爹蹲在门槛上抽旱烟,烟锅子敲得石头当当响:“建国,不行就降低点要求,哪怕姑娘条件差点,只要踏实过日子,就行。”

我心里也急。村里和我一般大的,孩子都能打酱油了,每次赶集碰到熟人,人家问“建国,媳妇咋还没着落”,我都觉得脸上发烫。可我也不想委屈自己,更不想委屈人家姑娘,日子再穷,也得找个能真心过日子的。

转机是在九月中旬,媒人张婶找上门来。她进门就搓着手,脸上带着为难又有点神秘的笑:“建国,婶给你寻了个姑娘,就是……情况有点特殊。”

我娘赶紧给她倒了碗糖水:“张婶,啥特殊情况?只要姑娘人品好,能过日子,其他的都不算啥。”

张婶喝了口糖水,慢悠悠地说:“姑娘叫李秀兰,是邻村李家沟的,比你小两岁。人长得周正,手脚也麻利,就是……精神上有点问题。”

“精神问题?”我爹猛地抬起头,烟锅子停在半空,“是啥毛病?疯疯癫癫的那种?”

“也不是一直疯,”张婶解释道,“听说小时候挺好的,后来念到高中,不知道是学习压力大还是受了啥刺激,突然就不对劲了。有时候清醒,有时候就胡言乱语,哭闹不止,还会跑出去找不到人。她爹娘急坏了,到处求医问药,也没治好。现在她爹娘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就想给她找个踏实人嫁了,能有人照顾她,彩礼啥的,一分都不要,还能给你们家贴补点粮食和钱。”

我心里咯噔一下。娶个有精神病的媳妇?村里要是知道了,还不得戳脊梁骨?可我又想起自己的处境,想起爹娘期盼的眼神,心里又动摇了。张婶说李秀兰长得周正,手脚麻利,清醒的时候是个正常人,或许……或许没那么糟糕?

“建国,你咋想的?”娘看着我,眼神里满是期待,“秀兰这姑娘,我见过,确实长得俊,也可怜。你要是愿意,就先见一面,看看再说。”

我爹也说:“建国,别嫌人家。咱们家这条件,能娶上个媳妇就不错了。秀兰要是清醒的时候能过日子,疯的时候你多担待点,也没啥。”

我沉默了很久。一边是村里人的议论,一边是自己的终身大事和爹娘的心愿。最终,我点了点头:“行,张婶,我先见见她。”

几天后,张婶安排我们在镇上的供销社见面。我特意穿了件新做的的确良衬衫,心里既紧张又忐忑。远远地,我就看到张婶带着一个姑娘过来。那姑娘穿着一身蓝布褂子,梳着两条麻花辫,皮肤白净,眼睛很大,确实长得周正,只是眼神有些呆滞,嘴角还带着一丝傻笑,看起来和正常人不太一样。

“建国,这就是秀兰。”张婶拉着姑娘的手,对她说,“秀兰,这是王建国,你看看。”

李秀兰只是看着我,不说话,还是傻笑。我心里有点发凉,这和张婶说的“有时候清醒”不太一样啊。张婶看出了我的心思,悄悄对我说:“她今天可能没太清醒,平时有时候可明白着呢。你别介意,多处处就知道了。”

那天见面,我们没说几句话。李秀兰一直呆呆的,偶尔说几句莫名其妙的话,我只能尴尬地应着。回家的路上,我心里五味杂陈,有点想打退堂鼓。

可我娘却很满意:“秀兰长得多俊啊,就算有点毛病,只要能生儿育女,能过日子,就比打光棍强。建国,听娘的,这门亲事定下吧。”

我爹也劝我:“人家不要彩礼,还贴补东西,咱们没啥可挑的。秀兰可怜,你娶了她,好好待她,说不定她的病慢慢就好了。”

村里的人听说我要娶个精神病媳妇,议论纷纷。有的说我傻,有的说我没办法,还有的嘲笑我“娶了个疯子”。我心里不好受,但一想到爹娘的期盼,想到自己确实没更好的选择,最终还是答应了这门亲事。

