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男子谋杀了朋友,并霸占了他妻子10年之久,还为他生了2娃
发布时间:2025-11-17 17:39 浏览量:4
嘉祐十五年的春天,临安府钱塘县的桃花开得正艳,满城都飘着淡淡的花香。城南的黄记织锦坊里,林氏正坐在织机前,手指灵活地穿梭在丝线间——这手艺是她前夫张万教的,如今成了她和两个儿子的生计根本。
“娘,爹说今天庙会有糖画,咱们能去吗?”八岁的黄安拉着林氏的衣角,眼里满是期待。六岁的黄宁也跟着点头,小手攥着林氏的围裙。
林氏停下织机,摸了摸两个儿子的头,笑着说:“乖,等你爹回来,咱们一起去。”可转身去倒水时,她的笑容却慢慢淡了——这十年,她总做同一个梦:梦里张万浑身是血地站在她面前,不说话,就那么直勾勾地看着她,看得她心里发毛。
谁也不知道,这个看似美满的家庭,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更没人想到,几天后,林氏会牵着两个儿子,揣着一件东西,径直走进县衙,把这个秘密捅了个底朝天。而这一切的开始,要从十年前那个秋天说起。
1. 十年“幸福”:织锦坊里的噩梦阴影
嘉祐十五年,林氏已经嫁给黄贵十年了。这十年里,黄贵从县衙的帮闲,变成了手里有点权力的小吏,还接手了张万留下的织锦生意,日子过得越来越宽裕。他们有两个儿子,黄安懂事,黄宁活泼,街坊邻居都羡慕林氏:“你真是好福气,黄大人对你好,孩子又乖。”
可只有林氏自己知道,这“福气”背后藏着多少煎熬。
每天晚上,只要一关灯,她就会想起张万。张万是个老实本分的织锦匠人,手巧心善,当年为了给她买定情的玉佩,省吃俭用了三个月,在西湖边亲手给她戴上时,还红着脸说:“林氏,我这辈子都会对你好。”可自从张万“遇劫身亡”后,这份好就成了永远的回忆。
黄贵对她确实不错,从不打骂,还时常给她买首饰。可林氏总觉得不对劲——黄贵看她的眼神,有时候会突然变得阴冷,就像十年前那个傍晚,他慌慌张张跑来说张万“失踪”时的眼神;还有他藏在箱子最底下的那件旧棉袄,林氏偶然见过一次,衣角好像沾着什么深色的东西,黄贵立刻抢过去说“脏得很,别碰”,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拿出来过。
更让她不安的是两个儿子。有一次黄安问:“娘,别人都有爷爷,我爷爷呢?”林氏愣了半天,只能说:“爷爷去很远的地方了。”黄安又问:“那爹以前是做什么的?为什么别的小朋友说爹是‘帮闲’,帮闲是什么意思啊?”
林氏不知道怎么回答。她只能每天祈祷,祈祷这平静的日子能一直过下去,祈祷那个噩梦不要再出现。可她没想到,一场庙会,会把所有的平静都打破,会把她逼到不得不做出选择的地步。
2. 酒局祸根:一碗黄酒里的邪念
时间倒回嘉祐五年秋。那时候,林氏还叫张林氏,是织锦匠人张万的妻子。
张万那阵子特别高兴——他接了个大活计:给官府织造贡品锦缎,要用来送给辽国的使者。这活计工钱高,还能在县衙里混个脸熟,以后找活也容易。为了庆祝,他特意买了两斤黄酒、一只烧鸡,邀好友黄贵来家里吃饭。
黄贵是县衙的帮闲,说白了就是跟着衙役跑腿,帮着传递消息、催缴赋税,没什么正经差事,平日里最爱蹭吃蹭喝。张万为人实在,觉得黄贵“路子广”,以后说不定能帮上忙,所以经常请他来家里吃饭。
那天傍晚,张万在院子里摆了张桌子,黄酒倒在粗瓷碗里,烧鸡撕成大块,还有一盘炒青菜、一碟酱萝卜。黄贵一进门就喊:“张万兄弟,你这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了!”说着就坐下来,拿起鸡腿啃了起来。
张万笑着说:“都是托官府的福,接了个织锦的活。来,喝酒!”
