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无骨状元灯
发布时间:2025-11-13 10:29 浏览量:5
唐太宗贞观年间,在仙居县城西面的皤滩古镇,有一位名叫潘笙的年轻秀才。他幼年丧父,与母亲潘林氏相依为命。潘林氏是一位坚强的妇人,白天在丈夫留下的二亩半薄田里辛勤耕作,夜晚则借着微弱的灯光绣花、织补,以此维持生计,供儿子读书。
转眼又到了科举大比之年,潘笙立志上京赶考,但家中拮据,盘缠还差一大截。潘林氏心中焦急,日夜忧思,不久便病倒了。
潘笙想请郎中来为母亲诊治,但潘林氏舍不得将那点积蓄用于买药,坚决不同意。潘笙不敢违背母命,只能暗自焦急。三天过去,母亲的病情愈发沉重。潘笙见情况危急,便挎上竹筐,拿起柴刀,直奔后山——他略通药理,决心采挖草药以解燃眉之急。
然而,潘笙一心寻找草药,不知不觉深入群山之中。待到日影西斜,他环顾四周,才发现自己已迷失在崇山峻岭之间。潘笙心中惶恐,深知被困深山,不是冻饿而死,便会沦为猛兽的餐点。他自己死了倒也罢了,但想到病榻上的母亲无人照料,必将难逃一死,不禁悲从中来。
情急之下,潘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合十,虔诚祷告:“苍天在上,求您给弟子指一条生路,让我回家救治母亲……”不知是潘笙命不该绝,还是他的孝心真的感动了上苍,祈祷之声刚落,一团橘红色的灯光竟悠悠然飘至眼前。潘笙又惊又喜,连忙起身跟随。说来也怪,无论山路如何崎岖蜿蜒,无论潘笙走得如何跌跌撞撞,那团温暖的灯光总在他前方十丈之内,时隐时现,为他引路。
在这盏神灯指引下,不到半个时辰,潘笙便安然走出了深山。当他踏上平坦的道路,转身欲谢时,只觉眼前一亮,那团救命的橘红灯光静静地停在他身侧。此刻他才看清,这竟是一盏小巧精致、通体无骨的灯笼,而提灯者,是一位眉目如画、清丽难言的俊俏女子。
潘笙惊诧不已,正欲开口询问姑娘芳名,那女子却嫣然一笑,先开了口:“公子寒窗苦读十载,眼看考期临近,如今却为侍奉病母,抛下诗书,岂不耽误了前程?”
潘笙闻言,收起惊讶,真诚答道:“误了考期,三年后还可再考。为人子女,若连父母都不顾念,纵然将来求得功名,又怎能真心忠君爱民?”
女子听罢,眼中流露出赞赏之色,频频点头。交谈中,潘笙得知女子名叫巧姑,自幼精通医道。巧姑主动提出,愿随潘笙回家为其母诊治。潘笙闻言,大喜过望。
回到家中,巧姑径直走入潘林氏卧室,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后,她一言不发地提起潘笙采药的竹筐进了厨房。潘笙心中忐忑,不知母亲病况如何,也不明白巧姑为何要背着他熬药。未等他询问,巧姑已捧着一碗药香浓郁的汤药,送到了潘林氏床前。
潘林氏服下两剂汤药,再经巧姑用银针推宫过血、疏通经络,不到三天,竟能下床行走,病势去了大半。
病虽好了,但潘林氏久病体虚,仍需精心调养。可家徒四壁,拿什么来给母亲补养身体?巧姑看出了潘笙的难处,主动提出留下来照顾潘林氏,让潘笙安心读书备考,家中一日三餐及一切用度,由她来设法张罗。
时光荏苒,转眼一个多月过去。潘林氏对巧姑喜爱至极,两人同吃同住,情同母女。潘笙对巧姑,也从最初的感激之情,渐渐生出了深深的爱慕。虽然潘笙尚未挑明心迹,但从巧姑那含情脉脉的眼神中,潘林氏早已看出这对年轻人已是日久生情。眼看考期日益临近,潘林氏决定捅破这层窗户纸,想在儿子启程前将婚事定下。
然而,当潘林氏试探巧姑心意时,巧姑却总是答非所问,似乎有难言之隐。直到潘林氏提出要上山寻访巧姑父母,正式登门提亲时,巧姑才不得已道出了真相。
“什么?你……你是百草仙子?!”潘氏母子闻言,如闻惊雷,做梦也想不到,眼前这位温婉勤快的姑娘,竟是百草仙子的化身!