李秀兰的爹娘很高兴,果然一分彩礼没要,还送了我们家一袋面粉、二十斤猪肉,还有五十块钱。婚期定在十月初十,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

婚礼办得很简单,请了村里的亲戚邻居,摆了五桌酒席,都是些家常饭菜。那天,李秀兰穿着一身红衣服,被她娘拉着,脸上还是带着傻笑,眼神呆滞,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村里的小孩围着她起哄,说她是“疯媳妇”,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只能把她护在身后。

送走客人,闹洞房的人也走了,屋子里只剩下我和李秀兰。红烛摇曳,映得房间里一片通红。我看着坐在炕边的李秀兰,她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还是那副呆呆的样子。我心里叹了口气,心想,以后这日子,就这么过吧。

我给她倒了杯温水:“你喝点水吧。”

她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没说话,接过水杯,慢慢喝了起来。

我坐在她旁边,不知道该说什么。气氛很尴尬,我只能看着红烛,心里想着以后的日子。或许,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守着一个疯媳妇,守着一亩三分地,平平淡淡地过下去。

可我万万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第二章 洞房夜的清醒,惊鸿一瞥

夜渐渐深了,红烛烧得只剩下半截,房间里静悄悄的,只有烛火跳跃的噼啪声。我坐在炕边,看着李秀兰。她喝完水,就一直坐在那里,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不再傻笑,眼神也变得有些专注。

我心里有点奇怪,她今天好像和平时不太一样。我试探着问:“你困不困?要是困了,就躺下睡吧。”

她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这一眼,和之前的呆滞完全不同,眼神清亮,带着一丝羞涩,还有一丝我看不懂的复杂情绪。她没有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我帮她铺好被褥,她慢慢地躺了下去,蜷缩在炕的一角,背对着我。我也躺了下来,和她保持着一段距离。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她会不会突然发病,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就这样,我们躺着,谁也没说话。过了大概半个多小时,我以为她睡着了,正准备闭上眼睛,她突然转过身,看着我,轻声说:“谢谢你,王建国。”

我愣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她的声音很轻柔,条理清晰,完全不像平时那个疯疯癫癫的样子。“你……你清醒了?”

她点了点头,眼里闪过一丝泪光:“嗯,刚才人多,我有点害怕,就控制不住自己。现在人少了,我好多了。”

我心里又惊又喜,还有点不敢相信。这才是张婶说的“清醒的时候”吧?“你……你平时都是这样吗?有时候清醒,有时候糊涂?”

“嗯。”她低下头,声音有些哽咽,“我也不想这样。以前我挺好的,高中快毕业的时候,因为一场误会,被人冤枉偷了东西,学校把我开除了,爸妈也骂我,我一下子就受不了了,然后就变成这样了。清醒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心里特别难受;糊涂的时候,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像个傻子一样。”

原来她的病是这么来的!我心里一阵心疼。她本来是个高中生,有光明的前途,却因为一场误会,变成了这样。“那……那你看了医生吗?医生怎么说?”

“看了,好多医生都看了,也吃了好多药,可就是不好。”她抬起头,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绝望,“我爸妈也没办法,只能想给我找个婆家,有人照顾我。我知道,你娶我,是委屈你了。我这样的人,配不上你。”

“别这么说。”我连忙说,“秀兰,我不委屈。你也不容易。既然我们已经结婚了,以后我会好好照顾你,咱们好好过日子。说不定,以后你的病慢慢就好了。”

她看着我,眼里闪过一丝惊讶,还有一丝感动。“你……你不嫌弃我?”

“不嫌弃。”我认真地说,“我觉得你挺好的。清醒的时候,你是个正常人,还念过高中,比我有文化。以后,你要是清醒了,就帮我出出主意,咱们把日子过好。”

她的眼泪掉了下来,顺着脸颊滑落,滴在被褥上。“谢谢你,王建国。我清醒的时候,会好好照顾你,好好做家务,不会让你失望的。”

我们聊了很久。我知道了她的名字叫李秀兰,以前是李家沟中学的优等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本来有希望考上大学,却因为一场冤屈,精神受了刺激,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清醒的时候,她和正常人一样,甚至比一般的农村姑娘更有见识,更聪明;糊涂的时候,就会胡言乱语,哭闹不止,甚至跑出去。

