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治通鉴》看“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生存智慧

发布时间:2025-11-13 18:50  浏览量:5

三家分晋时期,智伯瑶凭借强大实力多次勒索韩魏土地,甚至妄图吞并赵氏。他迷信武力威慑,却忽视了 “利尽则交疏” 的人性规律。当韩魏赵三家因恐惧联合反杀,智氏瞬间崩塌,全族尽灭。这场权力游戏的惨败,印证了《资治通鉴》开篇的警示:单纯依靠暴力掠夺,终将引发反噬,连本带利输掉一切。

商鞅变法以严刑峻法强推改革,虽短期内富国强兵,却因过度依赖 “力” 的压制,忽视 “德” 的凝聚,最终酿成悲剧。他对贵族施劓刑、对百姓行酷法,甚至在渭水河畔处决犯人致 “血流成河”。赵良曾以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劝诫,可惜商鞅未悟。秦孝公去世后,失去庇护的他被旧贵族反扑,落得车裂灭族的下场,成为 “威有余而德不足” 的典型注脚。

与商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春秋名相百里奚。他为相六载,轻车简从、不恃威严,以仁德治秦,注重民生与教化。去世时,秦国百姓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自发为其举哀。这种 “以德服人” 的治理智慧,让他的威望超越时代,成为后世推崇的 “德政” 标杆,印证了 “得人心者得天下” 的历史铁律。

楚汉相争中,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却吝于封赏、专恃武力,甚至坑杀降卒、焚烧秦宫,最终众叛亲离。反观刘邦,虽武力不及,却懂得 “约法三章” 收民心、“论功行赏” 聚人才,以 “德” 为纽带凝聚天下英才。垓下之围的结局,本质上是 “恃力” 与 “恃德” 两种策略的终极对决。

在职场这片 “小江湖” 中,时常能看到一些人妄图通过打压同事、垄断资源的手段来攀爬晋升阶梯。他们就如同南朝那个荒诞暴虐的刘子业,以为凭借暴力威慑、严苛手段就能稳固自己的地位,让下属乖乖臣服。但他们却忽略了,职场也是一个讲究人心与协作的生态系统,“恃力者亡” 的古老规律在这里同样适用。当团队成员整日生活在恐惧与压抑的氛围中,每个人都为了自保而小心翼翼,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就会被消磨殆尽,业绩也会因内部的消耗而逐渐滑坡。当危机真正来临,等待这些靠打压上位者的,往往是孤立无援的境地,曾经看似坚固的地位瞬间崩塌,陷入 “翻车” 的尴尬局面。

与之相反,真正具有领导力的人,正如韩信对刘邦的评价 ——“能下人” 。他们明白,权力不是用来炫耀和压制他人的工具,而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他们以宽广的胸襟包容不同的意见和想法,用真诚的态度和高尚的德行去关心、激励团队成员,让每个人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这样的领导,就像一块强大的磁石,能将人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无坚不摧的团队力量,带领团队走向成功。

从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到隋炀帝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历史上那些过度依赖权力和资源垄断来维持统治的案例,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着相似的映照。如今,一些企业凭借自身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采取不正当手段排挤竞争对手,垄断行业资源,以为这样就能高枕无忧、长久获利。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市场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一旦被过度垄断破坏了平衡,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那些被挤压的中小企业,就像被压制的反抗力量,虽然暂时弱小,但他们蕴含的创新活力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颠覆行业格局的关键力量。

例如某电商平台,曾经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市场份额,推行 “二选一” 政策,试图将竞争对手排除在外,独占市场资源。然而,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商家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和处罚。最终,该平台不仅面临巨额罚款,还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品牌形象大打折扣,业务增长也陷入了困境。还有某科技巨头,长期依赖过去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垄断地位,忽视了对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和研发投入。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新的竞争对手崛起,曾经的巨头逐渐失去了优势,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陷入了发展的颓势。这些案例都深刻地印证了一个道理:在商业世界里,占尽资源者往往最早被资源反噬。真正能够实现长久繁荣的企业,必然是那些尊重市场规律、注重行业生态平衡、以 “德” 经营的企业。它们明白,只有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燕王哙一心想要效仿古代贤君的禅让之举,为了能在历史上留下美名,不惜将国家拱手让给他人,却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能力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最终导致国家陷入混乱,自己也身死国灭。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名声和关注,精心打造各种虚假的 “人设”,妄图通过包装和炒作来获取他人的认可和赞美。他们或许会在短期内收获一些名利,但这种建立在虚假之上的 “人设” 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一旦被戳穿,就会瞬间崩塌。

比如某些明星,为了塑造 “学霸” 人设,在社交媒体上频繁晒出自己读书学习的照片,宣称自己热爱阅读、知识渊博。但当面对一些简单的知识问答时,却频频露馅,被网友们发现其所谓的 “学霸” 形象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又或者一些网红,为了营造 “善良”“正能量” 的人设,不惜编造虚假的故事来博眼球、赚流量。但当真相被揭开,他们不仅失去了粉丝的信任和支持,还遭到了大众的唾弃和批判。这些人设崩塌的案例告诉我们,真正的个人品牌和声誉,不是靠技巧性的包装和炒作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要靠长期的品德修养和真实的行为积累。只有坚守道德底线,用真诚和善良去对待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起真正稳固的个人品牌。

