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湖边走,春光满枝头

发布时间:2025-11-16 15:18  浏览量:6

在南京城西的水西门外,一汪碧水镶嵌在古城脉络之中,这便是被誉为“江南第一名湖”“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的莫愁湖。它南临秦淮河,北靠石头城,51.05公顷的湖山胜境中,32.33公顷的湖面如镜,映照着六朝的烟雨、明清的亭台与今日的春光。这里不仅有“水面荷花堤上柳”的自然之美,更有莫愁女的千年传说、文人墨客的诗词遗韵,以及一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歌谣,让“莫愁”二字跨越时空,成为镌刻在金陵大地上的文化符号。

莫愁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六朝时期。彼时它还是长江古河道的一部分,因地处秦淮河与长江交汇处,泥沙淤积后形成沼泽湿地,古称“横塘”。又因毗邻石头城,故又名“石城湖”。从隋唐起,这片水域便因风光秀丽吸引了文人雅士驻足,东晋名士孙楚在此修建“孙楚酒楼”,登楼可览湖光山色,饮酒赋诗,开启了莫愁湖的人文篇章。明初是莫愁湖的兴盛之始,湖畔筑起楼台十余座,成为达官贵人的别业胜地,魏国公徐达后裔曾在此居住,使园林格局日渐完善。清乾隆年间,江宁知府李尧栋捐俸复建郁金堂、苏合厢,辟建湖心亭;同治年间,曾国藩主持重建华严庵、胜棋楼等建筑,让历经兵火的湖山重焕生机。1929年,南京特别市政府将其正式辟为公园,2019年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2年起免费向公众开放,让这颗“金陵明珠”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莫愁湖边走,春光满枝头,花儿含羞笑,碧水也温柔。莫愁女前留个影,江山秀美人风流。莫愁啊莫愁,劝君莫忧愁。莫愁湖泛舟,秋夜月当头,欢歌伴短笛,笑语满湖流。自古人生多烦恼,何须愁走白少年头。莫愁啊莫愁,劝君莫忧愁。”这首由贺东久作词、陶思耀作曲的《莫愁啊莫愁》,以明快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道尽了莫愁湖的春日盛景与“莫愁”精神的内核。1980年,这首歌曲在南京文联换届联欢会上首次唱响,后经歌唱家朱明瑛录制传播,成为红遍全国的经典之作。如今漫步莫愁湖畔,春风拂过枝头,桃花、海棠次第绽放,碧水微波荡漾,歌词中的画面便生动铺展——花儿带着晨露含羞欲笑,湖水倒映着天光云影,温柔得能抚平人心底的褶皱,恰如歌曲所唱,让每一位访客都能卸下烦恼,沉浸在湖光山色的治愈之中。

莫愁湖的灵魂,无疑是莫愁女的传说。相传南齐时期,洛阳女子莫愁年仅十五岁便卖身葬父,被建康(今南京)石城湖边的卢员外买为儿媳。婚后不久,丈夫应征戍边,杳无音信。莫愁并未沉溺于悲伤,而是将满腔柔情化作善行,扶危济困,帮助邻里,深受乡邻爱戴。然而她的善举却遭公公无端诬陷,不堪凌辱的莫愁最终投石城湖而死,以生命践行了坚韧不屈的品格。后人为纪念这位乐善好施、品性高洁的女子,便将石城湖改名为“莫愁湖”。这一传说在《正德江宁县志》中留有最早记载,明确“莫愁,卢氏女,时湖属其家,因名”,使“莫愁湖”的名称得到官方认可。有趣的是,湖北钟祥也有一处莫愁湖,相传战国时期楚宫歌姬莫愁女在此生活,后逃离王宫回归民间,人们为纪念她将沧浪湖改名。两处莫愁湖,两个动人传说,虽时代地域不同,却都赋予“莫愁”二字善良、坚韧、乐观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情感符号。