两人喝了几碗酒,黄贵的眼睛就开始不老实了——他时不时瞟向屋里,林氏正在里面给织机上丝线,穿着一身青布衣裙,弯腰时的身姿特别窈窕,头发用一根木簪挽着,侧脸在油灯下显得格外温婉。
黄贵心里突然咯噔一下——他早就觉得张万的妻子好看,以前只是不敢多想,可今天喝了酒,胆子就大了起来。他凑到张万身边,压低声音说:“张万兄弟,你可真是好福气,嫂子不仅长得漂亮,还这么能干。”
张万没听出他话里的不对劲,笑着说:“是啊,林氏跟着我没享过什么福,以后我多接些活,让她过上好日子。”
黄贵心里冷笑:“过上好日子?有你在,她怎么能过上好日子?”嘴上却附和着:“对对对,兄弟你有手艺,以后肯定能发大财。”
酒过三巡,黄贵已经有了几分醉意。他看着张万憨厚的脸,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要是张万不在了,林氏不就成了寡妇?以自己的“本事”,说不定能把她娶到手,还能把他的织锦生意抢过来——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想到这里,黄贵装作醉醺醺的样子,拉着张万的手说:“张万兄弟,城外凤凰山新开了家酒肆,据说有上好的桂花酿,比你这黄酒香多了!明日咱俩去尝尝?就当是我给你道贺,贺你接了官府的活计。”
张万本来就实在,又喝了酒,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好啊!明日一早,咱们就去!”
黄贵心里暗暗得意:“蠢货,明天就是你的死期!”他又端起碗,跟张万碰了一下:“来,再喝一碗!”
3. 凤凰山脚:一场“桂花酿”的死亡骗局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张万就起床了。他特意换了身干净的衣服,还揣了些银钱——想着喝完酒,顺便给林氏买块布料做新衣服。
黄贵早就等在门口了,手里拎着一个布包,说是“装些干粮路上吃”。两人结伴出城,沿着官道往凤凰山走。
初秋的早晨有点凉,路边的草叶上还挂着露珠。张万走在前面,兴致勃勃地说:“听说凤凰山的桂花都开了,咱们喝完酒,还能去赏桂呢!”
黄贵跟在后面,心里早就盘算好了——凤凰山脚有一片竹林,特别僻静,平时很少有人去,正好适合动手。他敷衍着说:“是啊,听说那酒肆就开在桂树下,边喝边赏桂,多惬意。”
走了大概一个时辰,终于到了凤凰山脚。黄贵指着前面的竹林说:“张万兄弟,你看,酒肆就在前面,咱们先歇会儿,我鞋带松了。”
张万停下脚步,转身等着他。黄贵蹲下身,假装系鞋带,手却悄悄摸向布包里的短刀——这把刀是他前几天特意买的,刀刃锋利,藏在布包里,谁也没发现。
就在张万弯腰想帮他扶一下布包时,黄贵突然站起来,手里握着短刀,猛地刺向张万的后腰!
“啊!”张万惨叫一声,疼得浑身发抖。他不敢相信地看着黄贵:“黄贵,你……你为什么要杀我?”
