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1岁才知道: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为何只放过这4人
发布时间:2025-11-12 14:54 浏览量:4
那天晚上,当我陪儿子做历史作业时,看到一道题:"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
我愣了一下。
说实话,虽然我41岁了,读过很多书,但对这段历史,一直只有模糊的印象——知道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但具体杀了谁,为什么杀,从来没有深究过。
"爸,这道题你会吗?"儿子抬头问我。
"呃...让我查查资料。"我有些尴尬。
那天晚上,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才惊讶地发现!
原来,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个开国功臣中,朱元璋居然杀了30个!
只有4个人幸免于难。
更让我震惊的是,这4个幸存者,有着惊人的共同点...
而当我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后,我突然明白了一个职场和人生的道理!
有些人能活下来,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因为智慧。
01
我叫张建国,今年41岁,在一家国企做中层管理。
说实话,在陪儿子做历史作业之前,我对明朝的历史了解得并不多。
我只知道朱元璋是个农民出身的皇帝,打下了大明江山,然后大肆屠杀功臣。
但具体有多惨烈,我从来没有概念。
直到那天晚上,我查阅资料,才发现——
朱元璋封了34个开国功臣为"功臣",但最后只有4个善终,其他30个,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或者家破人亡。
这个比例,让我震惊。
30/34,也就是说,88%的功臣都没有好下场。
而那4个幸存者,分别是:
汤和
耿炳文
郭英
朱文正(虽然死得早,但没被杀)
我仔细研究了这4个人,发现他们有着惊人的共同点...
02
第一个幸存者:汤和
汤和是朱元璋的发小,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关系特别铁。
按理说,关系这么好,应该更受信任吧?
可事实上,朱元璋杀的功臣里,不乏和他关系好的人。
比如徐达、李善长,都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照样被杀。
那汤和为什么能活下来?
因为他有一个特点——懂得急流勇退。
早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汤和就主动提出告老还乡。
那一年,他才60岁,身体还很好,完全可以继续在朝堂上发光发热。
可他偏偏选择了退休。
朱元璋很意外,问他:"你还这么年轻,为什么要退休?"
汤和说:"臣年事已高,不想再劳烦陛下。不如回家养老,安享晚年。"
朱元璋听了,很高兴。他不仅同意了汤和的请求,还给了他很多赏赐。
汤和回到老家后,非常低调。他不参与政事,不结交权贵,只是安安静静地过日子。
就这样,汤和平安地活到了70岁,寿终正寝。
03
第二个幸存者:耿炳文
耿炳文的父亲耿君用是朱元璋的老部下,在战场上阵亡了。
朱元璋很感念耿君用的功劳,对耿炳文也格外照顾。
耿炳文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成为开国功臣之一。
可在功臣们纷纷被杀的时候,耿炳文却安然无恙。
为什么?
因为耿炳文有一个特点——低调谨慎。
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
在朝堂上,他也从不拉帮结派,从不参与党争。
他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朱元璋看在眼里,觉得这个人很懂事,没有威胁,所以没有动他。
虽然后来靖难之役时,耿炳文被朱棣打败,被削去爵位,但至少保住了性命。
04
第三个幸存者:郭英
郭英是郭子兴的侄子。郭子兴是朱元璋的恩人,当年朱元璋投奔红巾军,就是郭子兴收留了他。
所以,朱元璋对郭家一直心存感激。
郭英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武定侯。
可在功臣们纷纷被杀的时候,郭英却活了下来。
为什么?
因为郭英有一个特点——知恩图报,忠心耿耿。
郭英从来不忘记朱元璋的恩情,也从来不做对不起朱元璋的事。
他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从不二心。
而且,郭英也很低调,从不张扬自己的功劳。
朱元璋看在眼里,觉得这个人可靠,所以没有动他。
郭英最后活到了78岁,寿终正寝。
05
第四个"幸存者":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也是开国功臣之一。
说他是"幸存者",其实不太准确,因为他死得比较早——1365年就去世了,那时候朱元璋还没有称帝。
可为什么我把他算在幸存者里呢?
因为他虽然死得早,但没有被朱元璋杀死,而是病死的。
而且,朱文正是唯一一个在朱元璋称帝前就去世的开国功臣。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躲过了朱元璋后来的大清洗。
为什么朱文正能"幸运"地早死呢?