我还知道了,她清醒的时间不一定,有时候能清醒好几天,有时候一天就清醒一两个小时。清醒的时候,她会帮家里做家务、种地,还会偷偷看书、写字;糊涂的时候,就什么都干不了。

那天晚上,她一直很清醒。我们聊到后半夜,她给我讲她以前在学校的事情,讲她喜欢读书,喜欢写字,讲她对未来的憧憬。她的声音轻柔,条理清晰,眼神明亮,完全不像个有精神病的人。我看着她,心里渐渐生出一种异样的感觉。我觉得,我好像捡到宝了。

她不仅长得漂亮,还念过高中,有文化,清醒的时候聪明、懂事,这样的媳妇,就算偶尔糊涂,也比那些好吃懒做、蛮不讲理的姑娘强多了。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的时候,她已经醒了,正坐在炕边,安安静静地看着我。眼神依旧清亮,没有了昨天的呆滞和傻笑。“你醒了?我去给你做饭。”

她站起身,熟练地叠好被褥,然后走进了厨房。我跟着她走进厨房,看着她熟练地生火、淘米、切菜,动作麻利,完全不像个不会做家务的人。

我娘也起来了,看到李秀兰在做饭,还做得有模有样,惊讶得合不拢嘴:“秀兰,你……你清醒了?”

李秀兰回过头,对我娘笑了笑:“娘,我清醒了。以后我会好好照顾建国,好好做家务,不让你操心。”

我娘高兴得眼泪都掉了下来:“好,好,秀兰,你真是个好姑娘。以后建国就交给你了,你们好好过日子。”

那天早上,李秀兰做了玉米粥、炒鸡蛋、还有咸菜,味道很好。我娘吃得眉开眼笑,一个劲地夸她能干。

接下来的几天,李秀兰一直很清醒。她每天早早起床,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她还会去地里帮忙,除草、浇水、施肥,动作麻利,一点不比我差。她还认识字,会记账,我娘让她把家里的开销都记下来,她记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村里的人也发现了李秀兰的变化,不再嘲笑她是“疯媳妇”,反而开始羡慕我:“建国,你媳妇可真能干,不仅长得俊,还会做家务、会种地,比好多正常姑娘都强!”

“是啊,建国,你可真是捡到宝了!”

我听着大家的夸奖,心里美滋滋的。我越来越觉得,娶李秀兰,是我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可我也知道,她的病还没好,随时可能复发。我心里既期待她能一直清醒,又害怕她突然糊涂,做出什么危险的事情。

果然,一周后,李秀兰的病复发了。

那天,我从地里干活回来,看到李秀兰在院子里又哭又闹,手里拿着一根棍子,胡乱挥舞着,嘴里喊着:“别过来!你们都是坏人!冤枉我!我没偷东西!”

我心里一紧,赶紧跑过去,抱住她:“秀兰,别闹了,我是建国,我不是坏人。”

她挣扎着,用力推开我,眼神呆滞,嘴里还是喊着那些胡言乱语。我娘也跑过来,一边哭一边劝她:“秀兰,好孩子,别闹了,我们都是好人,没人冤枉你。”

可她根本不听,还是又哭又闹,甚至用棍子打我。我只能忍着,紧紧抱住她,不让她伤害自己,也不让她伤害别人。

就这样,她闹了一下午,直到傍晚,才筋疲力尽地睡着了。我看着她熟睡的样子,脸上还有泪痕,心里一阵心疼。我娘叹了口气:“建国,辛苦你了。秀兰这病,真是磨人。”

“娘,不辛苦。”我说,“她也不想这样。等她醒了,就好了。”

果然,第二天早上,李秀兰醒了,又恢复了清醒的状态。她看到我身上的伤痕,知道自己昨天又发病了,心里很愧疚:“建国,对不起,我又伤害你了。我真没用。”

“没事,秀兰,我不疼。”我安慰她,“你也不想这样,以后发病的时候,我会好好看着你,不让你伤害自己。”

她的眼泪掉了下来:“建国,谢谢你不嫌弃我。我以后会努力控制自己,尽量少发病。”