黄贵眼里满是凶光,压低声音说:“因为你碍眼!你的妻子,你的织锦生意,都是我的了!”说着,又按住张万的肩膀,往他胸口补了两刀。
张万的血喷了黄贵一身,他挣扎了几下,最后倒在地上,眼睛还睁得大大的,好像还在疑惑为什么好友会对自己下杀手。
黄贵杀了人,心里也慌得厉害。他左右看了看,确定没人,就赶紧把张万的尸体拖进竹林深处,用落叶和泥土埋起来——埋的时候,他还特意把张万身上的银钱都掏出来,揣进自己兜里,又脱下张万的一只布鞋,扔在路边,伪造“遇劫”的假象。
做完这一切,黄贵看了看身上的血迹,赶紧脱下外套,用泥土擦了擦,又把短刀藏进布包。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装作慌慌张张的样子,往钱塘县城跑。
他知道,接下来的戏,才是最关键的。
4. 趁虚而入:半年“帮扶”下的走投无路
当天傍晚,黄贵跌跌撞撞地跑到张家门口,拍着门大喊:“林氏嫂子!不好了!张万兄弟出事了!”
林氏刚做好晚饭,听到喊声赶紧开门。看到黄贵浑身是土,脸色苍白,心里一下子慌了:“黄大哥,怎么了?张万呢?”
黄贵哭丧着脸说:“我和张万兄弟去凤凰山喝桂花酿,走到半路就走散了。我找了一下午,都没找到他,路边还发现了他的一只布鞋——我怀疑,他可能遇上山贼了!”
林氏一听,腿都软了。她赶紧喊上邻居,跟着黄贵去凤凰山找。可找了整整三天,只找到了张万的那只布鞋,连个人影都没见着。
邻居们都劝林氏:“张万媳妇,别找了,怕是真的遇上山贼,凶多吉少了。”
林氏没办法,只能去县衙报案。县衙派了几个衙役去查,可凤凰山那么大,又没有目击者,查了几天也没找到任何线索。最后,只能按“失盗遇害”立案,张贴了告示,可一直没抓到凶手。
林氏成了寡妇,独自守着织锦机谋生。张万接的官府活计还没完成,她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织——白天织锦,晚上对着空房子哭,日子过得特别难。
这时候,黄贵“及时”地出现了。
他每天都来张家,今天送两斤米,明天送一把菜;看到织机坏了,就主动帮忙修;屋顶漏雨了,他找了工匠来补,还自己掏钱付工钱。邻居们都夸黄贵“讲义气”“是个好人”,纷纷劝林氏:“张万媳妇,你一个女人家,带着这织锦活计,太难了。黄大哥对你这么好,不如跟了他,以后也有个依靠。”
起初,林氏是不愿意的。她心里还想着张万,而且总觉得黄贵有点不对劲——他看她的眼神,有时候太热切了,不像普通朋友的关心。可日子一天天过去,她的难处越来越多:织锦需要的上等丝线断了货,去集市上买,老板说“最近丝线紧俏,要加价”,她根本付不起;又遇上连日大雨,屋顶虽然补过,还是漏雨,织好的锦缎差点被淋湿;更重要的是,她一个寡妇,出门办事总被人欺负,有一次去县衙交贡品,衙役还故意刁难她,说“织得不好,要重织”,还是黄贵过来帮忙说情,才把事情解决。
林氏彻底走投无路了。她看着空荡荡的家,想着以后的日子,再看看黄贵“真诚”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黄大哥,我……我答应你。”
嘉祐六年春,林氏嫁给了黄贵。婚礼办得很简单,只有几个邻居来贺喜。黄贵穿着新衣服,笑得合不拢嘴;林氏却穿着红嫁衣,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她不知道,这场婚姻,不是救赎,而是另一场噩梦的开始。
5. 庙会惊雷:醉话捅破十年谎言
时间一晃,就到了嘉祐十五年春日。钱塘县举办一年一度的庙会,街上特别热闹:有耍杂耍的、卖糖画的、唱大戏的,还有各种小吃摊,香味飘得老远。
黄贵最近升了职,成了县衙的“贴书”(负责抄写文书的小吏),手里有了点权力,心情特别好。他带着几个朋友去庙会的酒肆喝酒,还特意叫上了林氏的娘家侄女——林春,让她帮忙照看两个孩子,林氏则留在家里织锦。
酒肆里很热闹,几个人围坐在桌子旁,点了一桌子菜,还叫了一坛黄酒。黄贵喝得兴起,开始吹嘘自己:“你们知道吗?我当年就是个帮闲,现在成了贴书,以后还能当更大的官!”