湖光山色之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构成莫愁湖的人文骨架。胜棋楼是湖畔最负盛名的建筑,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中山王徐达在此对弈,朱元璋棋艺不敌,徐达却巧妙地将棋子摆成“万岁”二字,既赢得棋局又保全君颜。朱元璋龙颜大悦,将此楼连同莫愁湖一并赐予徐达,“胜棋楼”之名由此而来。如今楼内仍陈列着棋盘、棋子与古画,再现着当年君臣对弈的佳话。郁金堂是纪念莫愁女的核心建筑,堂前楹联“湖属卢家,唯江头明月,曾照莫愁嫁过来;园开徐氏,有池上莲歌,仍随仙子舞蹁跹”,道尽了传说与历史的交融。堂西的莫愁水院小巧精致,曲廊迂回,漏窗透景,一池清水倒映着莫愁女的汉白玉雕像,身姿窈窕,眉眼含愁却不失温婉,让人不由得想起她坎坷而善良的一生。

此外,湖畔的华严庵古朴肃穆,作为建邺区文物保护单位,殿宇巍峨,香火袅袅,为湖山增添了几分禅意;粤军阵亡将士墓庄严肃穆,作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记录着辛亥革命时期的英雄事迹,让莫愁湖的人文内涵更添厚重。海棠精品园与中日友好鸢尾园则为湖景增色不少,春季海棠花姿绰约,粉白相间;初夏鸢尾花竞相绽放,蓝紫交织,与湖中荷花、堤上绿柳相映成趣,构成四季皆美的画卷。

莫愁湖的美,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交融。春日里,柳丝轻拂湖面,桃花、海棠开得热烈,《莫愁啊莫愁》的歌声在湖畔萦绕,游人或漫步堤岸,或泛舟湖上,鼻尖萦绕着花草的芬芳,耳畔回荡着欢歌笑语,恰如歌词中“春光满枝头”的盛景;夏日荷叶田田,莲花盛开,清风送爽,是避暑纳凉的绝佳去处,傍晚时分,落日余晖洒在湖面,波光粼粼,渔舟唱晚,别有一番韵味;秋日天高气爽,芦苇摇曳,湖畔的桂花飘香,与“秋夜月当头”的诗意场景相映,泛舟湖上,欢歌伴短笛,尽显江南水乡的温婉;冬日虽万物凋零,却有翠竹挺拔,寒梅傲雪,亭台楼阁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宛如水墨画般意境悠远。

千百年来,莫愁湖不仅是风景胜地,更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写下“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的名句,以莫愁女的幸福生活反衬杨贵妃的悲剧命运;宋代文学家陆游多次游历莫愁湖,留下“艇子冲烟过石城,夕阳红入水中明”的诗篇;明代画家沈周、文徵明曾为莫愁湖作画,将湖山胜景定格于笔墨之间;清代诗人袁枚在《莫愁湖》诗中写道“欲将西子莫愁比,难向烟波判是非”,盛赞莫愁湖的美景堪比西湖。这些诗词书画,为莫愁湖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让湖山胜景与文字之美相互成就,流传千古。

如今的莫愁湖,早已不是昔日达官贵人的专属园林,而是南京市民休闲娱乐、感受文化的公共空间。清晨,老人们在湖畔打太极、练书法、唱红歌;午后,年轻人带着孩子放风筝、野餐、游船;傍晚,情侣们牵手漫步堤岸,欣赏落日余晖。每年春季的海棠花会、夏季的荷花节,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打卡,《莫愁啊莫愁》的歌声依然在湖畔回荡,提醒着人们“自古人生多烦恼,何须愁白少年头”。

莫愁湖的魅力,在于它既有“江南第一名湖”的自然灵秀,又有千年传说的人文厚重;既有明清亭台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公园的生机活力。它如一位历经沧桑却依旧温婉的女子,将“莫愁”的人生态度融入一草一木、一湖一水之中。在这里,六朝的烟雨已散,明清的风云已淡,但莫愁女的善良坚韧、文人墨客的诗意情怀,以及那首歌谣中传递的乐观精神,却在湖光山色中代代相传。

漫步莫愁湖畔,看春光满枝头,听碧水潺潺流,《莫愁啊莫愁》的旋律在风中飘荡。这汪千年湖水,不仅承载着金陵的历史记忆,更教会人们以豁达之心面对人生起落。正如莫愁湖的名字那般,人生纵有烦恼万千,不如寄情湖山,放下忧愁,在自然与人文的滋养中,寻得内心的安宁与欢畅。这便是莫愁湖给予世人最珍贵的馈赠,也是它跨越千年依然魅力不减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