从那以后,李秀兰发病的次数越来越少。清醒的时候,她会努力做家务、种地,还会帮村里的人记账、写信(村里很多人不识字);糊涂的时候,我就耐心照顾她,安慰她。我们的日子,虽然偶尔有波折,但总体来说,越来越红火。

我越来越觉得,李秀兰就是我的宝。她清醒的时候,聪明、能干、有文化,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就算糊涂的时候,也只是哭闹,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情。而且,她的心地很善良,对我娘很孝顺,对村里的人也很友善。

我知道,我这辈子,就认定她了。我要好好照顾她,好好爱她,希望有一天,她的病能彻底好起来,我们一起过上更幸福的日子。

第三章 田间地头的智慧,村里人的改观

1987年的春天,万物复苏,田地里一片生机勃勃。我家的一亩半地,在李秀兰的规划下,种得井井有条。她清醒的时候,脑子特别灵活,知道什么节气种什么庄稼,怎么施肥、怎么浇水,产量能更高。

以前,我种地都是跟着感觉走,别人种啥我种啥,别人施肥我施肥,产量一直不高。李秀兰来了以后,不一样了。她给我画了个种植计划表,什么时候种小麦,什么时候种玉米,什么时候种棉花,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都写得清清楚楚。她还说,要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才能提高产量。

“建国,你看,这块地适合种小麦,那块地适合种玉米,田埂上可以种点豆子,这样不浪费土地。”她指着田地,给我讲解,“施肥也不能盲目,要根据庄稼的长势来,缺什么肥施什么肥,不然不仅浪费,还会影响产量。”

我以前从来没听过这些,觉得她说的挺有道理,就按照她的计划来。果然,到了夏天,我家的庄稼长得比别人家的好太多了,小麦穗大粒满,玉米秆粗叶壮,棉花也长得枝繁叶茂。

村里的人都看在眼里,羡慕不已。村东头的老光棍李大叔,凑过来问我:“建国,你家的庄稼咋长得这么好?是不是有啥秘诀?”

我笑着说:“没啥秘诀,都是秀兰的功劳。她懂这些,都是她规划的。”

“秀兰?”李大叔惊讶地说,“就是你那个媳妇?她不是……”

“她清醒的时候可聪明了,念过高中,懂科学种地。”我说。

李大叔点点头,感慨道:“没想到啊,你媳妇不仅能干,还这么有文化。建国,你可真是捡到宝了!”

从那以后,村里越来越多的人来找李秀兰请教种地的问题。李秀兰也不推辞,只要她清醒,就会耐心地给大家讲解,帮大家规划种植方案。有时候,她还会亲自到田地里,指导大家怎么施肥、怎么浇水、怎么防治病虫害。

村里的张大爷,种了一辈子地,产量一直不高。他按照李秀兰说的方法种植,那年的玉米产量比往年翻了一倍。他特意提着一篮玉米,送到我家:“秀兰,谢谢你啊!要不是你,我今年也收不了这么多玉米。你可真是个有本事的姑娘!”

李秀兰不好意思地说:“张大爷,不用谢,都是应该的。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除了种地,李秀兰还会做针线活,绣的鞋垫、枕套、门帘,图案漂亮,做工精细。村里的姑娘媳妇们,都来向她请教。她也耐心地教大家,还帮大家设计图案。

她清醒的时候,还会帮村里的人写信、记账。村里很多人不识字,家里有亲戚在外打工,想写信联系,都来找她。她会按照人家的意思,把信写得清清楚楚,还会帮忙寄出去。村里的小卖部老板,以前记账都是乱七八糟的,找李秀兰帮忙后,账目记得明明白白,再也不会出错了。

渐渐地,村里的人彻底改变了对李秀兰的看法。再也没有人嘲笑她是“疯媳妇”,反而都很尊重她、佩服她。大家都说,王建国娶了个好媳妇,不仅长得俊、能干,还聪明、有文化、心地善良。

我娘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我家秀兰,比亲闺女还亲。又能干,又孝顺,还能帮衬村里的人,真是我们家的福气。”