朋友们纷纷附和:“黄大哥厉害!以后可得多带带我们!”
黄贵更得意了,一杯接一杯地喝酒。喝到半醉,他突然拍着桌子,大声说:“你们以为我只有现在厉害?十年前,我就比你们强!张万那蠢货,我略施小计就让他没了命,他老婆还不是乖乖跟了我!那织锦生意,现在也是我的!”
这话一出口,酒肆里瞬间安静了。朋友们都惊呆了,没人敢说话——他们都知道黄贵的前妻是张万的遗孀,可没人知道张万是被黄贵杀的!
坐在旁边的林春也惊呆了。她今年十六岁,从小就知道姑姑嫁给黄贵是因为姑父“遇劫身亡”,可没想到姑父是被黄贵害死的!她吓得手都抖了,赶紧低下头,假装没听见。
黄贵喝得太醉,没注意到众人的反应,还在继续说:“那凤凰山的竹林,藏尸体最好了,谁也找不到……还有张万的玉佩,他还以为被山贼抢了,其实一直在我手里……”
林春听到“玉佩”两个字,心里咯噔一下——她小时候听姑姑说过,姑父张万给姑姑送了一枚玉佩,是定情信物,后来姑父“遇害”,玉佩也“丢了”,姑姑为此难过了好久。
黄贵还在说,林春却坐不住了。她借口“去买糖画给孩子”,赶紧跑出酒肆,往姑姑家跑。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这件事告诉姑姑!
林氏正在家里织锦,看到侄女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还以为孩子出了什么事:“春儿,怎么了?安儿和宁儿呢?”
林春喘着气,拉着林氏的手,小声说:“姑姑,不好了!我刚才在酒肆听到黄贵说……说姑父是他杀的!还说……还说您的玉佩在他手里!
林氏手里的丝线“啪”地断了。她看着侄女,不敢相信地说:“春儿,你……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林春把黄贵的醉话又说了一遍,还补充道:“姑姑,我听得清清楚楚!他说在凤凰山竹林埋了姑父,还说玉佩在他那儿!”
林氏只觉得天旋地转,她扶着织机,才勉强站稳。十年的噩梦,十年的怀疑,终于在这一刻有了答案——张万不是遇劫身亡,是被她现在的丈夫黄贵害死的!而她,竟然嫁给了杀夫仇人,还为他生了两个儿子!
6. 深夜搜箱:那枚藏了十年的定情玉佩
那天晚上,黄贵醉醺醺地回来,倒头就睡。林氏坐在床边,看着他的脸,心里又恨又怕。
恨的是黄贵杀了张万,骗了她十年;怕的是如果揭发黄贵,两个儿子就没了父亲,还会被人指指点点——毕竟,他们是黄贵的儿子。
她想起张万,想起他对自己的好,想起他死不瞑目的眼睛;又想起两个儿子,想起黄安说“娘,我要跟爹一样厉害”,想起黄宁抱着她的脖子说“娘,我最喜欢你了”。
林氏一夜没睡。天快亮的时候,她做了一个决定:她要找证据,要为张万报仇!
等黄贵睡得更沉了,林氏悄悄起身,走到柜子前,打开了黄贵那个从不允许别人碰的箱子。箱子里放着黄贵的衣服、文书,还有一些银钱。林氏翻了一遍,没找到什么异常。
就在她快要放弃的时候,她摸到箱子最底下,好像有个硬邦邦的东西。她伸手一掏,竟然掏出了一个小布包——打开布包,里面是一枚玉佩,青绿色的,上面刻着一朵莲花。
林氏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这枚玉佩,就是张万当年送给她的定情信物!张万遇害后,黄贵说“玉佩被山贼抢走了”,她还为此哭了好几天。没想到,这枚玉佩竟然一直藏在黄贵手里,藏了整整十年!