因为朱文正有一个特点——性格刚直,不善权谋。
他虽然是朱元璋的侄子,但性格很倔强,经常和朱元璋顶嘴。
朱元璋也拿他没办法,只能一次次原谅他。
后来,朱文正在一次战役中失误,被朱元璋削去军权,郁郁而终。
虽然死因有争议,但至少,他没有被朱元璋亲手杀死。
06
看完这4个幸存者的故事,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为什么其他30个功臣都被杀了,只有这4个活了下来?
是他们运气好吗?
还是他们有什么特殊的保命秘诀?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研究那些被杀的功臣。
我发现,这些被杀的功臣,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类:功高震主
比如李善长、蓝玉等,功劳太大,让朱元璋感到威胁。
第二类:贪污腐败
比如欧阳伦(朱元璋的驸马),因为走私茶叶被杀。
第三类:拉帮结派
比如胡惟庸,搞党争,被朱元璋灭族。
第四类:不知进退
比如一些功臣,明明已经位高权重,还要继续扩张势力,最后惹怒了朱元璋。
而那4个幸存者,恰恰避开了这些雷区。
他们要么主动告老还乡,要么低调谨慎,要么忠心耿耿,要么早早离世。
总之,他们没有让朱元璋感到威胁。
07
那天晚上,研究完这段历史后,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职场经历。
我在公司工作了15年,见过太多人起起落落。
有的人,能力很强,业绩很好,但最后被领导排挤出局。
有的人,能力一般,业绩平平,却一直稳稳当当地坐在位子上。
这是为什么?
现在,通过朱元璋和那4个幸存者的故事,我终于明白了——
在职场上,能活下来,不仅仅是因为能力,更重要的是智慧。
什么智慧?
第一,懂得急流勇退。
就像汤和,知道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让。
第二,低调谨慎。
就像耿炳文,不居功自傲,不拉帮结派。
第三,忠心耿耿。
就像郭英,对领导忠诚,不做对不起领导的事。
第四,不要功高震主。
就像朱文正,虽然有功劳,但没有让领导感到威胁。
这些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职场。
08
想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职场经历。
我这些年,一直很努力,业绩也不错,但为什么总是升不上去?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因为我不懂得急流勇退,不懂得低调谨慎。
我总是想着要表现自己,要让领导看到我的能力,要在同事面前证明我很厉害。
可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领导觉得我太锋芒毕露,担心我威胁到他的位置。
同事觉得我太张扬,开始排挤我。
最后,我不仅没有升职,反而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那些升职的人呢?
他们往往不是能力最强的,但一定是最懂得处事的——
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他们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他们知道怎么在领导面前表现忠诚,又不让同事觉得他们是马屁精。
这种智慧,比单纯的能力更重要。
09
第二天上班,我决定改变自己的策略。
以前,我总是抢着做项目,抢着表现自己。
现在,我学会了适当地退让,把机会让给别人。
以前,我总是在会议上滔滔不绝,表达自己的观点。
现在,我学会了少说多做,只在关键时刻发言。
以前,我总是想着要在领导面前证明自己。
现在,我学会了低调做事,默默完成任务。
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领导对我的态度变了——
他不再觉得我是威胁,反而开始重用我。
同事对我的态度也变了——
他们不再排挤我,反而开始尊重我。
而我,也终于明白了——
在职场上,活下来,比做大做强更重要。
就像汤和、耿炳文、郭英这4个幸存者,他们也许不是功劳最大的,但一定是最懂得保命的。
10
那天晚上,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儿子听。
"所以,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儿子问。
"因为他害怕。"我说,"他害怕这些功臣功高震主,威胁到他和他子孙的皇位。"
"那为什么要放过这4个人呢?"
