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鞠躬尽瘁,百万民众跪送总理,周恩来最后26天经历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11-17 17:39 浏览量:4
周恩来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人民总理”,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他没靠武力征服谁,却让亿万百姓打心底里爱戴。网上说他“没打过一枪一炮”其实并不准确——他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只是一生更以“鞠躬尽瘁”的奉献,赢得了超越战场的人心。1976年,他生命最后的26天,每一刻都在诠释何为“人民的总理”,也难怪百万民众自发跪送,十里长街满是不舍。
1975年12月中旬,周恩来的病情已经很重了,膀胱癌的折磨让他瘦得只剩几十斤,连翻身都需要人帮忙。但他始终没放下工作,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秘书念文件、汇报国内外情况。12月20日,他高烧到38.7℃,刚从昏睡中清醒,就惦记着台湾问题的相关文件,撑着坐起来沙哑着嗓子说:“把关于台湾工作的批示拿来,我再看看。”工作人员劝他先退烧,他摇头坚持:“这事儿不能等,早一天落实,两岸同胞就少一分隔阂。”那天,他强撑着精神批阅完文件,又叮嘱秘书务必传达到位,直到体力不支才躺下。
1976年1月5日,医生给周恩来做了最后一次手术——结肠造瘘术。打开腹腔后才发现,癌细胞已经广泛转移,根本无法切除。手术结束后,他醒来第一句话问的是:“今天有没有重要的事要处理?”秘书含泪递上待批的文件,他就趴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签字,笔尖好几次因为无力而划出纸面。身边的医护人员看着心疼,想让他少做点,他却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能多处理一件事,老百姓就能少受点难。”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经常陷入昏迷,但只要清醒过来,就牵挂着国家和人民。1月7日深夜,他从昏迷中醒来,看到守在身边的医生吴阶平,轻声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他对身边人的叮嘱,也是他一生关心他人的习惯。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恩来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位为国家和人民操劳了一辈子的总理,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土地和百姓。
他的逝世消息传开后,全国陷入巨大的悲痛中。从1月8日到1月11日,无数民众自发来到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上花圈、写下悼词,有的老人带着孩子,跪在地上哭着喊“周总理您别走”;有的工人放下工具,农民停下农活,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送总理最后一程。1月11日下午4时30分,周恩来的灵车从北京医院出发,前往八宝山火化,长安街两侧挤满了送行的民众,绵延十几里。人们没有组织,却不约而同地摘下帽子,有的跪在路边,有的泪流满面地呼喊,灵车经过时,哭声震天动地,连汽车喇叭都被淹没。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周恩来一生清廉,没有存款,没有子女,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国家和人民身上。革命年代,他领导南昌起义,开创革命根据地,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敌占区;建设时期,他日夜操劳,处理国内外大事,大到国家政策制定,小到百姓的柴米油盐,都放在心上。三年困难时期,他和百姓一起吃粗粮,自己定量,绝不搞特殊;自然灾害发生时,他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和群众一起抗灾救灾。
他从没对谁发过威,却用一生的坚守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没靠武力征服任何势力,却让百万民众心甘情愿地为他送别。那些跪在街头的百姓,有的从未见过周恩来,却知道这位总理心里装着他们;有的受过他的帮助,始终记得那份温暖。
直到今天,提起周恩来,很多人依然会红眼眶。他最后的26天,没做什么大事,只是在病痛中坚持工作、牵挂百姓,可就是这份平凡中的伟大,让人心生敬意。有人说,周恩来是“人民的好总理”,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一辈子的奉献换来的。