握着玉佩,林氏的手一直在抖。这枚玉佩,就是黄贵杀人的铁证!
她把玉佩紧紧揣在怀里,走到两个儿子的房间。黄安和黄宁还在熟睡,小脸红扑扑的。林氏蹲下来,轻轻摸了摸他们的头,心里默念:“安儿,宁儿,娘对不起你们,可娘不能让你爹白死。”
天刚亮,黄安和黄宁醒了。林氏把他们叫到跟前,轻声说:“娘要去做一件对得起良心的事,你们要记住,做人不能昧着良心,不能做坏事。”
两个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林氏牵着他们的手,揣着那枚玉佩,径直往县衙走去。她知道,从迈出家门的那一刻起,她的生活就再也回不去了。
7. 公堂对峙:从抵赖到铁证如山
县衙门口,人来人往。林氏牵着两个儿子,站在台阶下,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大声喊:“民妇林氏,要告官!告我丈夫黄贵谋害我前夫张万!”
门口的衙役吓了一跳,赶紧进去通报。知县正在审理案子,听说有人告自己的贴书黄贵,还是“谋害前夫”,赶紧让衙役把林氏带进来。
林氏牵着孩子,跪在堂下,把怀里的玉佩举起来:“大人,民妇有证据!这枚玉佩是我前夫张万的定情信物,黄贵说他遇劫时被山贼抢走,可这玉佩一直在黄贵手里!还有,民妇的侄女林春,可以作证,黄贵昨日在酒肆醉后亲口承认,是他杀了张万!”
知县拿起玉佩看了看,又问:“林氏,你可有其他证据?黄贵是县衙贴书,你可不能诬告!”
林氏说:“大人,黄贵说他把张万的尸体埋在凤凰山竹林里,还说有一把短刀是凶器!求大人派人去搜查,定能找到证据!”
就在这时,黄贵被带了上来。他听说林氏告他杀人,脸色一下子白了,但还是强装镇定:“大人,冤枉啊!林氏肯定是疯了,她怎么能诬告我呢?张万是遇劫身亡,当年县衙都立案了,怎么会是我杀的?”
知县把玉佩扔到黄贵面前:“黄贵,这枚玉佩是怎么回事?林氏说这是张万的定情信物,一直在你手里!”
黄贵看到玉佩,心里咯噔一下,但还是抵赖:“大人,这玉佩是我从集市上买的,怎么会是张万的?林氏肯定是认错了!”
“我没有认错!”林氏激动地说,“这枚玉佩上面刻着莲花,是张万特意让工匠刻的,独一无二!黄贵,你敢说你不认识这枚玉佩吗?”
黄贵的眼神开始躲闪,说话也支支吾吾:“我……我……”
知县又传林春上堂。林春把昨天在酒肆听到的话,一字一句地说了出来,包括黄贵说“在凤凰山竹林埋尸体”“玉佩在他手里”。
黄贵还想抵赖,知县一拍惊堂木:“黄贵!人证物证俱在,你还敢狡辩?来人,立刻派人去凤凰山竹林搜查,找张万的骸骨和凶器!”
衙役们领命而去。黄贵瘫在地上,脸色惨白——他知道,这下完了。
五天后,衙役们回来了。他们不仅在凤凰山竹林里挖出了张万的骸骨(骸骨上还有刀伤),还找到了一把带血的短刀(刀刃的形状和骸骨上的伤口吻合)。
铁证如山,黄贵再也无法抵赖。他趴在地上,把十年前如何设计杀害张万、如何伪造现场、如何趁虚而入娶了林氏的事情,一五一十地招认了。
8. 斩立决后:寡妇的艰难抉择
最终,知县判黄贵“谋害友人、强占其妻”,罪大恶极,斩立决,三日后行刑。
判决下来的那天,林氏没有哭,也没有笑。她只是牵着两个儿子,回了家。街坊邻居知道了真相,都议论纷纷:“没想到黄贵是这样的人,太坏了!”“林氏太可怜了,嫁给杀夫仇人十年!”“还好林氏勇敢,不然张万的冤屈永远没人知道!”