李秀兰的病情,也在慢慢好转。她清醒的时间越来越长,发病的次数越来越少。就算发病,也不像以前那样又哭又闹、胡乱打人了,只是会有些呆滞、沉默,或者说几句胡话,过一会儿就好了。

我知道,这和她的心情有关。以前,她觉得自己是个累赘,心里自卑、绝望;现在,大家都尊重她、需要她,她觉得自己有价值,心情好了,病情自然也就好转了。

我对李秀兰也越来越好了。我会把最好吃的留给她,干活的时候尽量不让她累着,她发病的时候,我会耐心地照顾她、安慰她。我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有一次,我从镇上赶集回来,给她买了一块花布。她看到花布,眼睛一亮,高兴地说:“建国,这布真好看,谢谢你。”

“我看你喜欢做针线活,就给你买了,你可以做件新衣服,或者绣点东西。”我说。

她拿着花布,摸了摸,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那笑容,像春天的花朵一样,娇艳动人。我看着她,心里暖暖的,觉得自己这辈子,能娶到这样的媳妇,真是太幸福了。

那年夏天,我们家的庄稼大丰收。小麦收了一千多斤,玉米收了两千多斤,棉花也收了不少。我们把多余的粮食和棉花卖了,换了不少钱。我用这笔钱,给家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还给李秀兰买了一辆自行车。

村里的人都羡慕不已,说我们家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了。李秀兰骑着自行车,在村里走的时候,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呆滞、自卑的样子了。

可就在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那天,村里来了一个陌生男人,说是李秀兰以前的同学,叫赵建军。他看到李秀兰,很高兴地走过来:“秀兰,真的是你!好久不见,你还好吗?”

李秀兰看到他,脸色一下子变了,眼神变得呆滞,嘴里喃喃地说:“是你……是你……你这个坏人!冤枉我!”

我心里一紧,知道她又要发病了。我赶紧挡在她身前,对赵建军说:“你是谁?你别吓着她!”

赵建军愣了一下,说:“我是秀兰的高中同学,我们以前关系很好。我听说她嫁给你了,就来看看她。她怎么了?”

“她精神不太好,受不得刺激。”我说,“当年的事情,你是不是冤枉她了?”

赵建军的脸色变得有些不自然:“当年……当年是个误会,我后来知道错了,一直想向她道歉。”

“误会?”李秀兰突然激动起来,又哭又闹,“不是误会!你就是故意冤枉我!你偷了东西,嫁祸给我!我恨你!”

她一边哭,一边冲向赵建军,想要打他。我赶紧抱住她,安慰她:“秀兰,别激动,他已经知道错了,他是来道歉的。”

赵建军看着李秀兰激动的样子,心里很愧疚:“秀兰,对不起,当年是我不好,我不该冤枉你。我知道,因为那件事,你受了很多苦。我今天来,就是想郑重地向你道歉。”

李秀兰挣扎着,哭了很久,直到筋疲力尽,才慢慢平静下来,靠在我怀里,睡着了。

我把李秀兰抱回屋里,出来对赵建军说:“你走吧,以后别再来了。她受不得刺激,你再来,会让她的病情加重的。”

赵建军点点头,说:“我知道了。请你好好照顾她,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可以随时找我。”

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五百块钱,递给我:“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能帮到你们。”

我推辞着不要,他却硬塞给我,然后转身走了。

我拿着钱,心里五味杂陈。当年的误会,竟然是这样。如果不是赵建军冤枉她,李秀兰可能已经考上大学,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

李秀兰醒来后,又恢复了清醒的状态。她知道赵建军来过,也知道他道歉了,心里的疙瘩好像解开了不少。从那以后,她的病情又好了很多,发病的次数更少了。

我用赵建军给的钱,带着李秀兰去了城里的大医院,做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医生说,她的病情恢复得很好,只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受刺激,慢慢就会痊愈。

从城里回来后,李秀兰变得更加开朗了。她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卑、敏感,而是变得自信、乐观。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里和村里的事情上,帮大家解决各种问题,成为了村里人人尊敬的“能人”。

我看着李秀兰的变化,心里越来越欣慰。我知道,我的宝,终于快要完全康复了。我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幸福。