"因为这4个人,让他觉得不是威胁。"我说,"汤和主动退休,耿炳文低调谨慎,郭英忠心耿耿,朱文正早早离世。"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让朱元璋感到威胁。"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儿子,"我摸摸他的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最强的人才能活下来,而是最懂得生存智慧的人。"
"你以后长大了,进入社会,也要记住这个道理。"
儿子认真地点点头。
11
前几天,公司有个同事被辞退了。
那个同事能力很强,业绩也很好,是公司的业务骨干。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领导辞退了。
大家都很意外,纷纷猜测原因。
后来,我从领导那里听说了真相——
那个同事太张扬了,经常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还在背后说领导的坏话。
领导觉得他太不懂事,留着是个隐患,所以找了个理由把他辞退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由得想起了朱元璋和那些被杀的功臣。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那些被朱元璋杀掉的功臣,很多都是因为太张扬、太不懂事、太功高震主。
而那4个幸存者,恰恰懂得低调、谨慎、忠诚。
这个道理,古今通用。
12
我开始把这个道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在公司,我学会了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不再争功,不再抢戏,不再在领导面前过度表现。
在家里,我也学会了急流勇退。
以前,我总是想着要在家里当老大,要所有事情都听我的。
现在,我学会了适当地让步,让妻子、孩子也有发言权。
这样做之后,我发现,家庭氛围变得更和谐了,我和妻子、孩子的关系也变得更好了。
而在社交中,我也学会了分寸感。
不再过度热情,不再过度表现,保持适当的距离。
这样做之后,我发现,我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好了,朋友也更信任我了。
13
上周,我参加了一个历史讲座。
主讲人是一位研究明史的教授。
讲座的主题,恰好是"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
教授说:"很多人都觉得,朱元璋是个暴君,杀功臣是因为他残忍、多疑。"
"但实际上,朱元璋杀功臣,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
"他是农民出身,深知权力的重要性。他害怕功臣功高震主,威胁到朱家的江山。"
"所以,他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潜在的威胁。"
"而那4个幸存者,之所以能活下来,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因为他们懂得生存智慧。"
"他们知道,在皇权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他们知道,要想活下来,就必须让皇帝觉得你不是威胁。"
"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
听到教授的话,我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强,而是你有多聪明。
14
讲座结束后,我找到教授,向他请教了一些问题。
"教授,您说朱元璋杀了30个功臣,那这30个人里,有没有人是真的该杀的?"我问。
教授想了想,说:"有。"
"比如胡惟庸,他确实搞党争,威胁到了朱元璋的统治。"
"比如蓝玉,他功高震主,而且骄横跋扈,确实有威胁。"
"但也有很多人,是被冤杀的。"
"比如李善长,虽然有些小错,但不至于被灭族。"
"比如徐达,有人说他是被朱元璋毒死的,但这个说法存疑。"
"总之,"教授说,"朱元璋杀功臣,有的是为了维护统治,有的是因为多疑,有的是因为被人挑拨。"
"但无论原因是什么,那4个幸存者能活下来,一定是因为他们做对了什么。"
"什么?"我追问。
"懂得进退,懂得低调,懂得忠诚。"教授说,"这些,就是生存智慧。"
15
回到家,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我想起了这些年在职场上的经历,想起了那些起起落落的同事。
有的人,能力很强,但最后被排挤出局。
有的人,能力一般,却一直稳稳当当。
这背后的原因,和朱元璋杀功臣的逻辑,何其相似。
在职场上,领导需要的不是最强的人,而是最听话、最忠诚、最不会威胁到他的人。
如果你太强,领导会害怕你抢他的位置。
如果你太张扬,领导会觉得你不知轻重。
如果你拉帮结派,领导会担心你搞小团体。
而那些能活下来的人,往往是那些懂得低调、懂得进退、懂得忠诚的人。
就像汤和、耿炳文、郭英,他们也许不是最强的,但一定是最懂得生存的。
16
这段时间,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公司里那些"活得好"的人。
我发现,他们确实有一些共同点——
第一,低调谨慎。
他们从不张扬自己的成绩,从不在领导面前过度表现。
第二,懂得进退。
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该让。
第三,忠诚可靠。
他们对领导忠心耿耿,从不做对不起领导的事。
第四,不拉帮结派。
他们和同事保持良好关系,但从不搞小团体。
第五,有分寸感。
他们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这些特点,和朱元璋放过的那4个功臣,何其相似。
而那些"活得不好"的人,往往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第一,太张扬。
总是想着要表现自己,要证明自己很厉害。
第二,功高震主。
能力太强,让领导感到威胁。
第三,拉帮结派。
搞小团体,让领导觉得不可控。
第四,不知进退。
明明已经很成功了,还要继续扩张。
第五,贪污腐败。
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最后被抓。
这些特点,和朱元璋杀掉的那30个功臣,何其相似。
17
上个月,公司来了个新同事,小李。
小李刚毕业,能力很强,业绩也很好。
可他有个毛病——太张扬。
他总是在会议上滔滔不绝,总是想着要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
看着他,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有一天,我找到小李,跟他聊了聊。
"小李,你能力很强,但有个建议想给你。"我说。
"什么建议?"小李问。
"低调一点。"我说,"不要太张扬,不要总是想着要表现自己。"
"为什么?"小李不解,"我有能力,为什么不能表现?"