有人劝林氏:“林氏,黄贵死了,你还年轻,再找个好人家嫁了吧,以后也有个依靠。”也有人说她“命硬克夫”,嫁一个死一个,以后没人敢要她。
林氏都没理会。她知道,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是两个儿子。钱塘县的人都知道了黄贵的罪行,知道安儿和宁儿是杀夫仇人的儿子,他们在这里待不下去了——孩子们会被嘲笑,会被欺负,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行刑那天,林氏没让孩子去。她自己站在远处,看着黄贵被押赴刑场。当刽子手的刀落下时,林氏闭上了眼睛——十年的仇恨终于报了,可她的心里没有丝毫轻松,只有沉重。
黄贵死后,林氏把织锦坊卖了,凑了些钱,带着两个儿子去了乡下的娘家哥哥家。娘家哥哥是个老实的农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很同情林氏,答应帮她照顾孩子。
林氏把两个儿子交给哥哥,嘱咐道:“哥,你一定要好好教孩子读书,让他们做个正直的人。别让他们知道他们父亲的事,等他们长大了,再慢慢告诉他们。”
娘家哥哥点点头:“你放心,我会照顾好他们的。”
林氏又抱了抱两个儿子,黄安问:“娘,你要去哪里?”
林氏忍着眼泪说:“娘要去一个地方修行,等你们长大了,娘就来看你们。”
说完,林氏转身离开了娘家,往城外的慈恩寺走去。她知道,她这辈子,再也无法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了——她要去寺庙里,为张万超度,为两个儿子祈福,也为自己赎罪。
9. 慈恩寺尼:青灯古佛下的十年诵经
慈恩寺在钱塘县城外的山上,是一座安静的小寺庙。林氏找到寺庙的住持,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请求削发为尼。
住持看着她,叹了口气说:“施主,你心中有执念,入佛门能化解吗?”
林氏说:“住持,我只想为亡夫超度,为儿子祈福,余生青灯古佛,足矣。”
住持点了点头,给她取了法号“悟尘”,意思是“领悟尘世的虚妄”。
从那以后,林氏就成了慈恩寺的尼姑悟尘。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扫地、挑水、做饭,然后诵经祈福。她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盏油灯,还有一本《金刚经》——那是住持送给她的,说“多念此经,能化解心中的仇恨”。
每天诵经的时候,林氏都会想起张万。她会在心里对张万说:“张万,我为你报仇了,你安息吧。”也会想起两个儿子,祈祷他们能健康长大,做个好人。
寺庙里的其他尼姑都很同情她,知道她的遭遇后,都愿意帮她。有一次,林氏生病,尼姑们轮流照顾她,还给她熬药。林氏很感动,她说:“谢谢你们,我这辈子没什么能报答你们的,只能多诵经,为你们祈福。”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氏在慈恩寺住了十年。这十年里,她很少下山,只有娘家哥哥偶尔会来,告诉她两个儿子的情况:黄安很聪明,读书很努力;黄宁很懂事,会帮着家里干活。每次听到这些,林氏都会笑着流泪。
有一次,娘家哥哥说:“安儿考上秀才了,他问我,娘什么时候回来。”
林氏说:“等他考上举人,我就去看他。”
她知道,她不能太早去见孩子——她怕自己会影响孩子的生活,也怕孩子无法接受她现在的样子。她要等孩子真正长大,真正懂事,能理解她当年的选择。
10. 多年重逢:儿子懂了母亲的“良心”
又过了五年,黄安考上了举人。这一年,黄安二十五岁,黄宁二十三岁。
黄安考上举人的那天,娘家哥哥特意去了慈恩寺,告诉林氏这个好消息。林氏听了,激动得哭了很久——她的儿子,终于有出息了,终于成了一个正直的人。