第四章 风雨同舟,日子里的暖与甜

1988年,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我用卖粮食和棉花的钱,把家里的土坯房翻修了一下,换成了砖瓦房,还围了一个院子,种上了花草和蔬菜。李秀兰清醒的时间越来越长,几乎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只是偶尔会因为劳累或者情绪波动,出现短暂的呆滞,但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这一年,李秀兰怀孕了。这个消息,让我们全家都高兴坏了。我娘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不让她干任何重活,连家务都不让她碰。我更是把她当成宝贝一样呵护着,每天从地里干活回来,第一件事就是问她身体怎么样,有没有不舒服。

李秀兰也很开心,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清醒的时候,会给孩子做小衣服、小鞋子,绣一些漂亮的小枕头、小被子。她的手艺好,做出来的东西既漂亮又实用,我娘看了,爱不释手。

村里的人也都为我们高兴,纷纷来给我们道喜:“建国,秀兰,恭喜你们啊!以后有了孩子,你们的日子就更圆满了!”

“是啊,秀兰这么能干,孩子肯定也聪明伶俐!”

李秀兰听着大家的祝福,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自己现在不仅有了爱她的丈夫、疼她的婆婆,还有了村里人的尊重和祝福,她不再是那个被人嫌弃的“疯姑娘”了。

怀孕期间,李秀兰的病情一直很稳定,没有发病。她每天都会去院子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还会看看书、写写字,保持心情舒畅。她还会帮我规划地里的农活,指导我怎么管理庄稼,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那年秋天,我们家的庄稼又是大丰收。我们把粮食卖了,换了不少钱,我特意给李秀兰买了很多营养品,让她好好补身体。

1989年的春天,李秀兰顺利生下了一个儿子。我给儿子取名叫王向阳,希望他像太阳一样,阳光、开朗、有活力。

儿子的出生,给我们家带来了更多的欢乐。我娘抱着孙子,笑得合不拢嘴,每天都围着孙子转;我看着襁褓中粉嫩的小脸,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李秀兰更是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儿子,每天精心照顾他,给他喂奶、换尿布、讲故事。

她清醒的时候,会教儿子认识颜色、形状,给儿子读儿歌、讲故事。儿子一岁多的时候,就能说很多话了,还认识很多颜色和形状,比同龄的孩子聪明很多。村里的人都说,这孩子随他娘,聪明伶俐。

李秀兰的病情,在儿子出生后,彻底稳定了下来。她再也没有发过病,和正常人一样,照顾孩子、打理家务、帮我种地。她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把儿子教育得很好,儿子懂事、听话、聪明,深受大家的喜爱。

1990年,村里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家的生产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李秀兰建议我,扩大种植规模,承包村里的几亩荒地,种上果树和蔬菜。她还说,现在城里的人喜欢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我们可以种好了拉到城里去卖,肯定能挣钱。

我觉得她的主意很好,就采纳了。我承包了村里的五亩荒地,在李秀兰的指导下,种上了苹果、梨、桃等果树,还种了一些时令蔬菜。李秀兰每天都会去地里打理果树和蔬菜,浇水、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做得一丝不苟。

为了方便拉水果和蔬菜去城里卖,我还买了一辆三轮车。每当水果和蔬菜成熟的时候,我就骑着三轮车,拉到城里的菜市场去卖。因为我们的水果和蔬菜都是绿色无污染的,味道好,价格公道,很受城里人欢迎,每次都能卖个好价钱。

几年下来,我们挣了不少钱,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富裕。我们不仅买了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还在镇上买了一套商品房,准备等儿子上学了,就搬到镇上去住。

村里的人都羡慕我们,说我们是村里最幸福的一家人。他们都说,王建国娶了个好媳妇,李秀兰不仅聪明、能干、有文化,还心地善良、孝顺公婆、教育孩子有方,是个难得的好女人。

李秀兰也越来越自信、开朗。她不再因为自己曾经的病情而自卑,而是积极地参与村里的各项活动。她还组织村里的姑娘媳妇们,成立了一个刺绣合作社,大家一起做刺绣,然后卖到城里去,让大家都能多挣点钱。