"因为,"我说,"在职场上,太张扬的人,往往活不长。"
"你听说过朱元璋杀功臣的故事吗?"
小李摇摇头。
于是,我把朱元璋和那4个幸存者的故事,讲给了小李听。
"所以,"我最后说,"在职场上,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强,而是你有多聪明。"
"要学会低调,学会进退,学会忠诚。"
"这样,你才能活得长久。"
小李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18
三个月后,我发现小李变了。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张扬了,变得低调谨慎。
他也不再在会议上滔滔不绝了,只在关键时刻发言。
而且,他的业绩反而更好了。
领导也开始重用他,给他更多的机会。
有一天,小李来找我,说:"张哥,谢谢你当初的建议。"
"我现在才明白,在职场上,低调才是最好的保护色。"
"而那些太张扬的人,往往成为众矢之的。"
我拍拍他的肩膀,说:"你能明白就好。"
"记住,职场如战场,要想活下来,就要懂得生存智慧。"
"就像朱元璋时代的那4个幸存者,他们也许不是最强的,但一定是最聪明的。"
19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为什么越努力越不得志?》
文章里说:"很多人在职场上拼命努力,但最后却发现,升职加薪的永远不是自己。"
"这是为什么?"
"因为,在职场上,努力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智慧。"
"你要懂得低调,懂得进退,懂得忠诚。"
"你要让领导觉得你不是威胁,你要让同事觉得你好相处。"
"这样,你才能在职场上走得长远。"
看完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
这不就是朱元璋和那4个幸存者的故事吗?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
在任何时代,想要活下来,都需要智慧。
20
昨天,儿子又问我一个问题:"爸,你说那4个幸存者,他们是不是很聪明?"
"是的。"我说。
"那他们聪明在哪里?"儿子问。
我想了想,说:"他们聪明在,懂得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活下来。"我说,"在朱元璋的时代,对于那些功臣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功劳有多大,不是权力有多大,而是能不能活下来。"
"而那4个幸存者,恰恰懂得这一点。"
"他们知道,在皇权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他们知道,要想活下来,就必须让皇帝觉得你不是威胁。"
"所以,汤和主动退休,耿炳文低调谨慎,郭英忠心耿耿。"
"他们用这种方式,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而那些被杀的功臣,虽然功劳很大,虽然权力很大,但最后却家破人亡。"
"所以,"我最后说,"真正聪明的人,不是追求最大的成功,而是追求最稳妥的生存。"
儿子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就在我以为自己已经彻底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时候,上个月公司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21
上个月,公司的副总突然被辞退了。
这位副总在公司工作了10年,能力很强,业绩也很好,深受员工爱戴。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突然被辞退了。
消息传出后,整个公司都震惊了。
大家纷纷猜测原因,有人说是因为他站错队了,有人说是因为他得罪了总经理。
直到有一天,我从人事部的朋友那里听说了真相——
副总是因为"功高震主"被辞退的。
什么意思?
原来,这位副总这些年业绩太好了,在公司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员工都只知道副总,不知道总经理。
总经理感到了威胁,觉得副总可能会取代自己,所以找了个理由把他辞退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突然想起了朱元璋杀功臣的故事。
历史真的在不断重复。
那些被朱元璋杀掉的功臣,很多都是因为"功高震主"。
而现代职场上,那些被辞退的人,也往往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22
副总被辞退后,我去看望了他。
他住在城郊的一套小房子里,整个人看起来憔悴了很多。
"老张,你来了。"副总看到我,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老李,你还好吗?"我关心地问。
"还行吧。"副总苦笑,"就是有点接受不了。"
"我在公司工作了10年,兢兢业业,为公司立下了那么多功劳。可最后,就因为业绩太好,就被辞退了。"
"你说,这公平吗?"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确实不公平。
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又是职场的现实。
"老李,"我沉默了一会儿,说,"你知道朱元璋杀功臣的故事吗?"