黄安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是娘家哥哥告诉她的——在他考上举人的那天,哥哥说:“安儿,你长大了,该知道你娘的故事了。”
哥哥把十年前的事情,从头到尾告诉了黄安:张万是他的亲生姑父,黄贵是杀姑父的凶手,他的母亲林氏为了给姑父报仇,揭发了黄贵,然后出家为尼。
黄安听了,心里特别震撼。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小时候母亲总做噩梦,为什么母亲要离开他,为什么母亲说“做人不能昧着良心”。
第二天,黄安特意去了慈恩寺。他站在寺庙门口,看到一个穿着僧衣、头发花白的尼姑正在扫地——那就是他的母亲林氏。
黄安走过去,跪在地上,哽咽着说:“娘,我是安儿,我来看你了。”
林氏转过身,看到黄安,手里的扫帚一下子掉在地上。她走过去,摸了摸黄安的脸,眼泪流了下来:“安儿,你长大了,都成举人了。”
黄安说:“娘,我知道了所有事情。娘,您做得对,要是当年您没揭发黄贵,我和弟弟这辈子都抬不起头。您是个好娘,是我和弟弟的骄傲。”
林氏听了,笑着流下了眼泪。她知道,她当年的选择没有错——她不仅为张万报了仇,还教出了一个懂事、正直的儿子。
那天,林氏和黄安聊了很久。黄安说:“娘,您跟我回家吧,我养您。”
林氏摇了摇头:“安儿,娘已经习惯了寺庙的生活。你们过得好,娘就放心了。以后,你们常来看看娘,娘就很满足了。”
黄安知道母亲的脾气,没有再劝。他说:“娘,我会经常来看您的,也会带弟弟来。”
从那以后,黄安和黄宁经常去慈恩寺看林氏。黄安后来当了官,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黄宁则在家里种地,孝顺娘家哥哥。他们都记住了母亲的话:“做人不能昧着良心。”
11. 钱塘传奇:贞烈之名背后的重量
临安府的人知道了林氏的故事后,都称赞她是“贞烈女子”。有人把她的故事编成了话本,在茶馆里讲给别人听;还有人把她的故事画成了画,流传很广。
有人说:“林氏太勇敢了,嫁给杀夫仇人十年,还能鼓起勇气揭发他,不容易啊!”也有人说:“林氏不仅报了夫仇,还教好了两个儿子,是个难得的好人!”
甚至连县衙的知县,都特意去了慈恩寺,看望林氏,说:“林氏施主,你为钱塘县除了一害,是钱塘县的功臣啊!”
林氏只是笑着说:“大人,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我只是不想让亡夫白死,不想让我的儿子活在谎言里。”
林氏在慈恩寺住了一辈子,直到七十八岁那年去世。黄安和黄宁按照母亲的遗愿,把她和张万合葬在一起——墓碑上刻着“张公万与林氏之墓”,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贞烈一生,无愧良心。”
很多年后,钱塘县的人还在讲林氏的故事。老人们会给孩子讲:“以前有个叫林氏的女子,她为了给丈夫报仇,不怕杀夫仇人,不怕别人议论,最后还教出了两个好儿子。你们要向她学习,做人要正直,不能昧着良心。”
林氏的故事,成了钱塘县的一段传奇。它告诉人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无论面对多大的诱惑,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良心;只要坚守良心,就算付出再多的代价,最终也会得到回报——就像林氏,她虽然失去了很多,但她为亡夫报了仇,教好了儿子,还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这枚藏了十年的定情玉佩,不仅揭开了一个十年的血案,更见证了一个女子的勇气和良心。而林氏的故事,也会像这枚玉佩一样,永远留在钱塘县的历史里,提醒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