合作社办得很成功,姑娘媳妇们都挣到了钱,大家都很感激李秀兰。她们说,要不是李秀兰,她们可能还在家闲着,挣不到钱。

1995年,儿子王向阳上了小学。他继承了李秀兰的聪明才智,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他还继承了我们俩的善良和勤劳,经常帮家里做家务、照顾爷爷奶奶,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这一年,李秀兰的父母也来了我们家。他们看到女儿现在过得这么幸福,儿子聪明伶俐,家里富裕,心里很欣慰。他们拉着我的手,说:“建国,谢谢你,谢谢你这么照顾秀兰。我们以前还担心她嫁过来会受委屈,现在看来,是我们多虑了。你真是个好男人。”

我笑着说:“爸,妈,不用谢。秀兰是个好媳妇,我照顾她是应该的。我们现在过得很幸福,这都是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

李秀兰的父亲叹了口气,说:“当年,秀兰受了委屈,得了那场病,我们心里一直很愧疚。现在看到她好了,我们也就放心了。”

“爸,都过去了。”李秀兰说,“以前的事情,我已经忘了。现在,我有建国,有向阳,有你们,还有这么多关心我的人,我很幸福。”

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我心里暖暖的。我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李秀兰的坚强、聪明、善良,是我们的互相扶持、互相包容,才让我们走到了今天。

1998年,儿子王向阳考上了镇上的重点初中。我们搬到了镇上的商品房里,方便儿子上学。李秀兰在镇上开了一家刺绣店,卖自己和合作社姐妹们做的刺绣作品。因为做工精细、图案漂亮,生意很红火。

我则继续打理村里的果园和菜地,每天骑着三轮车,拉着水果和蔬菜去镇上卖,或者给城里的批发商送货。我们的日子,过得充实而幸福。

李秀兰的刺绣店,不仅卖刺绣作品,还招收学徒,教大家做刺绣。很多农村妇女都来学习,学会了刺绣,就能挣钱补贴家用。李秀兰耐心地教大家,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大家。她的善良和无私,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爱戴。

2000年,儿子王向阳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他学习更加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经常说,他要像妈妈一样,做一个有文化、有本事、善良、勤劳的人,将来考上好大学,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社会。

我和李秀兰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懂事,心里充满了欣慰和骄傲。我们知道,我们的付出,都有了回报。

这一年,李秀兰的刺绣作品,还获得了县里的工艺美术奖。她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很多人都慕名而来,买她的刺绣作品,或者向她学习刺绣。

李秀兰的脸上,总是洋溢着自信、幸福的笑容。她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因为一场误会而精神失常的姑娘了,而是一个自信、开朗、有本事、受人尊敬的女强人。

我看着她,心里总是充满了感激。感激1986年那个秋天,我鼓起勇气娶了她;感激洞房夜她的清醒,让我发现了她的好;感激这些年来,我们风雨同舟,互相扶持,一起把日子过好。

我知道,我这辈子,真的捡到宝了。

第五章 岁月回甘,幸福绵长

2005年,儿子王向阳考上了北京大学,成为了我们村里第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这个消息,在村里和镇上都引起了轰动。大家都来祝贺我们,说我们培养出了一个好儿子,说这都是李秀兰的功劳,因为她有文化、会教育孩子。

送走儿子去北京上学的那天,我和李秀兰站在火车站台上,看着儿子的背影,眼里满是不舍和骄傲。儿子回过头,对我们说:“爸,妈,你们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孝敬你们。”

我和李秀兰点点头,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我们知道,儿子长大了,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

儿子上大学后,我们的日子依旧过得充实而幸福。李秀兰的刺绣店生意越来越红火,她还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把刺绣作品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了国外。她经常被邀请去参加各种工艺美术展会,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刺绣艺术家。

我则把村里的果园和菜地交给了村里的乡亲们打理,自己在镇上找了一份轻松的工作,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李秀兰。我们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忙碌,但却更加温馨、幸福。

闲暇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去公园散步、打太极,一起去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去过北京,看望儿子,游览了故宫、长城;去过上海,感受了大都市的繁华;去过桂林,欣赏了山水美景。每到一个地方,李秀兰都会用刺绣的方式,把当地的美景记录下来,她的作品,越来越有艺术价值。