潘笙怔在原地,一时不知所措。还是潘林氏率先回过神来,她虽极想娶巧姑为媳,但得知其仙子身份后,不禁为自己之前的贸然提亲感到惶恐不安。
巧姑见状,嫣然一笑,并无丝毫责怪之意。她表示会让潘笙如期赴考,家中一切事务仍由她料理。虽然她没有直接答应婚事,但从那羞怯而坚定的神色中,潘林氏明白,儿子与这位仙姑的缘分,已然有了希望。
潘笙启程赴考的前一天,潘林氏将多年积攒下来的所有银钱,尽数塞进儿子的行囊。潘笙见母亲将家底都掏了出来,脸上不禁布满忧色。
“潘郎不必忧愁,我自有办法保得家中温饱无忧!”原来,巧姑打算制作那种曾指引潘笙脱险的无骨花灯,以此来换取生活所需。
次日,潘笙怀揣着巧姑让他随身携带以保平安的小花灯,踌躇满志地踏上了赴京之路。潘林氏送走儿子后,便迫不及待地跟着这位准儿媳学习制作花灯。一周之后,十余只由潘林氏和巧姑精心制作的小花灯,出现在了皤滩镇的集市上。
这种花灯里外均无骨架,全靠将纸片用细针刺出各种精美繁复的花纹图案后,再一层层小心翼翼地粘贴而成,造型别致,玲珑剔透,光线透过针孔,更是显得梦幻迷离。潘林氏万万没想到,这种“无骨花灯”竟如此受人喜爱,不到半个时辰,便被抢购一空,喜得她连连念诵佛号。
三天后,不仅四乡八邻的乡亲闻讯赶来,就连永安(仙居)县城里那些婚嫁喜庆的人家,也慕名寻上门来,指定要购买这种象征吉祥与智慧的花灯……
转眼到了放榜之日。潘笙果然不负众望,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并位列三甲之内。按惯例,唐太宗李世民在殿上亲自面试前三名进士。潘笙博古通今,对答如流,且见解独到,唐太宗对其刮目相看。问及出身家境时,潘笙毫不隐瞒,将自己寒窗苦读的艰辛,以及山中迷途得遇百草仙子、以花灯指引脱险并救治母亲等事,和盘托出。
唐太宗听完,又惊又喜。在他看来,百草仙子降临人间,正是大唐盛世获得上天眷顾、呈现天时地利人和的祥瑞之兆!于是龙颜大悦,当即提起御笔,将潘笙擢升为三鼎甲之首——状元及第。
到了新科状元披红戴花、骑马游御街的日子。京城百姓早早守候在街道两旁,都想一睹皇帝亲点状元的风采。当潘笙骑着高头大马经过时,人群欢呼雀跃。除了赞叹新科状元的俊朗风姿,人们争相观看的,还有那盏经唐太宗特许、挂在状元马前的无骨小花灯。因其首次在京城亮相,便是在状元游街之时,百姓们亲切地称之为“状元灯”。
“状元灯”的美誉传回家乡,皤滩花灯更是名声大噪,供不应求。巧姑索性将左邻右舍的妇女都请到家中,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授她们制作花灯的技艺。从此,皤滩无骨花灯的制作工艺,悄然走出了这个小镇,在仙居广阔的民间流传开来。
潘笙高中状元,御街夸官,风光无限。然而,他心中最惦念的,并非眼前的荣耀,而是远在故乡的慈母与那位如灯火般温暖了他生命的仙子——巧姑。皇恩浩荡,除了例行的官职封赏,唐太宗更感念其孝心与奇遇,特赐假期,允其衣锦还乡,奉母成亲。
状元归乡,皤滩古镇沸腾了。潘笙马蹄未稳,心已飞入家中那盏熟悉的灯火下。只见家门张灯结彩,母亲潘林氏身着新衣,容光焕发,早已在巧姑的悉心照料下恢复了健康。而巧姑,依旧那般清丽脱俗,站在门廊下,笑靥如花,眼中流转着喜悦与羞涩的光芒。
是夜,潘家小院灯火通明,不似往日清冷。潘笙紧握巧姑的手,在母亲面前郑重许下诺言,愿与她结为连理,永世不负。潘林氏看着这对历经坎坷的璧人,喜极而泣,连连称好。
然而,仙凡结合,终非寻常。巧姑轻声言道:“我本瑶池司药仙,感君至孝动心弦。红尘相伴酬知己,愿弃仙籍共百年。” 原来,她为了能与潘笙长相厮守,已决心舍弃长生不老的仙缘,只求一世凡人夫妻的恩爱。此举再次感动上苍,王母娘娘默许,特许其了却尘缘。
择一吉日,皤滩镇举办了有史以来最特别的一场婚礼。没有繁文缛节,却充满了祥瑞与喜庆。新郎是当朝状元,新娘是下凡仙子。家家户户都挂起了巧姑亲传的无骨“状元灯”,灯火璀璨,将整个古镇映照得如同白昼,也照亮了这对新人的未来。
婚后,潘笙为官清正,造福一方,深得百姓爱戴;巧姑则继续传授花灯技艺,并以精湛医术悬壶济世,救治乡邻。夫妻二人琴瑟和鸣,相敬如宾,尽心孝养母亲,生活美满幸福,成为当地传颂不衰的佳话。他们所创制并推广的无骨花灯,不仅作为贡品名扬天下,更成为了美满、智慧、忠贞与孝道的象征,在仙居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技艺愈发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