"知道一点。"副总说。
"那你知道,为什么朱元璋要杀功臣吗?"
副总想了想,说:"因为他害怕功臣威胁到他的皇位吧。"
"对。"我说,"而在现代职场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领导需要的不是最强的人,而是最听话、最忠诚、最不会威胁到他的人。"
"如果你太强,领导就会害怕你抢他的位置。"
"所以,"我继续说,"要想在职场上活得长久,就要学会低调,学会进退。"
"就像朱元璋时代的那4个幸存者,他们也许不是功劳最大的,但一定是最懂得生存的。"
23
副总听了,沉默了很久。
"你说得对。"副总最后说,"我这些年,确实太张扬了。"
"我总是想着要表现自己,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要在员工中树立威信。"
"可我忽略了一点——我的威信越高,总经理就越感到威胁。"
"如果我当初能像汤和那样,主动退一步,也许就不会是今天这个结果。"
"可惜,"副总苦笑,"我明白得太晚了。"
我拍拍他的肩膀,不知道该说什么安慰的话。
"不过,"副总突然说,"这次的经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
"以后如果再找工作,我一定会记住这个教训——"
"要低调,要谨慎,要懂得进退。"
"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张扬了。"
我听了,点点头。
这也许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24
副总被辞退后,公司任命了一个新的副总。
这个新副总,能力一般,业绩也不算突出。
但他有一个特点——忠诚。
他对总经理忠心耿耿,从不做对不起总经理的事。
而且,他也很低调,从不张扬自己的成绩。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坐上了副总的位置。
很多员工都不服气,觉得他不配。
可总经理却很满意,因为这个新副总不会威胁到他。
看到这一幕,我又想起了朱元璋和那4个幸存者。
在任何时代,领导需要的都不是最强的人,而是最可靠的人。
就像郭英,他也许不是功劳最大的,但他对朱元璋忠心耿耿。
所以,朱元璋放过了他。
而那些功劳很大、能力很强的功臣,却因为让朱元璋感到威胁,最后被杀了。
这个逻辑,古今通用。
25
这件事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策略——
在职场上,要学会低调,学会进退,学会忠诚。
我不再追求最大的成功,而是追求最稳妥的生存。
我不再想着要在领导面前过度表现,而是默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也不再想着要在同事中树立威信,而是保持低调谨慎。
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在公司的处境反而变好了。
领导不再觉得我是威胁,反而开始重用我。
同事也不再排挤我,反而开始尊重我。
而我,也终于明白了——
在职场上,活下来,比做大做强更重要。
就像汤和、耿炳文、郭英这4个幸存者,他们也许不是功劳最大的,但一定是活得最长久的。
26
前几天,我又陪儿子做历史作业。
这次的题目是:"你如何评价朱元璋?"
儿子写道:"朱元璋是个残暴的皇帝,杀了很多功臣。"
我看了,摇摇头。
"儿子,"我说,"这个评价太片面了。"
"为什么?"儿子问。
"因为,"我说,"朱元璋杀功臣,虽然残暴,但有他的政治考量。"
"他害怕功臣威胁到朱家的江山,所以宁可错杀,也不放过。"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统治者的生存智慧。"
"当然,"我继续说,"这不代表我们要认同他的做法。"
"杀功臣确实是不对的,那些功臣为他打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却被无情地杀害。"
"但我们可以从这段历史中,学到一些生存智慧。"
"什么智慧?"儿子问。
"懂得进退,懂得低调,懂得忠诚。"我说,"这些,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
27
儿子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爸,"儿子突然问,"你说那4个幸存者,他们是不是很幸运?"