2010年,儿子王向阳大学毕业,留在了北京工作,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他很孝顺,经常给我们打电话、寄钱、寄东西,每年都会回家看望我们几次。

这一年,我们还添了一个孙子。儿子结婚后,生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我们给孙子取名叫王念恩,寓意着不忘恩情,不忘根本。

孙子的出生,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圆满。我和李秀兰轮流去北京照顾孙子,享受天伦之乐。李秀兰还教孙子认识颜色、形状,给孙子读儿歌、讲故事,把自己的知识和爱心,传递给下一代。

村里的人,每次见到我们,都会羡慕地说:“建国,秀兰,你们真是太幸福了!儿子有出息,孙子可爱,你们俩身体健康,日子过得比神仙还滋润!”

我们笑着回应,心里充满了幸福。我们知道,这一切的幸福,都源于1986年的那次决定。如果当年我因为李秀兰的病而拒绝了这门亲事,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2015年,儿子在北京买了房子,把我们接到了北京一起生活。李秀兰的刺绣店,交给了村里的姐妹们打理,她则在北京,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刺绣事业,还开了一个刺绣工作室,招收了很多学徒,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

我在北京也找到了一份轻松的工作,每天上班、下班,照顾家人,日子过得平静而幸福。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有一天,我们一家人坐在阳台上,看着窗外的风景,聊着天。儿子突然说:“爸,妈,当年你们结婚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看好你们,觉得妈有精神病,会拖累你。可你们却一起努力,把日子过成了别人羡慕的样子。你们真是太厉害了。”

我笑着说:“儿子,当年我娶你妈,确实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我知道,你妈是个好姑娘,只是受了委屈,得了病。我相信,只要我好好照顾她,好好爱她,她的病一定会好起来。事实证明,我没有看错人,你妈不仅病好了,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成了受人尊敬的艺术家。”

李秀兰看着我,眼里满是爱意:“建国,谢谢你。当年如果不是你不嫌弃我,娶了我,好好照顾我,我可能这辈子都走不出那场阴影,也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人,是我的救命恩人。”

我握住她的手,说:“秀兰,不用谢。我们是夫妻,风雨同舟是应该的。你也是我的宝,是你让我的日子变得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幸福。”

孙子在一旁,似懂非懂地说:“爷爷奶奶,你们好恩爱啊!我以后也要像你们一样,找一个相爱的人,一起过幸福的日子。”

我们一家人都笑了起来,笑声回荡在阳台上,充满了幸福和温馨。

2020年,我和李秀兰都已经六十多岁了。我们的身体都很硬朗,儿子的事业越来越成功,孙子也上了小学,学习成绩很好。李秀兰的刺绣事业,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她的作品被很多博物馆收藏,她本人也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回首往事,从1986年到2020年,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起经历了苦难,一起分享了喜悦,一起把日子从贫穷过到了富裕,从别人的嘲笑过到了别人的羡慕。

我常常想起1986年的那个洞房夜,李秀兰清醒后,对我说的那些话,对我露出的那些眼神。那一夜,我知道自己捡到了宝。这三十多年来,她一直是我的宝,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她的聪明、她的能干、她的善良、她的坚强,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她不仅是我的妻子,更是我的知己、我的伙伴、我的精神支柱。

我知道,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一颗善良、坚强的心,有一个相爱的人陪伴在身边,互相扶持、互相包容,就一定能克服所有的困难,迎来幸福的彼岸。

如今,我和李秀兰都已经老了,但我们的爱情依旧甜蜜,我们的生活依旧幸福。我们会继续携手走下去,一起看日出日落,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一起度过剩下的幸福时光。

我感谢1986年的那个秋天,感谢媒人张婶,感谢李秀兰的父母,更感谢李秀兰。是他们,让我拥有了这么幸福的人生。我知道,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在1986年,娶了患有精神病的李秀兰。因为,洞房夜她清醒后,我才知道,我捡到了一个真正的宝。这个宝,让我的人生,变得无比精彩、无比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