唐玄宗在统治前期,锐意进取、勤于政事,将大唐推向了开元盛世的巅峰。然而,后期他却沉迷于享乐,将朝政大权交予李林甫等奸臣,自己则整日醉心于歌舞升平之中。他以为这样的安逸生活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却没想到正是这种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态度,为 “安史之乱” 埋下了祸根,使大唐盛世急转直下,陷入了长达八年的战乱之中,百姓生灵涂炭,国家元气大伤。唐玄宗也从一代英主沦为了被人诟病的昏君,晚景凄凉。

在现代社会,也有许多年轻人陷入了类似的 “安逸陷阱”。他们在本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 “躺平”,放弃了对未来的追求和努力。他们满足于现状,每天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认为这样就能轻松地度过一生。却没有意识到,这种看似轻松惬意的生活,实际上是在透支自己的未来。就像那些在职场中放弃成长、选择混日子的人,他们或许在短期内能够享受到悠闲的工作时光,但当行业变革的浪潮袭来,当公司面临转型和调整时,他们往往是最先被淘汰的一批人。因为他们在安逸的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学习新知识、提升新技能的能力和动力,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所有命运馈赠的轻松,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 “能力缺失” 的罚单。只有不断努力奋斗,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成长的追求,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长远。

在《资治通鉴》的宏大叙事里,“德” 绝非是我们平日里刻板印象中那些空洞的道德说教,它是一种极具深度与广度的综合软实力,涵盖了民心的向背、信誉的坚守以及格局的大小。就拿智伯瑶来说,他在权力的舞台上肆意妄为,凭借着自己手中的武力,无休止地向韩、魏、赵三家勒索土地,全然不顾及盟友之间的基本道义。他眼中只有权力与利益的膨胀,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正在一步步地摧毁着人心的根基。当他将贪婪的触角伸向赵氏时,终于引发了韩、魏、赵三家的联合反抗,曾经看似坚不可摧的智氏家族瞬间土崩瓦解,他自己也落得个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从本质上看,智伯瑶的失败就是因为他缺乏 “德” 的支撑,使得他的 “软实力” 彻底破产,失去了盟友的信任与支持,最终在权力的漩涡中被无情地吞噬 。

再看商鞅,他在秦国推行变法,以严刑峻法为手段,虽然在短期内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但他却忽视了 “德” 的力量。他对贵族施劓刑,对百姓行酷法,甚至在渭水河畔处决犯人,导致 “血流成河”,这种暴力的手段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民众,但却无法赢得民心。赵良曾以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来劝诫他,可惜商鞅并没有领悟其中的真谛。最终,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了庇护,被旧贵族反扑,落得车裂灭族的下场。他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缺乏 “德” 的 “硬实力” 是多么的脆弱,一旦失去了权力的支撑,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百里奚,他在秦国为相期间,以仁德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疾苦,注重民生与教化。他轻车简从,不恃威严,却能让秦国上下一心,百姓安居乐业。他去世时,秦国百姓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自发地为他举哀。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戴与尊敬,正是 “德” 的力量的最好体现。百里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于武力的威慑,而是来自于 “德” 的感召,让人从内心深处产生 “口服心服” 的认同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德” 是一种无形却又无比强大的力量,它能够凝聚人心,让一个国家、一个团队、一个组织拥有坚不可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真正的 “软实力” 的硬核所在。

“恃力者亡” 这句话,并不是要我们完全否定力量的价值,它更多的是在警示我们,力量必须受到德行的约束,否则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失去控制,最终走向毁灭。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可以说是 “德力兼用” 的一个典范。商鞅在变法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制度,推行奖励耕织、军功爵制等政策,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让秦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另一方面,秦孝公也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商鞅的变法,同时也注重安抚百姓,让百姓能够在变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与信任。在这个时期,秦国的武力、制度等 “硬实力” 与 “德” 的软实力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使得秦国走上了国强民富的道路 。

然而,秦惠文王之后,秦国逐渐 “弃德恃力”。商鞅变法所带来的 “硬实力” 虽然依然强大,但却失去了 “德” 的引导。秦国开始频繁地对外发动战争,以武力征服其他国家,忽视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在国内,统治阶层也变得日益腐败,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越来越严重,失去了民心。最终,商鞅本人也因为失去了 “德” 的庇护,被旧贵族所杀,成为了 “弃德恃力” 的牺牲品。这一历史事件深刻地说明了,武力、制度等 “硬实力” 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 “德” 作为导向,就会在发挥其强大作用的同时,对自身和他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比如在企业管理中,如果一个企业仅仅依靠严格的制度和强大的执行力来约束员工,而缺乏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不注重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那么即使企业在短期内能够取得一定的业绩,但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引发员工的抵触情绪,导致人才流失,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又比如在个人成长中,如果一个人只注重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忽视了品德的修养,那么他的能力越强,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因为他很可能会将自己的才能用在错误的地方,走向 “才能的误用”。所以,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明白 “力” 需要 “德” 的约束,只有在 “德” 的指引下,“力” 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实现真正的价值。

从三家分晋到安史之乱,从商鞅之死到企业兴衰,《资治通鉴》用千年兴衰证明:“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不是道德说教,而是穿透时空的生存规律。它提醒我们:无论是治国、治企还是治身,“德” 是让 “力” 发挥正向价值的方向盘,是抵御风险的压舱石。在这个充满诱惑与博弈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重读历史这本 “因果账”—— 少算点眼前的 “便宜账”,多修点长远的 “德行簿”,因为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 “德力平衡” 的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