"不是幸运。"我说,"是智慧。"
"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懂得如何在危险的环境中保护自己。"
"汤和主动退休,是因为他知道,功劳再大,也不如保命重要。"
"耿炳文低调谨慎,是因为他知道,张扬只会招来杀身之祸。"
"郭英忠心耿耿,是因为他知道,忠诚是最好的保护色。"
"朱文正早早离世,虽然不是他自己的选择,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让他躲过了后来的大清洗。"
"所以,"我最后说,"他们的幸存,不是运气,而是智慧。"
"而那30个被杀的功臣,虽然功劳很大,但因为缺乏这种智慧,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8
昨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讨论:"如果你是朱元璋时代的功臣,你会怎么做?"
我看了很多人的回答。
有人说:"我会像汤和那样,主动退休。"
有人说:"我会像耿炳文那样,低调谨慎。"
也有人说:"我会像郭英那样,对朱元璋忠心耿耿。"
还有人说:"我会想办法造反,推翻朱元璋。"
看到最后这个回答,我笑了。
造反?谈何容易。
朱元璋能从一个农民变成皇帝,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绝对不是等闲之辈。
想要推翻他,几乎不可能。
而那些被杀的功臣,很多都是想做点什么,或者被怀疑想做点什么,最后被杀了。
所以,在朱元璋的时代,最明智的做法就是——
低调、谨慎、忠诚、懂得进退。
就像那4个幸存者一样。
29
这段时间,我开始把这个故事,分享给更多人。
我在公司内部做了一次分享,题目就是《从朱元璋杀功臣,看职场生存智慧》。
分享会上,我讲了朱元璋和那4个幸存者的故事,也讲了我自己的职场经历。
很多同事听了,都深有感触。
有人说:"我以前总觉得,只要能力强,就能在职场上走得远。现在才明白,光有能力还不够,还要有智慧。"
有人说:"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能力一般,却能坐上高位。因为他们懂得低调,懂得忠诚。"
也有人说:"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后我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再那么张扬了。"
看到大家的反馈,我很欣慰。
如果我的分享,能帮助更多人在职场上少走弯路,那就值了。
30
前几天,副总给我打了个电话。
"老张,"副总说,"我找到新工作了。"
"太好了!"我由衷地为他高兴。
"这次,"副总说,"我吸取了教训。"
"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张扬了,我会学会低调,学会进退。"
"我要像汤和那样,懂得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我要像耿炳文那样,低调谨慎,不居功自傲。"
"我要像郭英那样,忠心耿耿,不做对不起领导的事。"
"这样,"副总说,"我才能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走得更长远。"
听到副总的话,我很欣慰。
"老李,"我说,"你能这么想,就对了。"
"记住,在职场上,活下来,比做大做强更重要。"
"就像那4个幸存者,他们也许不是最强的,但一定是活得最好的。"
昨天晚上,儿子又拿着历史书来找我。
"爸,我还有个问题。"儿子说。
"什么问题?"
"你说朱元璋杀了那么多功臣,他后悔过吗?"儿子问。
我想了想,说:"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朱元璋是否后悔。"
"但据说,朱元璋晚年的时候,确实有些悔意。"
"他意识到,自己杀了那么多功臣,让朱家失去了很多忠臣良将。"
"后来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能轻易夺取皇位,就是因为朱允炆身边没有什么得力的大臣了。"
"如果当年朱元璋没有杀那么多功臣,也许结果会不一样。"
"所以,"我最后说,"朱元璋的故事告诉我们——"
"过度的猜忌和杀戮,最后伤害的是自己。"
"而那些懂得平衡、懂得信任的领导者,才能走得更远。"
儿子听了,认真地点点头。
朱元璋杀功臣的故事,已经过去了600多年。
但这个故事背后的智慧,却依然适用于今天。
我41岁才明白的道理:
1. 在任何组织中,活下来比做大做强更重要
2. 懂得进退,是一种智慧
像汤和那样,知道什么时候该退
3. 低调谨慎,是最好的保护色
像耿炳文那样,不居功自傲
4. 忠诚可靠,是立足之本
像郭英那样,忠心耿耿
5. 不要功高震主
要让领导觉得你不是威胁
6. 懂得分寸,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7. 在职场上,聪明比能力更重要
朱元璋放过的这4个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真正能活下来的人,不是最强的,而是最聪明的。
愿我们都能从这段历史中,学到生存的智慧。
- 上一篇:怎么把一支垫底弱旅带出冠军相?梅西:我只是不想输而已!
- 下一篇:秋色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