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信不可失,失则无援;诺不可轻,轻则无立
发布时间:2025-11-12 15:58 浏览量:5
《资治通鉴》有言:“人无信不立,诺不轻许。”纵观古今人际兴衰,诚信如桥梁,可连人心,亦能因失而崩塌;承诺如契约,能定进退,亦能因轻而失效。若将诚信当作可弃的筹码,必致孤立无援;若将承诺视作随意的戏言,终致立身无据。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前,于都城南门立三丈之木,承诺“徙置北门者予五十金”。百姓初不信,商鞅坚持兑现赏金,以“立木为信”赢得全民信任,变法得以顺利推行,秦国自此国力日强。反观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多次无故点燃烽火台欺骗诸侯,待犬戎真入侵时,烽火再燃却无人响应,终致身死国灭,留下“失信误国”的千古教训。
诚信的价值,从来不在言辞的华丽,而在行动的践行。就像维系社群的纽带,守信者众心归向,聚力成城;失信者众叛亲离,孤影自怜。三国时期,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即便病逝五丈原,仍以“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计谋护住蜀军,用一生践行承诺,赢得蜀地百姓永世敬仰。而吕布反复无常,先叛丁原、再弑董卓,虽勇冠三军,却因“失信于人”被曹操擒杀,落得“三姓家奴”的骂名。
西汉季布早年为楚将,以“一诺千金”闻名天下,曾多次击败刘邦。刘邦称帝后悬赏捉拿他,却因百姓感念其重诺之恩,纷纷暗中庇护,终助他脱险。后来季布官至郎中令,仍坚守“诺出必行”的原则,直言劝谏刘邦,成为汉初名臣。反观战国时期的楚怀王,与齐国结盟抗秦,却因秦国“割六百里地”的诱惑轻易背弃盟约,最终被秦国囚禁至死,楚国也因他轻诺寡信而日渐衰落。
承诺的分量,从来不在数量的多少,而在兑现的笃定。如同镌刻金石的誓言,重诺者字字千钧,终成凭据;轻诺者随口涂鸦,终致失效。唐代魏征向唐太宗承诺“愿为良臣,不为忠臣”,此后“犯颜直谏二百余事”,即便太宗怒称“会须杀此田舍翁”,仍坚守承诺,以直言帮太宗规避失误,开创贞观之治。而明末李自成起义时承诺“均田免赋”,攻入北京后却纵容部下劫掠,承诺沦为空谈,终致民心尽失,政权昙花一现。
东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旧友王密深夜送金谢恩,称“暮夜无人知”,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严词拒绝,用“四知拒金”的坚守维系诚信本心;他向朝廷承诺“澄清吏治”,即便遭外戚陷害罢官,仍饮鸩明志,以生命践行诺言,终成“关西孔子”的美名。
北宋范仲淹被贬邓州时,向百姓承诺“兴办学堂、体恤民生”,他亲自督建花洲书院,减免贫苦百姓赋税,即便远离朝堂,仍坚守承诺,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千古名篇,用守信重诺赢得百姓爱戴,范氏家族也因这份家风绵延千年而不衰。
历史如明镜,照见“守信者得众援,重诺者立根基”的真理。诚信如清泉,滋养人际之树;承诺如磐石,支撑立身之基。《资治通鉴》所载“信者,天下之大宝也”,正是提醒世人:诚信当如空气,不失方能呼吸;承诺当如泰山,不轻方能稳固。
不失信,非迂腐,是知“言而有信,行而有果”的通透;不轻诺,非寡言,是明“一诺千金,诺出必行”的智慧。愿我们都能做一个“守信如金,重诺如山”的人,在人生路上以信聚力,以诺立身,既不负他人之托,亦不负本心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